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佛在心中留孩子不變壞!
報導:譚絡瑜
攝影:劉洁雲,張文輝(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星期天清晨9點,公園游樂場里的小孩奔跑嬉笑。而此刻,八打靈SS3佛光文教中心的大雄寶殿里,接近兩百名穿著T-shirt制服,年紀由5歲小朋友到十多歲青少年,正在做早課,跟著法師頌經禮佛。端正站立、認真頌經的模樣,好像一尊尊小菩薩。
早課結束后,家長們先離開,孩子們跟著老師,排隊一班接一班進去個別的課室。每一班的名字都有意思:感恩組、慚愧組、結緣組、善行組……
兒童班蔡欣彤主任帶著記者參觀,樓上樓下多個課室里,孩子們都在上課。今天是主題教學,課程內容是:環保,但不同年紀的課室里,老師用不同的方法給孩子們上課,有的做手作,有的看幻燈片,有的由老師引導學生討論。
活潑教學,啟蒙正面思維
在幼兒班里,五六歲的小朋友們很活潑,坐在地上畫圖,然后把圖畫貼到空水瓶上,制成屬于自己的手工水瓶。三四年級班的小朋友們熱烈舉手回答老師的問題:我們出門前要把什麼電源拔掉?“電視!”“電風扇!”五六年級的課室里,志工老師在給他們看河流污染的照片,講解河流垃圾對生活環境造成的影響。跟記者之前的想像有點不同,兒童佛學班並非只是教頌經而已。
蔡主任介紹週日佛學兒童班的內容,早上家長把孩子送來,9點開始先靜坐5分鐘,然后做早課15到20分鐘。接著上課一個半小時,11:30am用午餐,中午12pm吃完午餐,家長來接孩子回家。有許多孩子從5歲起就上兒童班,一直到他們長大,從少年班到成人班。
她解釋,兒童班課程雖然早就排好一整年,但上課內容由老師們決定,教材也由老師自己準備,大馬佛光文教中心有出版本身編寫的課本,有時老師也會使用馬佛青出版的教材。
佛光兒童班主張生動有趣的上課方式,將佛法知識和佛門規矩融入課堂里,培養孩子惜福、感恩的心,同時也訓練他們行坐舉止端正,言語上以禮待人。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此四威儀,正是佛學兒童班強調孩子們日常舉止應遵循的儀則。
成立兒童班
培育健全人格
馬來西亞佛光文教中心的如杰法師表示,佛光兒童班的成立,是為了幫助菩提幼苗發展健全的人格特質,養成良好的團隊生活習慣,增進生命教育及自然生態的認識,培養慈悲惜福感恩之美德,為兒童量身訂做一個充滿想像創作、佛學教育兼具的休閒園地。
兒童佛學班成立宗旨,是培養兒童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加強佛學基礎及長養慈悲心,培養合作精神和增強自信心,以及培養獨立精神。
課程內容包括有佛學課:講解佛經故事、靜坐等。手工藝:紙藝創作、陶土、書法、繪畫、童玩勞作。才藝:唱歌、跳舞、游戲設計、話劇。戶外活動:參觀東禪寺、稻田、有機農場、親子活動、兒童故事演講比賽、兒童假期營等。
馬來西亞佛光兒童班開設超過15年,每年招生反應都十分熱烈。由于名額有限,今年起開始必須通過家長面試來決定。雪隆區除了位于八打靈SS3的佛光文教中心外,其他佛光分會道場也都有開設兒童班。
根據介紹,目前佛光文教中心一共有8班,學員人數超過200名,每個星期天出席平均人數約180人左右。佛光兒童班專門收5到12歲的小朋友,根據學前、1到6年級分成好幾班。另外,也設有佛光童軍班、佛光少年e樂園。佛學班目前有18名志工老師,平均一班有2到3名老師帶領,所有老師都是志工。
年少成長期善根紮心間
為什麼讓孩子學佛法?因為從小學佛,可以培育愛心。兒童時期在一生中極為關鍵,這時候所學的知識記得最為牢固。假如每個小孩都心中有佛,懂得在佛前供養,將來就會像阿育王一樣有福報。這種理念若能從小在心底里紮根,那他長大以后,絕不會變成貪官或恐怖分子等,對自他有害的壞人。
家長謝蕙丞週末都會帶太太、孩子和母親,一家人一起來共修。他說:“其實是孩子渡我來學佛法。”星期天是他兩個女兒上佛學班的日子,小女兒謝馨葦五年級,加入中班;大女兒謝馨儀今年唸中一,在少年e樂園。
他讓女兒從小參加佛學班,為了讓他們接觸佛法,也訓練她們的獨立性。孩子有紀律、有禮貌,用餐前先招呼長輩、頌經,在家吃完飯后都會自己洗碗,看在老爸眼里,十分欣慰。
學習做人,長大為善
另一位家長陳立輝15歲的獨子陳羽寬,從3年級開始參加兒童班,現在中四,是e樂園的學員兼工委。他覺得讓孩子從小接觸佛法是很好的事,從小講道理,人比較有禮貌,懂得尊重與分享。
孩子讀國際學校,平日活動很多,而且也是個運動健將。星期天的佛學班正好中和,他認為是:一星期一天,學習怎麼做人。
當兒子參加兒童班時,他和太太就在家長班上課,孩子成長,父母也在成長。他很重視親子關係,由于有共同信仰,全家人沒有代溝,爸媽孩子可以一起討論宗教和人生問題。他覺得,這樣度過週日早上,比起只是帶孩子去購物廣場逛街有意義得多了。
同窗學佛,共修善緣
兩位11歲的小女生陳慧安和蘇巧彤,在不同的華小唸五年級,兩人是在佛學班認識的朋友。慧安從5歲、巧彤6歲起,就由爸爸媽媽帶來參加兒童班,是從小就學佛法的小孩。
慧安喜歡在佛學班做美術手工、學手語歌。巧彤喜歡听釋迦牟尼佛的故事,特別感動的是他放棄富裕生活去修行,參悟生老病死的無常。兩個女生最喜歡祥和的觀世音菩薩,記者問她們為什麼?她們想了一會兒,靦腆笑答:不知道。或許不需要理由,只是覺得與佛特別親近,這是從小修來的善緣。
禁語專心吃,不挑食不浪費
吃飯也是修行
“過堂”,佛門中的“吃飯”,是佛教中特有的儀制,早、午齋兩次過堂,是將進食視為一種重要的修行方法,是佛教思想和禮儀的統一。
佛光文教中心兒童班蔡欣彤主任告訴記者,一定要看看孩子們的“過堂”,因為非常有意思。早上11點半,佛學班上完課,各班的孩子都會輪流在齋堂用午餐。
在那之前,齋堂廚房里已經忙碌起來了。志工爸爸媽媽們準備煮食,計算人數,排列桌椅碗筷,一切準備就緒。11:30am,樓上傳來孩子們的頌經聲。各班級的小朋友們依據年齡小至大,排著整齊隊伍,一邊唱著佛號,一邊走進齋堂。
百童用餐,安靜有序
他們在志工老師帶領下,在自己的位子上坐好。所有人都不能講話,只能跟著老師頌法號。頌畢,端身正坐,手合掌。志工爸爸媽媽們,在孩子面前的碗碟裝上食物。有的孩子已經餓了,眼睛盯著碗盤中的齋食,聞著食物香氣,但都不能開動。
全場孩子整齊說道:“師父吃飯,老師吃飯,老菩薩吃飯,同學們吃飯。”招呼完后,糾察老師一個指令,孩子們一個動作。提起碗筷,端入菜盤,端入飯湯,開始用齋。
所有孩子吃飯時沒有發出聲音,也沒有交談。孩子們被要求不能挑食,自己不愛吃的菜可以退掉部分,但無論如何都要嚐一點,而且食物要全部吃完,不可浪費。
小至5歲的小朋友,手拿筷子的動作雖然有點不純熟,但也乖乖地吃飯,沒有人玩鬧。百多位小朋友同時用午餐,場面一點都不混亂,而且安靜莊嚴,著實令人大開眼界。
同完餐后,放下筷子,把碗筷疊好,安靜站起,輕輕把椅子推好,輪流列隊走出齋堂。與此同時,高年班的e樂園學員們也排著隊、唱著佛號下來換班吃飯,場面井然有序。孩子們的紀律和禮儀,原來就是這麼培養出來的。
佛學課本,心靈導航
愛心老師如燈塔般給予幼小的心靈一個正確的導航, 慈悲的教育能感動人心,能改變一個人的生命。
佛門教育十分重視思想教育與生活教育,要兒童認識佛學看似艱難,但若以恰當的方法及工具,便一點也不困難。佛光文教中心推出專為小孩而設的佛學課本,便是好途徑。佛學課本以增進兒童對佛教義理的認識為要旨,提供佛學常識,及通過故事傳達佛理。
聽故事學習做人處世
小班的孩子們玩積木建城堡,中班小朋友看卡通,中學生排練舞蹈戲劇,這正是上星期天在克切拉(Kechara)佛教中心兒童佛學班上課的內容。
訪問時正值西方復活節,當天課堂上,見志工老師們教導小朋友說感恩,及如何向他人表達感恩。老師善用種種譬喻,以一則又一則的故事述說著做人處世的道理。
每位小朋友在兒童佛學班都有很大的收穫,為什麼喜歡來上佛學班?因為這裡不但有好聽的故事,有好看的卡通、影片,還有和藹可親的志工老師,更有慈悲又有智慧的講法師。
在自由開放的課程中,不論是多麼艱深的佛法道理,老師總能用生動的故事,深入淺出闡述其中道理,小朋友都聽得津津有味。
學會定性,與人互動
志工媽媽楊佩玲的孩子謝和洧今年3歲,才剛送來上課一個學期,因為希望讓他從小開始學習佛法。
孩子以前十分好動,不能坐定,上了一學期后,她發現孩子改變不少,比較听話,而且也會與其他孩子互動。
楊媽媽表示,自己在懷著孩子時就開始做胎教,常常頌文殊菩薩心咒。不知道是否因為如此,孩子很喜歡文殊菩薩。有時自己在家里玩Lego,會想像那是文殊菩薩,給他做一把劍,還會跟菩薩說話。孩子與佛有緣,看到宗喀巴佛像也會上前擁抱。
學佛的小孩比較有耐心
另一位媽媽陳慧琪本身在很年輕時就接觸佛法,覺得從小學佛是很好的事。“雖然小孩生性還是會頑皮,上佛學課可能有些地方听不明白,但長期接觸佛法,可以潛移默化塑造孩子成為有愛心和正念的人。”
她兩個女兒分別是2歲和7歲,也是佛學班學生。她在大女兒5歲時就送她來上課,剛開始時女兒上課不專心,現在可以安靜听課,讓媽媽很是安慰。
她的小女兒是所有佛學班年齡最小的小孩,每次來上課,都有很多大哥哥、大姐姐疼她,可開心呢!
她說:“學佛的小孩比較有耐心,會尊重人,長大也不會變壞,因為在這兒交的朋友一起學佛。”
在生活上表現更好
準備上課之前,所有的小朋友先頌《緣悲咒》7遍,然后頌《文殊菩薩心咒》21遍。年紀小小的孩子們一字不差、唸唸有詞。
克切拉佛教中心的溫婉如講法師說,小孩子的記憶力很好,學頌經只要唸幾遍就會,可比大人還快呢!小孩就像一張白紙,吸收能力很強,所以越早讓他們接觸佛法越好。
這里佛學班最小的孩子只有兩歲。記者有點疑問:這麼小的孩子能听懂佛法嗎?講法師解釋,兩歲的小孩仍無法完全理解佛法,不能對他們講道理,需要用玩樂、唱歌等活動來引導他們。
她向記者介紹,克切拉佛教中心的兒童班分為2~4歲、5~6歲、7~8歲、9~10歲、11~13歲、14~16歲和17~18歲。
溫婉如本身是佛學碩士,對幼教很有興趣,擔任兒童班全職志工,除了她以外,其他志工老師也都經過訓練。
她表示,教兒童佛學班小朋友,老師們除了要明白佛法以外,也需要花許多時間備課,內容和教材相當自由,而且充滿趣味。克切拉佛學兒童班主要以英語教學,但老師有時也會以華語輔助英語理解能力欠佳的小朋友。
上課在不同空間進行, 七八歲班正在看英語卡通,老師在旁加以說明。溫婉如講法師表示,孩子們喜歡听故事,老師除了讓他們看佛教故事,也會找來富有教育意義的益智卡通給他們看。
隔壁11~13歲班的孩子們今天上課內容為:感恩,白髮斑斑的志工老師與小朋友們討論什麼是感恩的行為。14~16歲的大孩子們則在動手做Thanksgiving卡。
17~18歲班在為他們年度戲劇演出排練。正好今天是一位女學員的生日,同學們準備了一個蛋糕給她驚喜。小女生在歡樂笑聲中低頭吟經,然后許願吹熄蠟燭。
孩子們在上過兒童佛學班的課程后,都在生活表現上更好,佛法讓孩子們受用一生。
百無禁忌洋溢朗朗笑聲
克切拉(Kechara)佛教中心佈置時髦,與傳統佛堂大不相同。婉如講法師解釋,仁波切的用意是希望打造一個干淨、整洁、舒適的環境,讓人更願意常來。
小孩跟大人去神廟佛堂,吵鬧一定會被大人罵。但克切拉提倡開放自由的學習風氣,老師們不會刻意給孩子們設下許多規則,百無禁忌,星期天的佛學班充滿笑聲歡語,反而更像學園,而不是佛堂。
她表示,孩子們進來上課,並不是要將他們變成佛教徒,而是跟他們分享佛法,如果覺得有用就用,不用也沒關係,並不勉強。
她教過許多孩子,看到很多孩子留下來,也看過不少離開。最叫她感到欣慰,是看到孩子的轉變,從內向變開朗,從害羞變活潑。曾有個孩子上課了三年,父母特地向她道謝,因為學佛,讓孩子與他們重新建立親子關係。有的父母說,與其說是送孩子來學佛,不如說是孩子渡他們學佛法。
有些孩子一開始是被父母強迫來上課,因為孩子拒絕溝通,家長認為把孩子送來學佛可以解決問題。老師慢慢與學生建立起信任,引導他們打開心房,與家長練習互動。
青少年接觸佛法,可以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對佛法有認識,知道因果循環,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在青春期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三思想清楚。
記者向講法師請教,為何有些小孩對神像心感畏懼,而有些小孩卻與佛菩薩特別有緣?根據佛教說法,那可能是前世的緣分,或與法師有過接觸,這一世再見自然有熟悉的感覺。
唸經有助安定心靈
16歲的朱慧勤與13歲的妹妹慧恩是中學班的學員,學佛法3年。他最初對佛法一竅不通,3年來學到了許多。
學校同學大多數對佛教認識有限, 對于他在佛教中心的活動感到很好奇,畢竟上佛學班,好像不是一般16歲中學生消磨週日的尋常方式。
他喜歡冥想時完全放松、放空的感覺,考試前會唸文殊菩薩心咒,有助安定心情;他最喜歡金甲衣護法,因為:很有型!一個青少年用“有型”兩個字來形容神像,感覺還滿特別的。
每日頌經108遍
11歲的廖文悅小時候就跟著媽媽來克切拉參加活動,曾經打破健力士紀錄的《掌中解脫》72小時馬拉松頌經。
對佛法倍感親切的她,每天都會頌《文殊菩薩心咒》108遍。“唸經的時候有一種被保護的感覺,不會感到害怕。”
她與4歲和8歲的妹妹都是佛學班孩子。學校課業繁重,為了每個星期日上佛學班,她都會早早在星期五就把作業做好。平常在家里,媽媽哄妹妹睡覺時,會給她們講佛教故事,那是她最快樂的時光。
愛護動物
主動要求吃素
8歲的梁靖也是從小接觸佛法,在大人眼中是個與佛有緣的小孩。梁靖在幼兒園的時候,就主動向爸媽要求吃素,原因是覺得動物被殺很可憐,動物與人一樣都是生命,人應該愛護動物,而不是吃牠們。
他喜歡听佛教故事,特別喜歡米勒日巴拜師的故事。他也特別喜歡文殊菩薩,因為他是智慧佛菩薩。他每天做功課頌唸15分鐘,有時候在車上也頌經。
媽媽華盈也覺得梁靖與佛特別有緣,笑說他前世不知道是不是個修行者。梁靖小時候把東西用布包起來揹著走,還真有幾分修行者的模樣。
梁靖曾經對爸媽和老師說過以后長大要出家。媽媽對于小梁靖的童言回應:出家人也必須要有知識,一定要先把書讀好。
從害怕到熟悉
在這裡很開心
陳雋賢唸四年級,已經在佛學班上課兩三年。每逢周日來上課,可以和朋友們一起玩,他覺得很開心。
在許多佛教故事里頭,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佛陀成佛前在菩提樹下修行,惡魔來攻他,他手一碰觸大地,大地發出黃色的光。
小孩充滿好奇心,對佛法也有很多問題,比如為什麼僧人要托缽化緣,為什麼有的神像看起來很凶。
他回想以前剛來佛堂,看見宗喀巴大師的佛像會感到害怕。后來習慣了不再害怕,現在他最喜歡的是金甲衣護法騎著的雪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