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住的這家摩星嶺青旅,以香港島的黃金地段而言,算是地幅非常廣闊。一踏進這裏,映入眼簾的便是其最引以為傲的270度環景視野……

香港因地理環境狹小,人口稠密,在房地產寸土寸金的白熱化趨勢下,這裏居住條件之嚴苛眾所皆知,偶爾讀到新聞,不是說香港樓房單位可以小到隻有一個停車格,就是說豪宅公寓的停車位竟可拍賣高達76萬美元的天價,這類港人之外的我們覺得荒謬至極的消息。
記得上一回來香港,我們鬥膽選擇入住了一間位在深水埠的“唐樓”,那一次的體驗確實給了我一個震撼教育,我想起沿途爬上來的時候看到的每一層住戶,有人就是住在這樣的空間裏,在這裏看電視打掃煮食洗衣服,我大驚小怪的旅途經曆卻是有一群人的日常現實,這在香港又變得更理所當然。
經過了唐樓的“洗禮”,我們對生活在香港才有了更具體的認知(或是覺悟),因此當我們是次住進位在港島摩星嶺(Mt. Davis)上的青年旅舍時,那種遠離塵囂都會、帶點與世隔絕調調的寬廣郊野房舍,都讓我們分外欣喜,受寵若驚。
入住自行鋪墊床具
作為國際青年旅社(Youth Hostels Association,簡稱YHA)的官方分支,香港青旅在境內目前一共擁有七家旅舍,為符合組織親近和認識大自然的宗旨,大部分青旅都位處香港郊區,包括西貢、大嶼山和荃灣等地,而坐落在香港島上的唯一一家青旅要屬“賽馬會摩星嶺青旅”。

從堅尼地城地鐵站C出口出來,搭乘青旅特設的免費接駁車上山,經過九拐十八彎的崎嶇山路,才來到這座矗立在摩星嶺山崗邊陲的潔白旅舍。摩星嶺海拔僅260公尺,是香港島最西邊的一個小山丘,夾在堅尼地城和薄扶林之間,算是一處難得鬧中取靜的位置。

相較於專業酒店的無微不至,青旅的概念更接近民宿,一般上僅為住客提供基本的軟硬體配備,並且還會要求入住者實行自律自理項目,比如,在入住時必須自行鋪墊床具,退房時必須將枕頭套和被套等拆卸下來,拿到指定的地方回收;有些旅舍亦不提供盥洗用品和毛巾,但公共交誼空間則是青旅的一大共同特色。
盡覽維港青馬大橋
一踏進摩星嶺青旅這裏,映入眼簾的便是其最引以為傲的270度環景視野,同時將底下的維多利亞港和更西邊的青馬大橋都飽覽眼底。
寬敞的戶外庭園除了適合作為團體活動空間外,也是各地旅人可以一邊觀賞落日夜景,一邊彼此交流認識的最佳地點。

除了主要的住宿房間和公共衛浴間,這裏還有一個開放式廚房、飯堂、室內聯誼廳、電視房和一個燒烤露營區。
我們的房間位在向海的一邊,從床頭窗戶就能直接居高臨下地眺望動人的維港海景,光這一點我們都覺得已經值回票價。

面對一整片開闊的海峽和聳立在兩岸邊的摩天大廈群,我們迎著徐徐海風看底下的熙攘,十分享受周圍的閑散恬淡,旅伴說就算關在山上沒有太多事情可做,有一幅如此無價的城市天際線供你看上一整天也夠醉人的了。
入夜後,我對旅伴這句話更是再同意不過。當雲霞霓彩褪去,蒼穹換上了性感的夜紗,城市燈火逐一撚亮,璀璨地倒映在海面上,宛如華麗的寶石灑綴在世界的盡頭。那裏面有多少人正在為這幅美景埋首奮鬥苦拚實幹?而我們倆就這麼坐享其成地欣賞眼前的燦爛,幸福地純粹讚歎它的目不暇給。
“自食其力”別有滋味
摩星嶺青旅周圍沒有任何商鋪,坐車下山至少需要10分鍾,且接駁小巴隻依照固定班次運行,因此來到這裏的人三餐必須“自食其力”。我原以為,山上的青旅至少會有自己的餐廳,來到以後才發現提供的是設備齊全的自助廚房,沒有采買任何食材的我們似乎要挨餓了,但後來得悉接待處兼當小賣部,有販售一些簡單的便當盒和即食面,我們買來後自行拿到廚房去烹煮或微波加熱,然後端著熱騰騰的湯面到露天座位去,在向晚的夕暮下進食,也別有一番滋味。

第二天收拾細軟後,我們便準備告別摩星嶺,回到山下,回到香港熱鬧又繁華的市中心,仿佛重臨人世間的一切俗務,不得不正視時間的緊迫眉梢和身體空間的不由自主。
我拖著沉重的行李箱,走進堅尼地城地鐵站附近的一家便利店,努力從其實人不多但因為貨架間的走道狹窄而看起來擁擠的人潮中穿過,然後忍不住開始想念那個自行鋪床、自己烹煮晚餐、宛如高中生戶外見學團的山上旅宿,那裏愜意悠然的慢調子時光。
顏書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