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主題.客家中秋玩意多! | 中國報 China Press

食主題.客家中秋玩意多!

特約:林儀倩



客家山歌給人印象深刻,當中不乏以中秋為主題的歌謠。這次,記者走進森州文丁的百年客家村,瞭解本地客家人的中秋節。

文丁(Mantin)位于森美蘭州靠近汝來的一個小鎮,四周環山,民風純樸,是一個地靈人傑的好地方。據悉此地盛產大量錫米,所以,英國人都稱這裡為“Many Tin”意指很多錫米,但當時的中國勞工無法準確發音,久而久之便成了Mantin。也有一說法是,百年前此處皆是森林,蚊子特別多。最初來開墾的客家人便說這裡是“蚊叮”的地方,結果便成了“文丁”。不管是哪個說法,文丁的確有個客家村,而且具有百年歷史。

從啟智華小走進村裡,不到五分鐘路程,來到江淑群(江婆婆)的家,對面便是生活館(張次耀的祖屋)。在張次耀的帶領下,我們來到江家,我們要見的江婆婆,早已準備好迎接我們的到來。江婆婆今年87歲,是村子裡年齡最大的長輩。她身型瘦小,背子微駝,但精神奕奕,腦筋更是靈活得很。我們就在大門口旁的椅子上坐下,話匣子隨之打開……

拜月神增添福氣



眾所周知,客家人熱情好客,中秋節親朋好友必會送禮。據說還有一個關于客家民間的傳說:南宋時,北方一些漢人不滿金人入侵中原,準備組織反抗,但是金人控制很嚴,為了傳遞消息,統一行動,就把寫有“八月十五殺韃子(指金兵)”的字條藏在月餅中,用送月餅方式聯絡群眾。后來,八月十五成為一個民間的紀念日,無論南方、北方,都繼承了八月十五互送月餅的傳統。

舊時經濟不繁榮,家家戶戶平日想要溫飽都十分困難,哪還有余錢買禮品送人呢?江婆婆說,“小時一到中秋節,媽媽便會煮得比較豐盛,早上拜神,晚上拜月亮。后來嫁做人婦,所有禮節都一樣,沒有改變過。”

她憶述,早上拜神時,桌上會有水果、雞、肉和菜,再用茶和酒來敬神明。“那時買一斤豬肉也不過20仙,所有孩子和大人都欣喜萬分地等著吃豬肉和雞肉。”

晚上時,祭品則較簡單,只需水果、柚子、菱角、月餅和茶水即可。吃完晚飯后,月亮升起掛在天空之時,家家戶戶就會把桌子拿到大門外,對著月亮拜拜。試想想當時的情景,整條村子約百戶人家,同一時間把桌子擺在門外或街上一起拜神,滿街通紅,那可是多么熱鬧的情況啊!

拜月亮也被稱為“敬月光”活動,這一習俗被大部分客家人地區保留。拜過月亮后,一家大小都會一邊賞月一邊吃祭過月神的食物,這表示大家都接受月神的賜福,小孩吃了這些祭品才會更“乖”,吃了有福氣,吃了更吉利。

江婆婆說,通常大家拜完月神后,便會走到隔壁家去閒聊,順道看看大家有什么新鮮食品,再一起分著品嚐。這種親切的人情,也只舊時才看得到、感受得到。鄰居羅麗媚表示,后來村裡人越來越少,她們在五六年前開始,停止了拜月神這個禮節。

菜籃子問事求卜

江婆婆憶起這段兒時玩意兒后,突然思路泉湧般而來,又來了一段客家歌謠:

菜籃子,菜籃公,
今晚請我今晚來,
三公子,三姑娘,
今晚帶妹落人堂,
落去人堂講人話,
講去人話又還陽。

“通常拜完月神吃了祭品后,女人和男人都有不同的玩意兒。女人會玩‘菜籃子’,有的男人聚在一起拜桌神。”

她說,女生會找來一個用竹子做的菜籃,上面用銅做的舀子為頭部,放一串鎖匙在頸部,穿上衣服,用筷子穿過籃子,把舀子放在筷子上面成一個人型,輕輕拿著筷子把籃子提起來。然后,便一邊唱以上的歌謠,一邊問事求卜。

一旁的羅麗媚也表示,早在20年前,還曾看到有人玩菜籃子,后來就絕跡了。不僅是因為沒有人會玩,很多素材都沒有辦法再找到了。像是用竹子編織而成的藍子、銅做的舀子、老人家穿的前面斜扣鈕的衣服……缺一不可,所以,哪還有可能玩得成呢?

后來上網一查,在舊時中國梅州地區,確實曾經流行玩“請菜籃姐神”。兩婦人共捧一菜籃,上覆以衣,籃中放一串鎖匙,旁人問事求卜,菜籃類似不倒翁以倒而復起的次數作答。捧籃婦女還同時唱道:“菜籃姐,菜籃姑,八月十五請你下來嬲一晡(夜)。你愛來只管來,莫在河唇河喙攪溜苔。燈芯搭橋你愛過,竹葉撐船你愛來。”

只是當這些傳統去到不一樣的地區,有了不一樣的融合和改變。

客家傳統拜月 一卜災祥

菱角風車剝柚驅邪

對于當時客家村用來拜神的祭品感興趣,便追問起江婆婆。她說,以前會放在桌上當祭品的有月餅、菱角和柚子,近二三十年才有小芋頭這食物。

“以前的月餅口味很簡單,只有豆沙、蓮蓉、伍仁和金腿,都用紅紙或白紙一筒筒捲起來賣。我最愛吃金腿,但現在沒有牙,很難咬。”

孩子們則會看準桌上的菱角,一拜完月神便拿來玩。江婆婆表示,他們都會把菱角拿來做成風車般的玩意兒。拿一枝筷子插在中間,再用一條塑膠帶綁著,一拉便可以像風車一樣轉個不停,是孩子們最佳的玩具。

大人則會喝茶賞月,婦女們也會把桌上的柚子剝皮給孩子當燈籠使用。其實,在傳統客家習俗中,吃柚子有一定的含義。像剖柚子叫“殺柚”,代表驅邪。也有說剝柚皮是“剝鬼皮”,寄寓驅邪消災的願望。

啖桶燈籠成童年歌謠

除了吃,小孩在中秋節的玩意兒可真多。大受歡迎的一定是提燈籠。江婆婆表示,從小都不會自己做燈籠,所以全都是買的。

“我小時候,媽媽買給我們用竹子做成八角型的燈籠,再用顏色玻璃紙裹起來,很漂亮。有些孩子則會用牛奶罐或柚子皮做成燈籠,還沒到八月十五,早已一起拿著燈籠滿街走了。”

突然,她口裡唸起一段調子:八月半吊燈籠,八月十五吊啖桶。原來那時有一名小孩,提著一個用啖桶做成的燈籠跟隨大隊走,嘴裡不停唸著此歌謠。孩子們愛玩愛鬧,也跟著他一起唸,便有了這段有趣的記憶。

筷哩神預告胎兒性別

拜筷哩神多為中、青年婦女參加。俗說,筷子神能預告婦女肚子所懷胎兒是男是女。拜的方法,用六根長短一樣的筷子,兩人各執其三,一根與身橫平,另兩根由左右手執直,使筷子的末端與身橫平筷的“凵”吻合對齊,使雙方的“凵”套成“□”便開始燃香唸咒。咒訣是:“筷哩神,筷哩神,八月十五有神靈,某某某(懷孕婦女的姓名)身懷胎,請你測個靈,是男‘秋秋落’,是女‘斜斜開’”。

客家人在中秋時節的習俗和玩意兒還真多,至今還有多少人仍記得這些習俗?江婆婆表示,現今的孩子都手握電腦、手機,燈籠早已不能吸引他們。再加上人們的經濟比以前好上幾百倍,飯桌上天天有魚有肉有各式蔬果,不需等到大日子才有機會嚐肉的鮮味。

沒有了新鮮感的東西,慢慢會被人們所遺忘和淘汰,就像文丁客家村一樣,人們早就忘了以前那分毫無距離感的鄰里親切。

拜掃帚神

拜掃帚神,也俗稱為“禾稈掃神”,也是中秋特顯之神。參與人數可多可少,但多為青少年。參與者用雙手扶著倒立的禾稈掃柄,然后把頭伏于雙手上,點燃一支香,側旁由成年婦女唸咒:“禾稈掃神,禾稈掃神,八月十五有神靈,叫你掃地就掃地,叫你打人就打人。”

如拜成功了,參與者手執禾稈掃從原地站起,聽人呼喚,叫掃地即掃地,叫打人即打人。俗謂拜此神不能“入神”太久,要及時讓參與者清醒。清醒之法是派人上前,首先,奪其手中的禾稈掃,后用清水拍打其額及頸背,直至恢復神誌為止。

拜桌哩神

男生會在那天晚上,三五成群一起拜桌神,用八仙桌倒翻過來,桌板朝地,桌腳朝天。地板的中點放一個盛滿清水的碗,把桌板頂住、頂平,然后由四個青少年各扶一桌腳,並用手在桌腳上各壓一根點燃的香支。

但這記憶在江婆婆和羅麗媚印象中較為模糊,所以,記述得也不夠齊全。記者在網上也查找到客家人確實有此玩意兒,當大家把桌子翻轉各持一腳后,另一人會立于旁唸咒:“桌哩神,桌哩神,八月十五有神靈,叫你旋旋轉,叫你轉不停。”在唸咒同時,扶桌腳的四人,閉上眼睛,開始推動桌子向同一方向轉動,而且應越轉越快,桌板下面盛水的碗,實際起著陀螺軸作用,結果桌哩旋轉不停,拜桌神也告成功。

拜插神

拜竹箕神又叫“拜插神”,“插”是鄉人用竹蔑編成如箕,盛米穀人籮的器具。拜插神時,先用一筷子插入“插”尾端,再把“插”背朝天,使“插”端所插之筷子一端剛好著地,然后在“插”旁用兩人各伸出中指,託在“插”的中心點,這樣,兩個人中指托點與筷子著地點形成三點平衡,而使“插”背能上下浮動“點頭”。

拜神開始,在“插”背插上一枝點燃的香,口唸咒訣:“插哩神,插哩神,八月十五有神靈,叫你算就算,人人歲數算分明。”拜成功了,插神會上下浮動“點”地。

文叮友《家好月圓慶中秋》月光會

日期:9月6日(星期六)
時間:5pm~10pm
地點:文丁客家村生活館
詳情可瀏覽:https://www.facebook.com/WenDingKeJiaCun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