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專題.光環背后(4) 過年才看本地電影? 電影篇(上)

文/娛樂組

圖/攝影組

素人拍戲很便宜?

賀歲片一定賣?

拍電影很好賺?

本地養不起編劇?

監制最懂觀眾口味?

素人很便宜?

《一路有你》素人當道,票房賣到不但刷新本地票房紀錄,也為本地中文電影注入新生命,給不少躍躍欲試拍戲滋味的街頭老百姓一張當演員的入門票;這個“票房奇蹟”也讓人以為電影很好賺,紛紛開拍電影沾“財氣”!

這些光環是真的還是只是一個假象?

你若對著周青元(Chiu導)說:“哇,你用一班安哥、安娣和‘K呢啡’來拍電影,肯定省不少啦!”他一定會瞪大眼睛回話:“才怪!”

素人並非專業的演員,即便素人演員外形與角色相符,對著鏡頭不會生澀,一群老人家始終未經過專業訓練,導演若缺乏丁點耐心和愛心,一個不小心就會成為茶室文化中,坊間耳語的“宇宙最火爆導演”。

“如果我要找成龍來參演,肯定是素人便宜很多,因為成龍是天王巨星。如果與中等級別的藝人相比,那么素人就未必便宜。因為素人NG多,提高了製作難度,拍攝時間增加,就會連鎖導致成本增加。

舉例《一路有你》要8部攝影機同時間進行拍攝,因為素人不是專業演員,要取多個角度時,他們不像演員般,能精準做回一樣的動作,很多人以為是這樣,但是並不是,成本其實更高!素人只是在安排時間方面佔優勢。”

紅星助票房?

一般電視、電影都會爭相找大牌明星撐場,為電影先爭取粉絲的第一輪爭票熱潮。雖然當紅炸子雞的確能夠招來不少票房,但導演們皆認為,電影要贏得長遠口碑,而不是短暫討論。所以,紅星助票房這一招,Chiu導也不怎么買賬。

“形式上是可以幫助票房,但並不是絕對。很紅的藝人,也有票房很糟糕的電影,但他們絕對可以引人注意。票房最重要是在觀眾入場后,出來的口碑,那才是決定電影生死的關鍵。

現在很多新的媒介體(指社交網站),只要一個人覺得不好,就會有100個人知道不好,傳開了就不會有人買票進場。

以前消息不會那么“迅速”,一個人看了,另一個人不會知道口碑如何,他還是會進場看,所以票房還是有。不管之前宣傳作的多么好,第一批進去看電影的人覺得的好與不好,就會影響接下來的票房。

如果第一批人出來說好,接下來的票房就會漲,如果他們說不好,那么接下來的票房不管你之前做了多大的宣傳都沒用。”

過年電影旺季?

自2010年的《大日子WooHoo!》開啟本地人看本地中文電影的接受度后,接下來的農曆新年都有不少電影爭相爭取賀歲檔期,造就了大馬人過年看本地電影的“習慣”,就像每年中秋才會想要買月餅,每逢過年才會想要吃肉干的“習慣”一樣。在賀歲檔以外上映的電影,似乎在同一群大馬觀眾眼睛裏變成隱形了一樣。

“其實也有很多人問我:‘你的電影明年過年會上嗎?’我說沒有時,他們就會問‘后年呢?’我也好奇為什么一定是過年?這絕對是假象!可能是常看電影的本地人佔20%,其他的人只有在大日子才會去看電影。

過年除了在家看電視,就外出看電影,好萊塢也是在暑假的票房才比較高。旅行有旺季,電影也是。過年就肯定是大馬電影的旺季。

過年到戲院的人,如果沒有X片,他們就會轉Y片,不會因看不到你的片而回家。所以只要那個期間上映,票房被填高的幾率較高。”

旺季以外的電影是不是就表示要打包了?“不盡然,看《等一個人的咖啡》不是賀歲檔卻有好票房,好萊塢電影在大馬也是沒季節的。本地中文電影有沒有可能走到這樣子呢?我覺得要慢慢,絕對有可能,只是說在過年相對的聚焦比較多。”

拍電影能賺?

電影本是藝術,但是到了商人的手上,無疑是一個生財工具,眼見別人家的母雞下了一顆金蛋,就有“案例”可以告訴投資商電影如何大賣,成績如何理想,回酬率如何客觀,盈利來得多么迅速。因此造成了大家都想要買電影這只“母雞”來賭一賭下金蛋的幾率,殊不知不是每一隻母雞的素質都能夠達到下金蛋的程度。

“也許看見過年的電影成績好,大家就找錢、找人來拍一部電影,其實沒想像那么容易,一年裏能有好票房、賺錢的電影真沒幾部,很多人只看到好票房的,卻沒去看那些票房不好的,所以投資商很多時候也未必知道這個事實,大家覺得做一部就會再賺幾百萬。

粗製濫造這碼事,任何行業都會有,只要有人看到好成績的,就會有人要效仿。但回到電影最根本還是在于觀眾身上,他們可能會上一、兩次當,但現在的觀眾看很多電影,他們已懂得分辨電影最起碼的好壞。”

劇本是電影的靈魂?

看電視或者電影最重要的就是劇本,不管明星多大牌,如果劇本不堪入目,明星也只會淪為爛片王。不過,這就意味劇本就是電視劇、電影中不能侵犯的靈魂嗎?編劇難道就真的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嗎?

今年靠《一路有你》榮升千萬票房編劇的李勇昌就搖搖頭無奈表示,雖然電影出來后跟原創的劇本不是支離破碎,但其實一部劇本能被導演修改剩60%,就已是莫大榮幸!

“我明白導演因為時間、空間、資金、當下的想法因素都必須二度創作,當我寫完劇本就是生了孩子送出去,孩子長大后會怎樣,就是電影成形后上映,有時候會有驚喜,也許會跟我劇本有不一樣的地方,但不見得是壞事,編劇的滿足感就是這一份驚喜,我總是覺得編劇負責生孩子,孩子生了會不會成才就要看導演。”

劇本被二度創作后,是不是意味失去編劇在創作這部劇本時的初衷?用鏡頭隨意“改寫”劇本,編劇難道不會感到不受尊重嗎?

“劇本其實是死的東西,不像是美國這些地區的製作,他們在寫劇本前就做了前導準備工作,大概知道演員是誰,也先看了場景。而本地編劇一般在寫劇本時,電影製作部分的構思是空的,最多也只是一些跟題材雷同的照片,其他都得靠想像。除非劇組找到一模一樣的地方,演員能夠跟你寫的一模一樣,演繹也詮釋得如出一轍。“

好編劇難尋?

演員荒不可怕,能演之人只要經過培訓,一定大有人在。導演荒不可怕,現在人手一機的時代,想要透過鏡頭說故事的人,街上隨便喊一喊應該會有幾個回頭應聲。

反而是要新鮮有才的編劇,才頭痛!目前馬來西亞的電影和電視圈,都陷入了有米有水的情況,但卻沒鍋子,那這一碗飯要怎么煮熟呢?

“宏觀世界,劇本不容易寫,要寫有共鳴,有文學氣息,必須包含編劇的人生背景歷練,他的文學修養,除非是天才,不然編劇不可能體會到老年人的心情,寫出老年人心情,這么有關歷練的故事。

再說,我們的市場到底有沒有用心去栽培編劇?本地上的課程都很皮毛,為了跟社會接軌,什么都學,編劇要學電視、電影、廣播、舞臺劇劇本,還要學化妝、表演、導戲、攝影等,什么都學點皮毛的。國外別說遠的西方,臺灣就有表演、電影、舞臺設計都是專門念的。”

把關人太保守?

從編劇晉陞導演行列,是電影界的常事,為了能更完整敘述電影劇本的內容,編劇們都樂于嘗試執導自己的劇本。但是,導演真的就只是坐在導演椅子上,喊聲“Action”、”Cut”嗎?

“基本上拍攝都未遇到什么困難,但新導演有個最大的難關,那就是上頭。后期把關的部分,還沒有百分百的把關權利,有時候我覺得大馬人會想要看這些東西,但基于商業考量,監製一般會說:“錯了,馬來西亞人喜歡看……”、“你還很新,要聽我們說。”、“我們對市場比較熟悉,要剪掉對白。”、”我們清楚觀眾口味”。

編劇吃不飽?

沒有專業的課程培訓沒關係,后天補足就好。但編劇也是人,再有熱忱日子還是要過,那么這個光鮮的電影圈子,到底願意給編劇理想待遇的電影公司又有幾家呢?

“如果連生活都吃不飽,編劇怎么有時間創作?創作需要進入很大的空間,要花很多時間做資料搜查,拍關于美食的電影,要學烹飪瞭解廚師生活,才可以寫出好的劇本來。但他們領的工資才一點點,好劇本又要花好幾個月來完成,他們是不是被迫去兼職才能維持生活呢?但兼職就影響劇本的素質,另外國內的編劇斷層太久了,線上只有以前的老編劇,現在上來的編劇又還太新,沒辦法寫太歷練的東西,看來又要在等個10幾、20年了!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