創辦日期:1946年2月1日
發源地:馬來西亞吉隆坡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一九四五年結束,英國重新統治馬來亞殖民地。當其時,在馬來亞的兩家華文報刊《南洋商報》和《星洲日報》都在新加坡出版,唯一在吉隆坡出版的《民聲報》屬左派控制,它被許多人形容為搞 風搞雨。吉隆坡的商界和社團領袖認為不能讓擾亂視聽的現象繼續下去,遂興起創辦一份能夠代表人民、立場公正、鼓吹民主的華文報章。《中國報》就在這樣的辦報念頭下,由創辦人敦亨利李孝式爵士領導,從籌措資金、經營設備到延聘人材,一一將困難克服,揭開了《中國報》作為人民喉舌的奮鬥歷史第一頁。
從一九五七年馬來亞獨立,以至國家建設,工商業、人文發展,《中國報》都扮演溝通各方面的橋樑,一路茁莊成長。但是,六九年國家發生「五一三」種族衝突事件期間,因為刊登了一則法庭新聞而被令停刊三十天。
第二次災厄,落在八五年經濟蕭條之際。當時百業俱廢,《中國報》也經不起連年虧蝕,無奈宣佈停刊,在華人社會中引起巨大的震撼。不過,它並沒有倒下太久。八六年,馬來西亞華文出版界奇才周寶振注入資金,同年七月廿五日,《中國報》復刊了,並首創馬來西亞報業紀錄:七彩印刷!
潮流先鋒.雄霸首都
復甦的巨人一踏步,報份銷量上升。兩年內,就從原本的不到兩萬份賣到每日十萬份,成為馬來西亞報份成長最快的報紙!經過多年的奮鬥,銷路及讀者人數漲了再漲。今天,《中國報》終於成為馬來西亞第二大的華文日報,衝破廿二萬大關,更在國家的行政中心吉隆坡、八打靈再也地區,高居所有華文報的榜首,深具影響力!
今天的《中國報》,散發出新時代吸引力。《中國報》的彩色呈獻,得到讀者的廣泛支持,國內其他華文日報群起倣效,紛紛以彩色印刷。能夠帶動馬來西亞報業進入彩色新紀元,實是《中國報》的殊榮。
《中國報》對新聞的活潑、突出的處理方式,開拓了新聞事業的新天地。它電腦化精緻的編排、重點新聞特色的表現,引人入勝,大大增加了讀者的閱讀興趣。所以坊間有句話——「有大件事,看中國報」。因為《中國報》圖文並茂的報導,常令讀者有人在現場的感覺。例如八九年中國的天安門六四事件、西亞海灣戰爭、神戶大地震、香港九七回歸、恐怖份子騎劫飛機撞毀美國世貿中心等……《中國報》不論特派專員到當地作實地觀察或通過先進系統遠地追訪,都務求做到最正確、最真實的全力出擊。而國內外著名人物接受《中國報》專訪者,更多不勝舉。
五廠同步.趕印送報
《中國報》廣受讀者愛戴,徇眾要求在九零年五月十九日推出夜報版。我們的宗旨是「今日事,今晚知」。經過考驗,讀者即肯定了其價值。馬來西亞今時今日的夜報市場,《中國報》在全國遙遙領先,贏盡讀者青睞。
為了把報紙每日更快、更準時送抵讀者手上,《中國報》採取搶時生產方式,來與時間競跑。除了在吉隆坡設有兩間印刷廠之外,九四年五月,耗資兩百五十萬零吉在霹靂州怡保設分廠印刷,帶頭啟用數碼傳版系統,突破時間與地理的限制,每日將《中國報》更早送達讀者的手中;九六年四月,《中國報》在柔佛州淡杯設分廠;二零零零年九月,增加檳州北賴印刷廠。至此,由南至北的生產線,完整成型,搶時應市的幅度大大增加。
邁入新的廿一世紀,也是《中國報》發展的一個新里程碑。這不止標誌著大步邁進新紀元,更以行動證明了我們為社群服務的決心,同時也印證了《中國報》做為報業潮流帶動者的角色;《中國報》願把馬來西亞華文報業的發展,推向一個更光輝燦爛的明天。
「中國報網站」也緊隨著業務發展,在二零零零年四月十六日,跟全世界的網友見面。《中國報》從馬來西亞走向國際社會,我們的步伐永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