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瀾:草草不工── 新巴剎 | 中國報 China Press

蔡瀾:草草不工── 新巴剎

巴剎,從中東語Bazaar翻譯過來,是市集,在南洋是菜市場的意思。



新加坡從前有三個大巴剎,老巴剎、鐵巴剎和新巴剎,母親帶我去得最多的是新巴剎,現在提起,好像聞到很多複雜的味道,蔬菜味、藥味和書香。后者是因為有位同鄉,姓吳,在那裡開了一家“潮州書局”,媽媽當校長時,下課后常去採購文具,我就乖乖在書店一角看書,從兒童書看起,到雜文、小說和文學翻譯,什麼都有,一拿上手就放不下。

吳老闆甚愛中國,也愛黨,之后,就回中國搞革命去,把書店留給他的外甥,我們照去光顧,事情辦完,就順便買菜回家。

印象最深的是一檔可以買到“鹹酸甜”的,什麼叫鹹酸甜?就是潮州的一些送粥小菜,新巴剎一帶住的都是潮州人,當然也把潮州的飲食習慣,從中國搬過來。當時潮州人窮,也老遠地“過番”到南洋來謀生。人一窮,吃不起飯,唯有吃粥,而需要一些很鹹的東西來送粥,吃一點點就可以送很多粥,錢就省了下來。



東西雖然便宜,花樣可真多,首先看見的是“錢螺鮭”,這個鮭字正字是“醢”,讀成Kuai,是把小螺醃製而成,也就是寧波人的黃泥螺,不過潮州的殼薄,不會吃的人一下子咬破,應該用舌尖捲起,吸了進口,把螺的內臟留在殼裡,其他全部吃下,肉也比黃泥螺的軟,不會起渣。

——巴剎記(1)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