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和平獎‧同為兒童權利發聲 印巴人分享獎‧盼兩國停爭端 | 中國報 China Press

諾貝爾和平獎‧同為兒童權利發聲 印巴人分享獎‧盼兩國停爭端

(英國‧伯明罕11日綜合電)今年諾貝爾和平獎由兩位兒童人權運動家共享:印度人凱拉什和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表揚他們為守護兒童作出的貢獻。分析指,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安排印巴人士一起獲獎,是暗中呼籲兩國停止爭端。



諾貝爾委員會特別提到,兩位得獎人來自對立的背景──凱拉什是印度人、印度教徒,馬拉拉是巴基斯坦穆斯林──卻為了兒童人權這個共同目標而抗爭,是本年度和平獎的重點。

據報導,雖然凱拉什為推動廢除童工作出很大貢獻,但安排他與馬拉拉同時獲獎,反映委員會或借此呼籲印巴以至全球衝突各方停止爭端。

最近兩周以來,印度、巴基斯坦在邊界互相開火,已造成十多人死亡。諾獎委員會或許想藉此告訴兩國領導人一個訊息:印度人與巴基斯坦人也可以共同努力追求和平。



吁印巴總理出席頒獎禮

馬拉拉週五在英國舉行的記者會上發表感言時,呼籲印度和巴基斯坦總理,為和平出席頒獎儀式。“我謹在此邀請尊貴的印度總理莫迪和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一起出席諾貝爾頒獎典禮。”

馬拉拉也表示曾與凱拉什討論,將來可以如何合作及如何緩和印巴兩國緊張關係的問題。

身在印度的凱拉什,邀請馬拉拉合作推動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結束邊界糾紛,“為我們的次大陸締造和平”。

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宗教及歷史上均是世仇,兩國近日再次在有主權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爆發激烈衝突,導致最少17名平民喪生。

印度及巴基斯坦兩國人民近日在網絡掀起罵戰,但和平獎結果一出,社交網站頓時充滿友好的留言,以愛掩蓋仇恨。

另外一個有趣的觀察點是,此次是繼1979年的德蕾莎修女、2006年尤努斯之后,再度由南亞地區人士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項。

馬拉拉:很榮耀
獻全球欲語無言兒童

17歲的馬拉拉是諾貝爾獎設立114年以來,最年輕的得獎人。她對于獲獎“備感榮耀”。

她說:“對于成為第一位榮獲此獎的巴基斯坦人,以及是首位榮膺諾貝爾和平獎的少女,我很引以為榮。”

獲獎消息傳出時,馬拉拉正在英國伯明翰的學校上化學課。她把得獎榮耀獻給全球“欲語無言”的兒童,世人應聆聽他們的呼聲。

她說,這獎應歸欲語無言的兒童,“這些孩童擁有權利,他們有受平等教育的權利,有免淪為童工的權利,有不成為走私人口受害者的權利,他們有擁有幸福生活的權利”。

她又說,得獎令她感覺更有力量和勇氣繼續往前,因為對她而言,這不只是一塊獎牌或一個放在房間的獎座,而是一種鼓勵。

馬拉拉也是去年和平獎的熱門人選,但並未獲獎。但最近“伊斯蘭國”(IS)在西亞的暴行讓國際社會注意到恐怖主義的威脅並未消聲匿跡。馬拉拉此番獲獎,提醒世人持續關注西亞情勢及極端主義的發展。

鄉親父老上街互相道賀

在馬拉拉家鄉、斯瓦特地區的明戈拉,她母校的學生跳舞慶祝。

舊同學哈立德為她高興,說:“得獎的並非馬拉拉一個,而是巴基斯坦所有女孩……馬拉拉說出我們的心聲。她證明了就算炸毀學校,也不能阻止我們受教育。”

鄉親父老也興奮得走到街上派糖果和互相道賀。

年輕獲獎惹爭議

馬拉拉集女性、教育、青少年權益代表于一身,還是對抗極端主義的象征,去年已被看好可以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她謙稱自己“還太年輕”。

有專家認同這個全球注目的獎項會給她帶來沉重心理負擔,而且可能增加極端組織對她的仇恨,危及人身安全。

不過也有青少年權益倡導者認為,馬拉拉獲獎將是對青少年推動社會變革的肯定。

子彈打不倒的勇者

捍衛女孩受教育權利的馬拉拉,是子彈打不倒的勇者。

1997年7月12日,馬拉拉出生在巴基斯坦西北部斯瓦特河谷地區、開伯爾—普什圖的明戈拉鎮,是普什圖穆斯林家庭的長女,有兩個弟弟。雙親以普什圖族阿富汗女詩人兼戰士馬拉拉.馬伊萬,為她取名。

馬拉拉的父親是詩人兼教育家,經營一所學校,他知道女兒資質不凡,常與她討論各種議題。馬拉拉11歲開始就以瑪凱的筆名,在英國廣播公司(BBC)發表文章,敘述她在塔利班控制下的日常生活,以及被剝奪受教權的經過。

她的文章受到關注,也引起塔利班注意。2012年10月9日,塔利班槍手攔下她搭乘的返家校車,近距離對著年僅15歲的她開槍,子彈貫穿頭、頸並傷及肩部,傷勢危殆。

馬拉拉遇襲震驚國際,她被送往英國救治,奇蹟似地康復。然而馬拉拉全家被塔利班下了格殺令,只得遠離家鄉。

她的父親現于巴基斯坦駐英國伯明罕的領事館任職,她也在伯明罕上學,並持續關注全球兒童受教權問題,曾為敘利亞和尼日利亞的類似困境奔走。

加拿大頒馬拉拉榮譽國民

加拿大將頒給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榮譽國民身分。加拿大政府去年就已經宣佈,這個月,馬拉拉要訪問加拿大,正式的儀式到時候才會舉行。

加拿大政府頒授榮譽國民身分給外國人,必須通過國會表決,馬拉拉是第6個獲得加拿大榮譽國民身分的人。

塔利班凌虐婦女襲女校

塔利班屬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組織,在他們控制的地方,女性不准上學和就業。國際婦女組織指,除了在巴基斯坦,塔利班即使在阿富汗倒台多年,但影響所及,當地婦女至今仍受到迫害。

在塔利班時代,婦女被迫穿著由頭包到落腳的罩袍,不得上學或打工;塔利班倒台后,婦女仍舊要穿罩袍,接受教育機會很少。塔利班更不時攻擊女校。2009年5月,阿富汗東北部一間女校疑遭塔利班伏擊,98名師生集體吸入毒氣受傷。

棄高薪厚職耕耘30年
凱拉什傳承非暴力抗爭

與早已聞名國際的馬拉拉相比,和平獎的另一位得主凱拉什(60歲)名不見經傳,甚至在印度的知名度也不高,但自1980年起,凱拉什便一直帶領全球反童工運動,解救數以萬計童工童奴,讓他們重過新生。

凱拉什30多年來默默耕耘,拯救兒童脫離苦海,帶他們踏上求學之路,早已受和平獎評選委員會關注。

在得知自己獲得和平獎后,凱拉什除了表示欣喜,仍不忘為兒童發聲,認為這項榮譽是屬于“所有仍飽受奴役、抵押勞工及人口販賣之苦的兒童”。

諾貝爾研究院主任倫德斯塔德接受《印度時報》專訪,指印度兒童權益活動家凱拉什過去5年一直被列入競逐人選,凱拉什奉行印度“聖雄”甘地的非暴力抗爭理念,他獲獎也有彌補和平獎未能及時頒予甘地的遺憾之意。

受甘地強烈影響

凱拉什1954年出生在印度中央州,早年攻讀工程學,畢業后任職電子工程師。1980年,他放棄高薪厚職,參與創辦“拯救兒童運動”並出任總幹事,其后再創立不同的推動兒童教育機構,多年來致力根除國內走私兒童和童工問題,建立了龐大的志願者網絡,拯救小人蛇並協助他們接受正規教育。

凱拉什表示:“在獲得這個獎項之后,我覺得,人民會更加注意全世界兒童的福祉。”他與妻子育有一子一女,現居于新德里。

凱拉什說,童工導致長期貧窮、失業、文盲、人口爆炸等社會禍害。今年6月他接受《印度時報》訪問時自言個人哲學是“我是兒童的朋友”。

凱拉什仿效甘地,帶領不同形式的和平抗爭。倫德斯塔德指出,錯過頒予甘地是和平獎的最大遺漏,其后一些得獎者如馬丁路德金、達賴喇嘛、翁桑蘇姬及今年的凱拉什,都受到甘地的強烈影響,“透過頒獎予在現代活躍使用甘地學說的人,算是我們嘗試修補圍繞他的一些錯誤。”

1.68億童工逾半有危險

國際勞工組織估計,2012年全球童工人數高達1.68億人,佔全球兒童人口11%,當中,超過一半即8500萬名童工的工作環境存在安全憂患,直接危害兒童的身心健康。

全球童工兩大重災區分別是亞洲及太平洋地區,以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陸,前者童工人數最多,達7800萬人,佔當地兒童整體人數的9.3%,后者童工比例最高,每5名兒童就有1人是童工。

農業是童工的重災區,全球共有9800萬名童工從事農業工作,工業及服務業的童工問題亦很嚴重,前者童工人數高達1200萬,后者更達5400萬。

不過,國際勞工組織指出,在勞工團體持續關注下,各地政府近年加強打擊童工問題,再加上國際勞工組織公約第182號及138號公約得到多國落實,令全球童工問題在2000至2012年的12年間得到改善,2012年全體童工人數較2000年的2.46億減少至前年的1.68億,當中女童工人數減幅明顯,達40%,男童工人數亦減少了25%。

至于印度,2001年人口普查顯示全國約有1260萬名童工,大部分在礦井及煙火工場等危險地方工作。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