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見聞.方言諧劇集體回憶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心見聞.方言諧劇集體回憶

報導:葉鳳玲
圖:連國強、受訪者提供



從1950年開始,黎明就是大馬的聲音藝術家和電視演員,也是RTM電台第一批廣播演員,許多人童年記憶裡都有她的聲音。

今天,黎明親述她當年拍攝《四喜臨門》的點滴,以及她多年心願終于圓滿的喜悅。

《四喜臨門》(Empat Sekawan)是黎明的演藝印記。和她一起烙印在觀眾腦海裡的還有韓瑛、黃河、海洋,當年她們“四人組”的《四喜臨門》廣播劇和電視劇,是一家大小的最佳娛樂節目。



“最初廣播劇名字叫方言諧劇,后來電台改名為《四喜臨門》。一開始,我在廣播劇裡什么方言都講,后來電台總監建議我們定型,分配角色,所以變成我說客家話、海洋說福建話、韓瑛說廣東話、黃河說高州話。”

“觀眾很喜歡我們說方言,感覺很親切,所以《四喜臨門》紅了一陣子。一開始廣播劇是一個月一次,因為有觀眾寫信到電台要求,結果變成兩星期一次、一星期一次。”

《四喜臨門》中,四人各自講各自的方言,說的都是家庭故事、娛樂的東西、社會的事情。由于廣播劇大受歡迎,因此還拍成電視劇和電影《有求必應》。

不介意觀眾叫我“肥婆”

無論是廣播劇、電影或電視劇,四人組當中的韓瑛因為身形嬌小,一直都扮演小姐、女兒的角色。而黎明因為身形健碩的關係,經常扮演媽媽、阿嫂、老小姐等。“海洋和我一樣,演什么角色都行,哈!”

“想不想演年輕的角色?不會,我有自知之明,韓瑛的聲音嬌滴滴的,適合演年輕的角色,而且當時的角色也不是那么多。有些觀眾叫我‘肥婆’,我也是笑嘻嘻的,因為我是肥啊,我很享受這種角色。”

除了空中廣播,《四喜臨門》也從黑白電視見證彩色電視誕生的歷史。“70年代彩色電視剛出現的時候,大家都覺得很開心,因為電視裡每個人都變漂亮了!”

黎明憶述,《四喜臨門》電視劇一直都是在室內攝影棚拍攝,場景來來去去只有簡單的客廳和臥室。“有一次,因為劇本講述過年結婚,導演向電視台申請拍攝外景,于是我們第一次也是僅有的一次,拉隊到漁村拍攝。”

聽眾寄來《有求必應》拷貝

1962年,有位電影老板讚賞她們的諧趣表演,邀請拍攝電影《有求必應》。電影拍畢之后,四人還在全國城鎮跑碼頭登台演出八個月。“電影老板人很好,很照顧我們,自己駕車載我們去遊玩,吃住也是安排得好好的。可惜的是,離開RTM之后,我們就失去聯絡了。”

從1952年《四喜臨門》廣播劇錄音到1986年同名電視劇結束,黎明的聲音豐富了一個沒有眾多娛樂選擇的50至80年代。然而,直到今年四月之前,她一直有一個未了的心願。

“這么多年來,我沒有收藏、保留自己演出過的廣播錄音、電視劇錄影和電影《有求必應》。以前不懂得要收藏,所以很多東西都沒有留下來,很可惜。”

今年四月,她向愛FM主持人張吉安提起想要尋回當年電影《有求必應》的心願。通過《鄉音考古》廣播節目中的呼籲,一位張姓聽眾郵寄他所收藏的電影拷貝到電台。

從張吉安手裡拿到了電影拷貝的黎明,禁不住直呼:“沒想到啊,真的謝謝你!”這部攝于1962年的《有求必應》,是大馬第一部方言電影,將在5月18日于隆雪華堂播映。

翁詩傑寫過《四喜臨門》劇本

1952年,《四喜臨門》開始在第五台(現在的愛FM)的翡翠電台做廣播錄音。當時我們沒有劇本,錄音之前大家談談故事大綱、故事走向,就開始錄音,邊錄邊發展故事。

這個舉動(沒有劇本)讓電台呱呱叫,要求我們寫劇本,后來才跟著劇本唸。拿督翁詩傑在70至80年代曾經寫過很多劇本給《四喜臨門》,那時候他還沒有從政,因為對戲劇有興趣,寫了不少劇本給我們。

《四喜臨門》電視劇在1986年結束之后,心裡很感傷,畢竟演了這么久……結束之后,沒戲演是辛苦了一點,我就待在家裡當家庭主婦。后來HVD開始拍戲,我就加入HVD繼續演戲,但是隨著1997年的經濟風暴,HVD也結束了。

現在偶爾會接到電影邀請,對我來說,角色吃重不吃重是其次,我希望別人給我一點時間做功課,我會投入角色去演好它。演了這么久,我沒有感覺過厭倦,因為我喜歡有很多觀眾朋友,如果有觀眾,會做到自己不能做為止。

片酬,一人一千元

在電影《有求必應》之前,我沒有想過有人會找我們拍電影!聽說電影老板很欣賞我們四個人的聲音,記得在拍電影之前,電影老板說:“不要跟我談薪水,我一個人給一千元。”當時,我們開心得不得了。

拍完電影之后,我們四人開始跑碼頭登台,印象中跑了全國城鎮八個月,第一站是檳城。當時跑碼頭登台的行情是月薪幾百元,而電影老板給我們一人一天三十元,當時很開心,但后來覺得傻,因為我們一天登台演出四或五場,平均一場才七元半。

跑碼頭不久,我就發現到自己懷孕了,但是沒有告訴大家。因為我胖,觀眾看不出來我懷孕,不過后來肚子越來越大,他們也看出來了,但是並不嫌棄我這個大肚婆在台上表演。

懷孕七個月的時候,丈夫忍不住問了:你不要回來嗎?于是我跟老板說,我要休息,準備生小孩,老板說再多做一個月,于是我們連續登台八個月之后,因為我要生小孩才休息。

哥哥教我唱《賣糖歌》

我父親在我12歲時去世,聽母親說父親耳朵軟,別人叫做什么生意就做,結果做的生意如餅干、醬油,都是虧本的。由于當時沒有入學年齡限制,我也不知道自己幾歲入學,只知道自己小學還沒有畢業,13歲時日軍入侵大馬。

日據時期,哥哥在電影院做放映工作,他很喜歡音樂,經常在家的竹椅上敲打節奏。我也喜歡音樂,還叫哥哥教唱當時很喜歡的一首歌《賣糖歌》。

小時候住馬六甲,馬六甲有很多歌台,那時候沒有什么娛樂,大家晚上就是去看戲、唱歌,我也喜歡到歌台聽歌,但沒有想過要上台。有一次,哥哥要我上台客串,唱完之后自己覺得“我還行耶”,感覺到自己原來是喜歡唱歌的。

舞台綠草變廣播劇主角

我在22歲(1950年)入行,在吉隆坡BB Plaza開始歌台歌唱生涯。當時的歌台一定會有主角,我並不是主角,而是舞台旁邊的綠草,當主角休息的時候,就輪到我們這些綠草上台演唱。

以前的歌台是一件衣服就能唱一個晚上,所以一個月有30件衣服輪流穿。我們不只是唱華語歌,有時候也會唱方言歌以及“豆腐歌”。

什么是“豆腐歌”?就是在台上唱歌時開開玩笑,如調侃對方、打情罵俏這些戲劇化的表演,但是“豆腐歌”並不是色情的,它是健康的。

以前的歌台規則很嚴格,家人不能在台下,也不能到后台找我們,除非是當天收工了。歌台旺盛一段日子過后開始沒落,觀眾不喜歡歌台,許多歌台演員開始跑碼頭登台,到各城鎮做戲和唱歌。

我和韓瑛、黃河、海洋在唱歌台時認識,可能一直都有合作的關係,默契非常好,后來進入第五台做廣播劇《四喜臨門》的時候,也能在沒有劇本的情況之下就開始錄音。

我的藝術九歌電影放映會

【安全考古地帶】9週年活動

第1場

日期:5月16日
短片(1):《侯孝賢說侯孝賢》(30分鐘)
時間/地點:隆雪華堂‧8pm
導讀人:愛FM《安全考古地帶》主持人,張吉安
短片(2):《我心在跳舞:李泰祥》(30分鐘)
導讀人:馬來西亞著名女高音卓如燕

第2場

日期:5月17日
電影:《島嶼寫作: 逍遙游,余光中》
時間/地點:隆雪華堂‧2pm
導讀人:隆雪華堂執行長
陳亞才‧張吉安

第3場

日期:5月17日
電影:《島嶼寫作:如霧起時,鄭愁予》
時間/地點:隆雪華堂‧7.30pm
導讀人:台灣籍馬華作家
永樂多斯‧張吉安

第4場

日期:5月18日
馬來西亞第一部方言電影 -《有求必應》(1961)
時間/地點:隆雪華堂‧2pm
特別嘉賓:馬來西亞國寶級
演員拿督黎明
主持人:張吉安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