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 (第1篇). 舌尖上的年味米埕

報導 : 許雅玲

攝影 : 劉潔雲/張文輝

進入臘月,吃了臘八粥。

到了廿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立好了雞蛋, 家家戶戶便要忙著製做年糕年餅,準備好迎春接福。

吉隆坡以南逾百公里外的馬六甲馬接翁武(Machap Umboo)華人新村,這裡有些客家人家,仍舊遵循傳統做法—─立春到了才烹製寓意年年高升的年糕。

然而,這一趟,來到客家新村,想要體驗的是:新村婦女,其樂融融製做客家人年餅—米埕。

米埕,是客家人在大年初一必吃的春節美食。有人上門拜年,家家戶戶必定拿出自家米埕來款待客人。

寧靜的週日正午時分,來到馬接翁武華人新村,第一看望見的,便是工人在裝修廟宇。

把眼光遠放到對面的菜市場,有幾位村民正準備收市,偶爾路上有摩哆馳過,塵埃揚起便落下。繼續往前走,有間咖啡茶室,村民帶著子女在享受午餐,空氣中飄揚的傳統年歌,讓人心生欣喜─—新年來咯!

來到約定好的佛教會所,第一位騎摩哆到達的婦女是戴鳳嬌(60歲)阿姨,是今天灶房裡的總廚。

很快,佛教會主席王心發、婦女鍾月梅(58歲)、王金蓮(79歲)、楊菊妹、彭水蓮(58歲),還有總廚的老公黃亞九(75歲)也陸續來到,準備投入米埕製作。

“1970年代,政府要興建你剛才經過的水壩,為了避免水源被污染,便把村民遷至現在的新村。這裡有3000人口,90%為華人,客家籍貫佔最多數,是名副其實的客家村。“王心發笑著表示。

村民和睦製作

對唐月嬌而言,“我的家鄉是個安居樂業的地方,村人以種植樹膠為主。”

對于即將來臨的新年,正在準備將水、酸柑、油、白糖下鍋烹煮成濃稠糖漿的鳳嬌阿姨,還有將現成膨米和炒好脫皮的花生擺放一起的金蓮阿姨,內心滿懷期待:因為在城市忙碌打拼的子女和家人,都會回家團圓。

樹膠小園主居多的新村,在膠價飆升至7令吉的那年新年,個個笑不攏嘴。目前,膠價不到2令吉,村民們的新年期盼,便是:膠價像年糕,步步高升!

王心發和唐月嬌不約而同表示,“這裡的新年氣氛特別濃烈!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屋前泊滿車子,除夕晚起,鞭炮響連天,煙花此起彼落,特別喜慶!”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哩叭啦的爆竹聲除舊迎新。可是,在城市裡,能夠聽聞到鞭炮聲響的佳節,是友族的新年,不是華人新年!

不過,農曆新年迎春接福,村子的最大特色,還是村民和睦製作米埕。

工序多須群力製成

一個人,是無法製做米埕!

所以,村里婦女會在新年的兩週前,呼朋喚友來製做米埕。

雖然,市場已有現成的膨米供應,村人節省一道工序:將米蒸煮成飯后曬乾,然后在鍋中炒熱沙子,將曬曬乾好的米飯,放入鍋中翻炒成爆開的爆米花。可是,“打米埕要一氣呵成!”鳳嬌這樣說著,一個示意:鍋內糖漿已到火候,月梅阿姨便熟練地把膨米、花生倒入,兩人繼續協調十足地攪拌鍋內原料。

感覺原料混勻,粘稠度亦正好,力氣大的心發大叔便上前幫忙,把攪拌好的原料倒入先撒好炒香芝麻的特別定制大型木製模具,婦女馬上接力,撒上芝麻,以扞麵棍扞平,再用長尺定格,用菜刀細緻地切成尺寸固定的長條狀。

趁著米埕還粘稠,村民迅速將10片米埕疊上另10片米埕,輕輕壓實,裝入紙袋或容器。

吃一口甜在心

不害羞地說一句,第一次吃到客家人的年餅—米埕,簡直“驚為天人!”這么不起眼的食物,口感竟然那么香滋滋,甜蜜爽脆。

鳳嬌阿姨笑說:“糖漿火候不夠,攪拌不夠均勻,米埕容易四分五裂。想吃少甜,糖就少放些,想吃咸香些,可以多加花生,想要多酸,可以加酸柑。想要更強烈的口感,糖漿火候可以久一點。”

聽說,還是有小孩年輕人不愛吃米埕,因為甜味又黏牙。甚至,年輕人覺得打米埕工序繁複,就算家裡老人家要傳授,他們也不愛學。

“製做米埕,需要人手和空間,需要特別模具,家裡的小廚房做不來,幸好我們還有佛教會所的廚房來製做。下周,已有阿姨約好大家幫忙做米埕。”唐月嬌說:“我們不擔心米埕手藝失傳,隔壁村子有人售賣家庭式米埕。只要有需求,必然有供應。”

傳統糕點新年旺市

把場景拉到大城市,繁忙的華人家庭,沒時間製作年餅年糕,還是可以花錢購買到傳統又美味的年餅年糕,以及祭祀所需的糕點。

吉隆坡沙登新村,有一對姐妹花:溫亞妹(69歲)和溫蓮妹(64歲),繼承母親優秀的糕點手藝,還將之發揚光大:從挑扁擔叫賣,到騎腳車兜售,發展到用小貨車發貨。

平日裡,兩姐妹會指導印尼女工,製做十幾種的傳統糕點,供應到鄰近的花園社區、早市場和夜市場。到了新年期間,更是旺市,好意頭的發糕、壽包和年糕的訂單,簡直迎接不暇。

“幾十年前,很少人要吃傳統糕點,也很少人供應。現在,需求變多,供應也增加。就算新年拜神的年糕,我們平日也有供應,不過是烹製成一大盤糕,供應給賣炸年糕的小販。新年拜神,顧客也愛買粽子和包子,圖個‘包中(獎)包發(財)’的吉兆。” 溫亞妹說。

2015年迎春接福行事曆大全

腊月二十四(12/2/15)

神明上天庭述職,報告百姓的功過善惡。家家戶戶準備祭品恭送眾神,煮湯圓巴結灶神。送神后才能打掃神明廳或神案。香灰須于當日篩濾,門神畫像焚去,準備替換。

農曆正月初一(19/2/15)

起大早祭祖行春(即出門祭拜,包括點光明燈、安太歲、祭解),祈求新年吉祥,或到親戚家拜年。供桌上放有“春花”的飯或發粿,福建人以“春飯”寓意“飯有余”,擺柑橘(奇數,三或五個)求吉利。

農曆正月初四(22/2/15)

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家家戶戶守在家裡,準備豐富果品,焚香點燭並燃放鞭炮,以示恭迎。送神日刮風、初四下雨表示好兆頭,因為風助長香火升天,天降甘霖則助眾神下凡入民家。

農曆正月初五(23/2/15)

撒祭品(撒供),開市。撒供指的是:將祭品從供桌上收下來,春飯碗底若濕,當年雨水多;若乾,當年有旱。開市時,店家在招牌上系上紅綵,放鞭炮開工。“初五隔開”,意即新年禁忌,過了這天終可破除!

農曆正月初六(24/2/15)

俗稱“送窮出門”,這天的垃圾變成了“窮氣”,要清掃出門。

農曆正月初九(27/2/15)

天公誕。齋戒沐浴祭拜玉皇大帝,忌曬女內衣褲,以表示尊敬。初十繼續享用初九剩下的供品,初十一,供品繼續招待女兒女婿。

農曆正月十五(05/3/15)

元宵節拜三界公。這是神格僅次于玉皇上帝的神祇,其中,上元大帝的萬壽之辰為“天官賜福日”,又稱上元節。各地有元宵燈會、猜燈謎和拋柑等。

春節食俗

臘八粥

臘八節吃臘八粥,最早開始于宋代,南北朝定在農曆十二月初八。“臘”是從“獵”字演變,這天,不論富人或窮人,要喝臘八粥,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早期臘八粥用紅小豆來煮,后經演變才豐富多彩。

餃子

中國各地吃餃子習俗不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更因形似元寶,帶有“招財進寶”好意頭。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年糕

農曆新年吃年糕,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升。明、清時,年糕已發展成市面上常年供應小食,並有南北風味之別:北方有白糕飥、黃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最為著名;台灣有紅龜糕。此外,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種,南方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諸法。

元宵

元宵節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明代,元宵在北京很常見,做法與今天無異,清代盛行“八寶元宵”。

元宵用面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黃米面等,內餡則有桂花白糖、山渣白糖、什錦、豆沙、棗泥等。造型上,有大若核桃,也有小如黃豆的“百子湯元”,還有實心圓子和薄皮的“碌皮湯圓”。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