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鄉音考古‧黑白造音】 回到馬來亞【上篇】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文創.【鄉音考古‧黑白造音】 回到馬來亞【上篇】

特約:張吉安



阿婆曾回溯,那一年每到週末,提著菜籃經過報攤,省下那星期少買豬肉的幾分錢,就為那一本《南洋廣播週刊》,拎著回家擺在客廳的顯眼處,像是全家人的生活八寶秘笈,輪番日讀夜看,深怕一恍神,錯過了「李大傻」、「四喜臨門」、「陳同同」……那單純的時代,是我錯過的馬來亞。

李大傻
新加坡一代講古大師

出生于新加坡的李大傻(1913-1989) ,原名李福鴻,從50至70年代,通過馬來亞廣播電台與麗的呼聲,用緩而不慢的語調,在空中講述民間熟悉的經典名著和故事,如《西游記》、《紅樓夢》、《包公審案》等,從中也摘取各個故事中的仁義道德禮義廉恥,讓民眾一邊作息一邊收聽節目一邊吸收常識!

關于“李大傻”這名字的由來,是他的恩師,也是馬來亞廣播電台中文部主任施祖賢,從香港廣東音樂家何大傻這名字取得靈感,建議他沿用何大傻以廣東音樂《旱天雷》填詞演繹得《邊個話我傻》,作為“李大傻講古”的開場音樂。直到1973年3月12日,當局以“非馬來西亞公民”為由,停播了他在馬來西亞廣播電台的講古節目。接著,又遇上新加坡政府在1979以致力推廣“多講華語,少說方言”全民運動,霎時間讓方言廣播節目陸續被淘汰,李大傻講古節目,從此畫上句點!



李大傻于1989年,心臟病發逝世,享年77歲。

四喜臨門
吉隆坡:萬家燈火,方言諧劇

1956年,馬來亞廣播電台開播一個廣播劇時段叫“方言諧劇”,找來四位能掌握不同鄉音母語的演員,分別是海洋(閩南話和廣府話)、黃河(廣府話、閩南話和高州話)、韓瑛(廣府話和客家話)以及拿督黎明(潮州話、客家話和閩南話)。四個人每一回都在毫無任何劇本下錄製話劇,只擬定主題大綱,就開始錄音,各自講各自的方言,互相冷嘲熱諷,針砭時弊,帶出當下的社會風情和課題。開播不久,就廣受大眾歡迎,改名為“四喜臨門”,從原本的每月一集,改到每星期一次。

后來,他們還受邀到不同的游樂場,諸如吉隆坡的BB Park、檳城大世界游樂場以及各大戲院登台演諧劇娛眾。直到1963年,受邀拍攝馬來西亞史上第一部方言電影《有求必應》,在全馬各地巡迴上映將近8個月。

陳同同
檳城最后的走唱人

陳同同,在檳城出生,是一名印裔孩子,從小被一個福建歌仔戲班班主領養,原名叫陳九峇,由于皮膚黝黑,常在戲台上客串演閒角或丑角。

后來在16、17歲左右,他提著一把改裝的月琴,吊著30支籤牌,在民間沿家沿戶走唱討生活,顧客在點唱前,先轉動簽牌,掉下的那一個簽牌寫有個典故或故事,陳同同就來解籤,並依照故事情節來即興彈唱娛人。

在1954年左右,陳同同分別受邀到檳城麗的呼聲分台節目“陳同同彈詞”以及馬來亞廣播電台檳城分台節目“陳同同福建雜碎調”錄音彈唱,成了馬來西亞史上首位方言彈唱人,是北馬人(玻璃市、吉打、檳城、太平)集體記憶中的標誌性人物。此一說法,可從北馬民間草根流傳的一段關于上世紀60、70年代,描繪四位“姓陳”著名人物的福建閩南口訣,找出端倪:“要掠要放陳仁慶、喝上喝下陳修信、哭父哭母陳同同、脫衫脫褲陳惠珍。”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