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華人宗族發展(完結篇) 孝祖先、重續嗣、睦宗族 尋根問祖傳承家族文化

陳禎祿的故居大門上掛著“同發”的堂號。

報導:許雅玲

圖:陳金榮、本報資料中心

如果看到年輕華人在老人家面前說:都什么年代啦,還講究祖先的來源!請別惱怒,他可能連“家譜族譜”是什么都不懂,不去尋根問祖,這不出奇。

尋根問祖,不僅是敬宗收族和慎終追遠,更多是出于傳承家族文化的願望。

地緣觀念模糊、血緣觀念淡漠,又不重視文化,那么,不管他或她,對于歷史的解釋力,或是文化見證的功能,必將逐漸薄弱,鬧出搞不清“姓氏團體不等同于血緣團體”之笑話。

新紀元學院馬來西亞歷史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高級講師廖文輝博士表示,數千年來,有賴于家庭的功能,華人的社會習俗和文化傳承,即便歷經城市化衝擊,仍頑強傳播下去。

“華人社會,構成家庭的最基本元素是姓氏和籍貫,家族則由眾多的個體家庭組成,兩個或以上的家族則形成宗族。”他說:“不過,現代華人家庭,已沒過去社會那般凝聚,家庭觀念會淡化,宗親關係會疏離。”

不管是家譜或族譜,仍然延續明清時期社會的目的性:溯其源、分疏戚、序尊卑。而每一家族所制定的族規家法都不一,但價值一致,都是希望通過血親傳統的凝聚,達到敬宗收族和的慎終追遠的目的──孝祖先、重續嗣、睦宗族。

廖文輝說:“但考慮到族譜的修撰實為不易,不在于龐大的經費,而是沒有修譜的經驗和人才,除了少數家族有修譜外,大多數只能與中國原鄉已有的族譜對接。也有少數宗族,只能權宜的編撰《世系彙誌》。”

廖文輝:義山所保存往生者的資料,還有地緣會館的會員名單。

永春有三大姓

大馬宗族的世系彙誌,在體例上,有別于中國的傳統族譜,各宗族針對本身南來的宗族成員的彙編資料,以在馬來亞的族親為主體,將南來的第一代當作第一世,再追敘父母親的資料及故鄉所居屋子之堂名,以清楚辨識這些族親在故鄉的根源所在。

《福建永春揚美鄭氏旅外族僑世系彙誌》,便是完成于1955年。后裔鄭名烈坦言,“對于馬來亞的揚美鄭氏宗族而言,因為世系彙誌,讓宗族南遷馬來亞后更具向心力,奠定了1968年揚美鄭氏公所的成立;完成宗族組織的重建基礎,在促進族人對宗族組織的認同上亦產生重大影響。 ”

2012,鄭名烈到福建省永春縣介福鄉銜接家譜時,找到一本由永春縣政府出版的《永春縣姓氏志》,資料收集齊全,簡單明暸介紹了祖輩源流,比如說,在最早入閩初期有八大姓,輾轉才進入永春,目前在永春,林、陳、鄭為三大姓,三姓人口佔永春總人口的半數。姓鄭的有30多派,東門鄭最有錢……

“基本上,全球的永春人,可以根據這本書去尋根問祖。”鄭名烈笑著表示:“傳說,明朝1436年,揚美鄭的二世祖先背負他父親的骨骸,來到永春介福這個地方……可是,就這樣,只能講到500年前而已,往上追溯就不可考了。”

各個宗族尋根問祖,認同中華文化,形成文化共同體,才能凝聚民族向心力,發揮各種能量,才不會變成無足輕重的族群。碰上無知人士指著你的鼻端:“你是外來者”,亦不會失去底氣,而是堂堂正正告訴對方:“我的祖先,早在葡萄牙時代,就已在這裡開拓土地。”

傳統宗祠應有血緣關係

廖文輝說:“在大馬,血緣團體除了沒有明確數據,相關的分析研究也有所不足,有待釐清的地方頗多。”

在大馬,屬于傳統的宗祠或家廟組織,所有的成員彼此間皆有親屬血緣關係者,最典型例子便是檳城五大姓所組成的宗祠組織。此外,由同一家族成員組成的家族會,也可歸入此類,如馬六甲沈氏家族,據其家譜,目前已經繁衍八百余人。

值得注意到是,海外華人,有其異于原鄉的環境,為求生存互助,故此講求結社,在缺少同宗人,但又需要壯大宗族團體的要求下,在成員方面就無法特別講究血緣關係。

只要是同一姓氏之人,不論有無血緣關係,皆視為同宗,共同組成局部血緣團體,主要以宗親會和姓氏公會為主,比如馬六甲南安侯氏宗親會,5%會員來自其他無血緣關係的方言群體。此外,還有擬制血緣團體,包括了聯宗(同姓不同宗互認本家)通譜的社團和宗祠。

總括來說:姓氏社團不等同于血緣社團。

宗祠求強大認姓無血緣會員

廖文輝透露,“成立于1825年的馬六甲黃氏宗祠,是最早成立的宗祠。然而,為了壯大宗族,他們以五百年前的共同遠祖為認同對象,故此,各方言群體只要是黃姓人士,願意接受這個認同的,皆可成為宗祠會員。也因此,這個本是家族會的血緣團體,雖有宗祠之名,實際上與姓氏公會無異。”

類似的例子在麻坡亦可看到,麻坡保赤宮陳氏宗祠,雖有宗祠之名,實際上卻是宗親會的血緣團體。

“如果說大馬的宗親會還以血緣為結社依歸,姓氏公會或許比宗親會更不強調血緣關係,僅以姓氏為認同原則,如吳氏公會和廖氏公會,除部分有親屬關係的會員,其他的雖曰同姓,但來自不同籍貫,並無血緣關係。”他說。

另外,有趣的是,有些姓氏公會,雖無宗祠家廟之名,卻有其實,如馬來西亞南安劉氏公會,其名雖是姓氏公會,但卻屬純血緣社團。

聯姓組織不能通婚

由于人口繁衍,家族往往出現分支外遷的現象,同一遠祖而居住不同地方的族人,就會合建超地域的大宗祠,以奉祀共同祖先。另有一類在古代曾經是同祖同姓,后因事故改名換姓,而在現今則聯姓組織姓氏團體,但彼此間不能通婚,如檳城的蘇許連宗祠、辛柯蔡宗祠、洪江翁方龔汪六桂堂和雷方鄺溯源堂,以及馬六甲沈葉尤宗祠等皆是。

堂號連繫宗族漸式微

家族文化中,“堂號”是連接家族成員的重要紐帶。然而,這一特徵卻逐漸式微。

中國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主任常建華曾指出,“從宗族發展史來推測,堂號大概出現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出現了很多世家大族,他們重視祖先,也注重家族文化修養,于是把堂號作為家族符號。通過堂號,整個宗族有了共同的道德要求和行為規範。”

百家姓堂號,一般起源自祖先發跡的郡縣,所以也叫“郡號”。用郡名(或縣名)立“堂號”,在地理方向可以辨認自己的宗親,在時間方面更可以使后代子孫明確祖先來處;也有少部份採用祖先的遺言、文治武功等為堂號。

並非所有姓氏,只用一個“堂號”,中國大姓李姓,總堂號是“隴西堂”,其中還有一些分支堂號。

史書就記載了一個令人津津樂道的堂號故事:東漢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楊震,為官清正。某日,楊震去山東東萊赴任太守,途經昌邑。昌邑縣令王密為討好上司,懷揣金銀,深夜偷偷送給楊震。

楊震堅辭不收,王密說︰“請收下吧,反正深更半夜沒人知道。” 楊震嚴肅地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為了紀念楊震的清正德操,弘農楊氏就以“四知堂”作為堂號,代代相傳。

鄭名烈坦言,“南來馬來亞的族親,若在原鄉同屬一個堂號,即表示有較為接近的血緣關係。在整個宗族組織進行重建之前,堂號是宗族間的非常重要的連繫基礎。揚美鄭氏宗族后來能推行跨越堂號的宗族活動,全賴各堂號具威望的長者的積極號召旗下成員的參與。”

應弄清楚家族史

鄭名烈強調,“現代人說:不必尋根問祖啦,這是老古董的說法。可是,沒有500年前的祖先,那有今天的我們?你連源頭都不明白,到底是什么籍貫的人都不懂,結果,搞到今天,同一宗鄉會,亂七八糟,中不中,西不西,結果,文化底蘊不強,沒法建立一個氣節,民族文化的競爭力,當然沒好好被珍惜。”

一些族群,只有辦法講到三代,往上追溯就不清楚了。幸好,大馬華人還是有一種文化的堅持。今天,鄭名烈可以滔滔不絕告訴任何人:我們姓鄭的,當年,你的阿公跟我阿公怎么過來……

他說:“人類的社群概念只有一個,就是血緣性社會。你的家人有誰,誰是你的堂兄弟,這便是人類的系統。如果不是得益于血緣宗親的系統,各個方言族群的先祖,他們這樣離鄉背井討生活,會容易嗎?揚美鄭氏宗族成員南遷馬來亞后,因地理條件、就業因素完全不同于中國原鄉,宗族聚居的情形已逐漸被打破,但血緣關係的紐帶仍然具有連繫族親的功能,原鄉文化仍被適度的保存與傳承。”。

文化很重要

不知道溯其源、分疏戚、序尊卑,家裡老人去世時,便不懂怎么辦。這時候,誰還敢說文化不重要。

“然而,華人有認同的伸縮性。像我,在家族會是亨四房第十七世,在福建會館裡是永春人,放到整個大馬格局時,我的認同則是:我是福建人。”

他說:“把自己家族史看清楚,歷史觀掌握好,加上一些信仰,人生平衡就差不多了。”

鄭名烈:在家族會裡,他最懂家族史,這要感恩于家族會族親不吝提供資料。

華人姓氏與堂號(來源:互聯網)

1.太原堂【王、溫、霍、閻、易、羊、祁、武、祝、宮、尉遲】

2.隴西堂【李、彭、董、辛、時、牛】

3.清河堂【張、傅、房】

4.沛國堂【朱、宋】

5.京兆堂【宋、杜、申、史、黎、康、宗、段、計、韋、別、冷、車、晁、郜、浦、象、舒、雍、壽、酆、皇甫、金】

6.彭城堂【劉、金、錢】

7.河南堂【蕭、毛、邱、丘、俞、陸、于、方、元、平、向、利、褚、廉、種、山】

8.蘭陵堂【蕭、蘭】

9.西河堂【林、毛、卜、卓、宰、靳】

10.濟南堂【林、伏、寧】

11.潁川堂【陳、鍾、鄔、賴】

12.積善堂【賴】

13.豫章堂【羅、涂】

14.魯國堂【孔、顏、曾、南宮】

15.三省堂【曾】

16.延陵堂【吳】

17.汾陽堂【郭】

18.江夏堂【黃、費】

19.天水堂【趙、秦、莊、嚴、尹、皮、艾、狄、桂、上官】

20.廬江堂【何】

21.新安堂【古、余】

22.下邳堂【余、闕】

23.弘農堂【楊、馮】

24.始平堂【馮、翁、龐】

25.雁門堂【童、文、田、農】

26.平陽堂【巫、饒、汪、歐、衛、管、來、常、鳳、仇、解】

27.吳興堂【姚、施、尤、沈、明、水】

28.南陽堂【韓、葉、鄧、許、白、姬、束、呼、隆、翟、樂】

29.高陽堂【許、紀、耿】

30.渤海堂【高、甘、封、吳、歐陽】

31.廣平堂【游、賀、談】

32.汝南堂【周、袁、藍、梅、左、廖、言、汝、南、殷、商】

33.南昌堂/五桂堂【涂】

34.高平堂【范、巴】

35.武陵堂【蘇、顧、華、龍、龔、冉】

36.上黨堂【包、連、尚、鮑、樊】

37.陳留堂【謝、阮、虞、伊】

38.東山堂/寶樹堂【謝】

39.上谷堂【成、侯、冠、榮】

40.晉陽堂【唐、匡、景】

41.濟陽堂【陶、丁、江、柯、蔡、庾、卞、卻】

42.潯陽堂【陶】

43.武威堂【廖、石、安、賈】

44.樂安堂【蔣、孫、任】

45.馮翊堂【吉、雷】

46.中山堂【湯、仲、藺】

47.西平堂【池】

48.安定堂【胡、梁、伍、程、席】

49.東海堂【徐、有、茅】

50.河東堂【薛、裴、旅、儲、聶】

51.北海堂【邢、郎】

52.平陵堂【孟】

53.平昌堂【孟、紅、管、離】

54.東平堂【花】

55.博陵堂【邵】

56.山陽堂【岳】

57.滎陽堂【鄭、潘、昌】

58.扶風堂【馬、魯、萬、班、祿】

59.河間堂【詹、章、凌】

60.齊郡堂【譚、查、晏、覃、富】

61.敦煌堂【洪】

62.千乘堂【倪】

63.會稽堂【夏】

64.臨海堂【屈】

65.范陽堂【簡、燕、鄒、祖】

66.魏郡堂【柏】

67.鉅鹿堂【魏】

68.解梁堂【關】

69.內黃堂【駱】

70.河內堂【荀、司馬】

71.武功堂【蘇】

72.江陵堂【熊】

73.廣陵堂【盛、貢】

74.薛郡堂【海】

75.余杭堂【隗】

76.琅琊堂【諸葛、雲、符】

77.遼西堂【項】

78.燕山堂【竇】

79.梁國堂【墨、橋】

80.譙國堂【戴、逢、邊、稽】

81.百濟堂【福】

82.平原堂【東方、芮、常、柬、陸】

83.頓丘堂【葛、司空】

84.濮陽堂【爰】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