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株巴轄辦事處高級記者
柔佛誠敬善堂最近剛慶祝65週年慶典,在晚宴上移交總額2萬令吉捐款給峇株巴轄9個單位,包括3所獨中、2所洗腎中心,還有愛心之家、同仁醫社等慈善機構。
根據司儀張才豐在會上報告,柔佛誠敬善堂是把5年來節約下來的“賀儀”(平均每年4000令吉),積少成多累積2萬令吉,配合週年慶典捐獻給有需要的教育及慈善機構。
所謂“賀儀”就是華團組織互邀出席慶典宴會,象征式給的“紅包”。相關團體通常會把收到的賀儀,用來補貼慶典活動開銷,若有盈余就充作活動基金或公益慈善用途。
當然,日后若受到其他團體邀請出席喜宴慶典,同樣要禮尚往來,“回禮”給對方。
紅包文化本來就是華人長久以來的傳統習俗,體現中國人注重禮尚往來的友好情結,也包含“有喜當賀”、“受惠不忘施予者”等意義。
不過,人情應酬太多,為了應付婚喪喜慶付出的“應酬費”,有時會形成一種壓力,尤其對打工仔或缺乏收入來源的社團而言,每月收到幾張請柬,就是一筆不小的額外開銷。
柔佛誠敬善堂減少人情應酬,把“不回禮”省下來的賀儀積少成多捐獻出去,是本地華團的“創舉”,有其可取之處。這與峇株巴轄聯友家具有限公司過去2年配合週年慶典,鼓勵供應商及生意夥伴“以捐款取代送禮”,分別在2015年及2016年各籌獲39萬及52萬令吉作為公益用途,有異曲同工之效。
“禮尚往來”是人之常情,若在“回禮”的同時,也能兼做慈善,或把禮金化為捐款,為社會弱勢一群盡點綿力,也算是美事一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