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株巴轄10日訊)第2次擱淺失救的鯨魚,證實是瀕臨絕種的“塞鯨”,專家不排除牠可能因脫離同伴后情緒受困,加上內臟受損而選擇擱淺自殺。
塞鯨(學名:Balaenoptera borealis)屬于世界第三大鬚鯨,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臨絕種動物,非常稀有珍貴。
而這頭擱淺死亡的塞鯨證實是雄性成年魚,全長12公尺,重量超過15公噸。
登嘉樓州蘭道阿邦漁業研究院(FRI)研究員莫哈末達米尼指出,這頭塞鯨年初一(8日)下午被發現在笨珍南巴海邊擱淺時,雖被成功拖回大海,但相信內臟已受損,所以回歸大海后,仍選擇再次擱淺自殺。
“昨午4時許,塞鯨在麻坡沙郎峇也(Sarang Buaya)河口第2次擱淺時,雖經一番搶救,但在昨午6時左右證實死亡。”
保留骨架作標本
他說,塞鯨今午已拖回峇株巴轄漁業局碼頭,估計需要1週時間,由柔州漁業局、蘭道阿邦及振林山漁業研究院約40人組成的團隊,進行剖驗工作。
“這頭塞鯨剖驗后,其骨架將保留為標本,在蘭道阿邦漁業研究院進行展示用途。”
另外,大馬海事執法機構峇株巴轄執法主任莫哈末祖卡乃英說,該機構昨午4時許接獲巴力西敏漁民協會主席諾阿茲曼通知前往發現它的地點,並嘗試要把它拖回大海。
“但基于海水退潮,加上鯨魚陷在泥澤中,鯨魚最后還是失救。”
10年來第4條大馬海域發現
這條相信是10年來第4條在大馬海域擱淺的塞鯨,之前發現塞鯨的地點,包括雪州加里島(Pulau Carey)、彭亨州北根縣那示(Nenasi)海邊及雪州萬津。
莫哈末達米尼說,塞鯨分佈範圍很廣,但每逢季節變換都會遷移,而大馬海域是牠們主要的遷移通道。
“塞鯨主要以浮游生物、小魚、小蝦等為食,而大馬水域天然資源豐富,塞鯨會經過我國水域並非罕見。”
這頭塞鯨年初一在笨珍南巴海岸擱淺后,雖被漁民成功拖回深海,不料相隔1天又被發現擱淺在90海里外的沙郎峇也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