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龍:100年後的會館... | 中國報 China Press

花木龍:100年後的會館…

交通部長拿督斯里廖中萊說,文冬華團、廟宇及華人新村,蘊藏著豐富的人文歷史和民族文化,這些都是難得的史料,可以將它們編成歷史文獻。



不止文冬,東海岸華人聚集區,開埠時,各籍貫鄉團都會成立自己的會所,無形中就是一種文化資產。可惜,大部分的鄉團都沒有很強的意願設立文化館。

社團老前輩常帶責備的口吻,指年輕人不參加會館,會館很難找接班人,導致領導層青黃不接。

問題是,年輕人步上會館,見到的是空蕩蕩一片,吸引他們的,可能是牆上掛著的泛黃照片,或是陳舊的麻將檯。



如何著手讓他們認識自己的根,要讓他們接棒,一時很難。

廖大人有說,天時地利人和造就文冬掀起文化風氣,重新包裝的文化街,把當地的歷史文化、美食、特產、及壁畫等,一舉推上國際舞台。

對,搞的就是包裝!舊會館是可以包裝成新產品的;傳統文化經過包裝就是新玩意,年輕人就是喜歡新包裝的舊玩意!

日后的挑戰是,分佈在全國各地、牆壁都斑駁得慘不忍睹的舊會館,穿著拖鞋開會的老理事,或者仍握著NOKIA 3310手機的會長們,能否意會到部長的新點子?

文化經過千百年的沖擊與淘汰,能留下來,是因為先輩們懂得運用智慧,將古早的東西,順應時代化,讓它不斷增值,歷久不衰。

100年后,今天肩負著傳承文化歷史的華人會館,是一座座毫無生氣和歷史價值的殘舊建築,抑或人頭攢動的古蹟中心,就看今天的華社領袖智慧、創意與勇氣了。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