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小學籌增建校舍基金 老校友捐3萬4500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東華小學籌增建校舍基金 老校友捐3萬4500

(芙蓉4日訊)芙蓉新城高苑東華小學舉行十大義演籌募增建校舍基金,獲得東華丹那美拉舊校校友合捐3萬4500令吉,反應熱烈。



董事財政沈椲竤(49歲)指出,該校決定籌建一座3層樓18間教室的校舍,估計耗資200萬令吉,因此與《中國報》與《南洋商報》聯辦十大義演,以籌募上述目標款項。

他說,十大義演將于7月31日,在芙蓉統一酒家宴會廳盛大舉辦,希望校友及社會熱心人士踴躍支持。

為此,沈椲竤日前帶著籌委會成員及東華的新生代,回到東華故鄉拜訪老校友及宣傳活動,引起舊校友熱烈響應,紛紛集合捐款。



在老校友對話中,雖然他們已離開小學數十年,但對于當時東華小學的記憶,依然清晰猶存。

在校友訪談中,也進行簡單的捐款移交儀式。過后,沈椲竤帶著籌委會主席羅美萍及成員,以及部分新舊校友包括印裔舊校友巴特瑪、珊蒂、莫哈娜和布娃娜,到東華舊址舊地重遊。

學生逐年增擴建校舍

芙蓉新城高苑東華國民型華文小學原址于朱湖區丹那美拉,創辦于1938年,是當地最早的一所華小。

當時創辦人包括李郁三、譚芬甫、雲逢寶、黃永生、黃金福、吳子耀、譚浩、李少桃、黃九及麥汝等。創校目的主要是讓園丘的孩子上學受教育。

首任校長為張劍甫(已故),當時學生人數約50名,高峰時期達200余名。

當時,校舍僅以木板及亞答屋頂蓋建而成,非常簡陋,經過一段長時間發展后,才增設一座2間課室的校舍,但1960年代由于政府實施緊急法令,全國各地推動移民政策及集中人民在新闢的新村,方便管理,鄰近的丹A村和丹C村各自成立華校,方便村民子女接受教育。

加上后來園丘的橡膠樹被砍伐,改種油棕,導致許多華裔割膠工友開始搬遷到市區謀生,東華學生人數直線下跌,跌至少于10名。

碰巧馬華于2007年展開一項收集州內有意遷校的華小資料,當時的姚雪玲校長及時呈交董家教有意遷校的資料,並在新接任校長黃耀權積極處理下,于2007年10月17日的董事會議一致贊成遷校。

遷校計劃下,該校終于在2011年結束舊校址運作,2012年遷至芙蓉新城高苑,展開新的教育旅程。

搬遷后的東華華小,校務過去3年至今取得良好的發展,學生人數逐年增加,因此校方決定增建校舍,容納更多學生。

木板搭建校舍

唐金娣(78歲)是丹那美拉土生土長的居民,當時因家境貧窮,13歲時才進入東華華小就讀。

她說,該校是坐落在丹那美拉警局的后方,當時校舍以木板及亞答建設而成,非常簡陋。

孩子也唸東華

74歲的張洪從小遷居到丹那美拉,在當地長大,至今70多年來沒有離開過。他在1948年進入丹那美拉東華華小,完成六年學業,成績標青,但畢業后就從事割膠及養豬工作,后來在當地轉營咖啡店,至今20多年。

他的4個孩子也在東華畢業,如今在外謀生。

他說,求學時期,新村尚未成立,校內學生全部是華裔子弟,人數達到整百名。

他追憶,當時的學生都是早上做完工才到學校讀書,所以當時只有下午班。

兩班級用一室

中期的校友譚仴利(45歲)指出,在她求學時期,該校唯一校舍屋頂已提升成鋅片屋頂。學校上課時間也改到早班制,當時學生人數約70至80名,校長及教師共5名,當時還是兩個年級共用一個班上上課。

華裔學生漸少

譚明福(43歲)指出,他六年級時學校還有70多人,那時候一至二年級才有數名印裔,華裔學生也在那時候開始漸漸減少。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