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當習慣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垃圾分類當習慣

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垃圾生產量最少的國家,每年只有410公斤,同時也是世界上垃圾分類回收做得最好的國家,但羅馬不是一天建成,日本早從1980年開始,就逐步建立起一套近乎苛刻的垃圾分類制度。



日本進行多年的全民教育,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還通過學校環境教育,用小學生來教育大人,這才有今天的局面。

成效不彰

反觀我國,平均一天的垃圾量已創下3萬至3.3萬噸紀錄,使得政府必須在一年內耗資12億令吉在收集垃圾工作上。



我國也不算是后知后覺,政府早在2002年推出這項計劃,並以“想好好才丟”這個口號在全國大力推行3種不同顏色的再循環垃圾桶計劃,以提高人民對垃圾分類的覺醒意識,但成效如何,大家心裡有數。

垃圾分類,不能只停留在“教育民眾”階段,而是在加大垃圾分類宣傳、公開垃圾資源化信息的同時,也應將垃圾源頭強制分類納入法律,因此政府如今落實固體垃圾分類措施執法階段,也總好過一直沒有開始。

加強監管

專家建議,以獎勵與懲罰措施等內容,加強監管,才能有效保障垃圾分類實行,提高資源化利用效率,雖然我國沒有這方面的獎勵制度,但也不失為可以考慮的項目。

垃圾分類也是實現再生資源回收的最佳途徑,再生資源具有一定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要讓垃圾變黃金,全民就要有回收利用再生資源、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共識。

要讓垃圾分類措施見效,民眾主動參與至關重要,如今政府已將“需要將垃圾分類”的訊息傳遞出去,民眾有必要主動響應。

做個文明人,從源頭減少垃圾量,將進行垃圾分類當成生活習慣,現在開始,永遠不會太遲。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