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方俊心
攝影:依哲
早在1946年吉隆坡就有國際學校(international school)了。這所學校至今依然坐落在皇宮路附近,掩映在樹叢間,偶爾才會被發現。
要辨別一所學校是否為國際學校並不難,平民老百姓的話,看收費就知道了,每年費用三到五萬令吉跑不了;專業一點的可以看課綱,英制、美制、澳制、加拿大制,連新加坡制也有,再也不用去管數理科到底是該用馬來文還是英文教。
2012年以前,我國法令規定國際學校的本地生人數不能超過學生總數的百分之四十,后來禁令解除,屬于國際學校的好日子終于到來。許多商人摩拳擦掌,其中亞航老大東尼去年就興致勃勃把他的母校,一所英國寄宿學校“帶”到馬來西亞來,從Year1唸到Year13,85萬令吉。
這時節,連帶提供國家課綱的私立學校(private school,在本文裡不包括獨中、宗教學校、特殊學校和外籍學校Expatriate)也一併興旺起來。
根據亞太學校(Asia Pacific School)總執行長Nina(妮娜)引用首相署表現管理及傳遞單位(PEMANDU)的資料,從2014年到2015年6月,我國的國際及私立學校增加了15所,其中私立學校增加了8所,國際學校增加了7所。
多付錢換取孩子好教育
Nina也引述PEMANDU資料指出,我國在2015年的學生總人數為512萬6679人。這當中,共有7萬6600,即1.49%學生在國際與私立學校就讀。(不包括非本地生,下同)
相比往年,國際學校的學生人數上升了2.66%,增加1200人;而私立學校學生人數卻下滑了8.46%,減少2800人。這意味著什麼呢?某所從前提供國家課綱,如今只提供國際課綱的學校公關曾透露,“現在已經沒有人要國家課綱啦”。那是否代表願意多付錢獲得“好”教育的家長,已經漸漸唾棄國家課綱,往國際課綱靠攏,還是有別的因素致使私立學校人數負成長呢?這恐怕要專家才能下定論了。
若按年計算,從2012至2015,國際學校的本地生數量雖然在持續增長,可是成長的比例卻逐漸放緩,2012年時瞬間成長56.94%,2013年27.16%,2014年25.89%。
誰對國際學校 最感興趣?
最后,我國人民對國際學校的興趣或也可反映在搜尋次數上。據搜尋引擎Google的資料,2010年時我國只有兩個地方的人搜尋“international school”留下記錄,即雪蘭莪和吉隆坡,其中雪蘭莪的系數達100點(最高),吉隆坡則76點,其餘0點,因搜尋次數不足,故顯示為0。
然而2015年1月到10月,曾在Google搜尋“international school”的地方已增至六個,雪蘭莪、檳城、吉隆坡、柔佛、霹靂、砂拉越,其中雪蘭莪依然高居榜首100點,砂拉越36點,其餘皆0。
綜觀Google在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集到的收據,全國只有登嘉樓、吉蘭丹和玻璃市因搜尋不足而顯示為0,除了納閩島無資料,其餘州屬和直轄區皆榜上有名,包括布城,排在第7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