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獨立之路絕非偶然 華巫印聯盟作建國後盾 | 中國報 China Press

馬來西亞獨立之路絕非偶然 華巫印聯盟作建國後盾

整理 : 涂素燕



___________回顧1957年8月31日《中國報》___________

獨立58年,對曾參與馬來亞獨立日慶典的老一輩人士來說,可能覺得58年月歲只是一晃而過,當時情景仿如昨日。

但來不及參與這個重要時刻的民眾,也許很難想像,獨立日這天到底是怎樣的光景?當時的馬來亞社會又是怎樣的?



那個年代連電視都不普遍,報章的文字記載,扮演記錄歷史的重要角色。

我們找出58年前獨立日這天的《中國報》,重現當時國人慶祝獨立日的盛況,以及那個年代的馬來亞風情。

1957年8月31日,我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天,《中國報》頭版以全版報導馬來亞聯合邦一路走來的回顧與前瞻。

報道洋洋灑灑,字數估計達到五千字,標題為《回顧與前瞻》,並配上第一任國家元首、副元首及首相的個人照片。

報導指出,聯合邦華巫印聯盟,自1955年7月27日大選獲勝掌握政權,短短兩年就完成獨立建國使命,是一項奇蹟。

因為聯盟競選之初,原以“兩年自治四年獨立”為目標,結果只花了兩年就實現目標,使全民和世界各國刮目相看。

華印裔難獲公民權

這種成功非偶然,是聯盟領袖充沛魄力和堅持的信心,加上華巫印三大民族為后盾,及英國的守信用重諾言,馬來亞才能以憲法手段獨立。

但是馬來亞獨立后,乃面對“外籍民”問題。

雖然政府亦推行一種公民權的立法,然而條件限制嚴格,非馬來人獲得公民權的人不多。

“后來條例略為放寬,但到獨立日這天,還有許多華印人士無法成為公民或州籍民。”

華文不被列官方語文

《回顧與前瞻》當年即主張把華文列為官方語文,並要求政府關注各族待遇不平等的問題。

它指在新憲法之下,馬來人特權獲得永久保留,馬來語成為國語,佔近半數人口使用的華語,不被列為官方語文。

報導認為,這是一種不公平的待遇和歧視,指特權應有一定年限,及應該增加一兩種官方語文(華、印文)。

種族主義在馬來亞尚相當濃厚,制憲期間,許多重大問題的爭論,都帶有種族性意味。

有人認為,按照當下情況立國,本身已做了很大讓步和犧牲;有人則認為不能獲得平等待遇,等于淪為二等公民。

“癥結在于各族之間沒有完全互相信任,這些都是有待解決的問題。”

回顧過去,省視當下,當年的問題,現在非但沒有解決,反而惡化了。

新馬來亞誕生
是偉大的日子

當天的《中國報》社論以“新馬來亞的誕生”為題,指這是一個動人心弦的偉大日子。

不只本邦人士開始享受獨立,這個世界也多了一個自由國家。

“馬來亞立國后,仍要面對許多客觀環境的挑戰,包括緊急狀態依然未解除;以美國和英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跟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依然處在冷戰狀態等。”

“但是,相信馬來亞的前途依然光明遠大,有信心馬來亞會成為一個富強康樂的國家。”

逾20萬民眾見證歷史

1957年的8月31日,是星期六。

這天的《中國報》,報道慶祝馬來亞獨立之聯盟大集會時的標題是:今晨零時聯邦國旗飄揚空際,象徵馬來亞誕生。

這篇報導並沒有現場盛況的照片,因為當年科技不發達,攝記凌晨拍攝的照片根本赶不上印刷時間,不似如今,人人可以隨拍隨傳。

根據報導,午夜12時來臨之際,估計有20多萬民眾,已經聚集在大鐘樓前的草場,準備見證這個歷史時刻。

當時在場的,包括45個國家代表、兩萬多位貴賓、政府顯要、民族領袖、政黨首腦等。

午夜12時,當時的聯盟主席,也就是國父東姑阿都拉曼抵步,全場燈火熄滅數秒鐘,然后再次開亮。

草場四周的民眾,情緒澎湃,一度衝破兩邊圍線,擁至草場中心。

午夜12時零5分,在“天佑吾王”及“默迪卡”呼聲中,英國國旗徐徐降下,象徵英國統治時代畫上句點。

接著,聯合邦國歌奏起,聯合邦旗升起,人群高喊“默迪卡”、“默迪卡”,一個全新的國家誕生了。

聯盟主席東姑阿都拉曼檢閱300名聯盟青年組成的儀仗隊,及來自各州的12個聯盟代表。

檢閱禮畢,聯盟的代表沙頓氏為東姑掛上花環,並尊他為“獨立之父”。

艷舞表演如今不復見

獨立日期間,民間除了舉辦各種體育、選美、展覽慶祝,還以火辣辣的艷舞表演助興。

這對今天的我國社會來說,反而成為不可思議的事。

看五六十年代國寶級藝人P南利電影就知道,那個年代的我國社會,比今天還開放。

P南利電影女主角,幾乎都穿緊身服飾,展現玲瓏浮凸曼妙身材。

那個年代流行夜總會、舞廳,年輕人愛跳阿哥哥,熱戀中的男女常在舞池熱舞。

此外,坊間還流行艷舞表演。

這些演出,17歲以下孩童不得觀賞,票價一般是一元、二元。

老一輩的人可能記得,當時出了個紅遍東南亞的艷舞明星陳惠珍,還曾到東南亞各國、德國、英國、法國等表演。

許多艷舞演出會在中文報章刊登廣告,廣告詞用語一般香艷火辣,讓人想入非非。艷舞演員的照片,還可刊在報章上。

以前各大戲院甚至可以放映不打格的三級片。

除了裸露尺度大的艷舞表演圖,電影男女親熱的劇照、三級電影廣告,都可以刊在報章上,這些大膽開放的現象,如今已不復見。

首屆默迪卡杯足賽開踢

大馬曾經享譽海外的默迪卡杯足球賽,第一屆的第一場比賽,是于1957年8月31日下午6時10分開踢。

當天共有3場賽事,但6支出場隊伍中沒有馬來亞。

馬來亞在9月1日才出戰緬甸。根據報導,大馬隊的教練是梁文憲。

有趣的是,在第一天賽事中登場的新加坡隊,在8月30日截稿時,尚未抵達吉隆坡,報導指出,估計新加坡隊可于8月31日凌晨乘搭火車抵隆,晚上出賽。

大人小孩都愛呆戲院

我國獨立那個年代,娛樂選擇不多,城市、鄉鎮的大人小孩,都喜歡蒲戲院。

那是邵氏兄弟公司稱霸東南亞電影娛樂市場的年代,星馬兩地很多大戲院都隸屬該公司轄下。

該公司在星馬還有遊藝場,在新加坡、吉隆坡和怡保都有舞廳。

獨立日那天,邵氏兄弟(吉隆坡)有限公司轄下戲院,在《中國報》刊登廣告,恭賀馬來亞獨立。

該公司轄下的吉隆坡戲院,像京華、柏屏、中華、中央、麗都、中山、京都,也為了慶祝獨立日,特別在9月2日上午特定時段,免費招待兒童看戲。

半夜場不缺幕外貪歡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戲院,不只放映電影,還是演大戲、藝人登台的場地。

一些戲院的半夜場,同場還有艷舞表演,當時稱為“幕外貪歡”。

只是吉隆坡就有好幾間大戲院,如柏屏、歌梨城、京華、中華、京都等。

其中老吉隆坡人熟悉的柏屏戲院,就分上下座,共有2000個座位。

當時不是每間戲院都有冷氣,只有新加坡、吉隆坡、怡保、檳城、芙蓉地區的幾間戲院有冷氣設備。

像吉隆坡京華、柏屏;新加坡首都、麗都、麗士;怡保麗都、麗士,都是冷氣戲院。

那個年代能夠到這些有冷氣的戲院看電影,是一種奢侈的享受。

今天,這些傳統大戲院,不是拆除,就是變成賣場或餐廳,只能長存在回憶中。

人民集中首都湊熱鬧

從58年前獨立日的《中國報》,可以看到獨立日期間,各州許多人民都集中到首都吉隆坡湊熱鬧,普天同慶。

當時吉隆坡舉辦的許多活動,不管籃球比賽、體育項目、選美等,都不約而同冠上“獨立”的名字,或以慶祝的名目舉行。

雪華大會堂配合獨立日,辦了一個“默迪卡歷史展覽會”,並邀請東姑阿都拉曼主持開幕。

展覽會展出許多我國歷史資料,包括鄭和訪問馬六甲、橡膠發展史、馬來武器等。

另外,還有應獨立而辦的漫畫展,戲院也特別播放許多大片子以娛樂觀眾。

默迪卡體育場也于1957年8月30日舉行盛大揭幕禮,邀請東姑阿都拉曼主持開幕盛典。

默迪卡體育場在那個時代被視為偉大歷史性建築物,耗資270萬元花了一年建成。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