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见闻.人生急转弯寻回电影梦 | 中国报 China Press

心见闻.人生急转弯寻回电影梦

特约:子若
图:连国强、受访者提供



今日登场
中国著名青年导演、《下南洋》纪录片联合导演 祝捷
中国著名青年导演祝捷一度错失报考电影学院的良机,阴差阳错踏入环境保护学的学习殿堂。直至多年后的某一天,他毅然决然放下环保硕士的头衔,始终觉得拍摄电影是自己最爱,幡然醒悟,听从内心的呼唤,越过生命转角处,启动他的纪录片拍摄生涯,未来他将往电影导演之路挺进!

祝捷是中国当代青年导演,曾先后担任大型纪录片《台北故宫》、《汽车百年》、《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导演;纪录电影《外滩佚事》编剧、导演;电影《长江图》执行导演,如今则是我们所熟悉的大型高清纪录片《下南洋》的联合总导演。

尽管年纪尚轻,但在纪录片领域先后获奖无数,迄今交出亮眼的成绩单。今年人间四月天,这位杰出的年轻导演,与《下南洋》纪录片另一位总导演周兵一同来到吉隆坡进行宣传,于是争取机会与这位以多部纪录片闯出名堂的祝捷进行访问,让大家一起走进他镜头背后的世界。

当祝捷出现在我跟前时,他一身衬衫西裤装扮具有正式感又不失时尚味道,下巴留一撮胡子,过耳的头发在后脑杓绑成小马尾,一副典型的年轻艺术家行头。



祝捷成绩单:

Taxi——A Moving Life With Chinese》:入选加拿大新亚洲独立影像展(2008)

《天堂的颜色》:获第十届日本东京Shortshorts国际短片电影节(2008)、亚洲竞赛单元最佳影片,以及意大利San Gio Video Festival of Verona(2009)DINOCOLTRO AWARD

《台北故宫》:荣获第21届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的特别奖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荣获第五届“纪录‧中国”一等奖、第十一届四川电视节及“金熊猫奖”最佳长纪录片奖

《外滩佚事》:第22届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纪录片大奖,2010年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国际纪录片奖影展”开幕影片

所唸非首选,接触面更

祝捷出生于中国天津,成长的过程中特别喜爱看电影,碍于年纪尚轻且在这方面毫无接触,以致年少的他对电影拍摄的认知只限于一片朦胧。

话说,中学时期的祝捷,在天津最优秀的一所学校就读,那就是栽培出两位中国总理周恩来和温家宝的南开中学。由于他的成绩相当优秀,以致在唸高中的他非常有把握可以考上电影学院。

“可惜的是,等考完试以后,我才被告知,由于电影学院属于艺术类别,它是提前召生的呀!”这个睛天霹雳的消息,导致他最终只能对电影科系望门兴叹。

依据他的说法,自己是阴差阳错考上了南开大学的环境保护科系,“当时只有十七八岁的我,根本就不知道何去何从,后来在边读边学的过程中,才了解这个科系的重要性。”

佛说:人生的祸福成败不必计于一时,因为凡事没有绝对,有人乐极生悲,有人因祸得福。

对于当时未能考上电影学院而转唸环保系这件事,祝捷在多年以后不只得到了让他看得开的答案,也终于释怀了。

当祝捷去到了这所贵为中国最顶尖的著名学府里头,他不只是学习到知识,更多的是为了了解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生命阶段,以及不同的生命状态下并发出来不一样的生命文化。

“若是当初如愿以偿考上电影学院,我接触的可能只有电影的事罢了,事实上,后来出现在我生命里头的是不同类型的朋友群,我从他们的生活中看到更丰富、更有姿采的世界。”他这一读一晃眼就是7个春夏秋冬过去了,现在的祝捷可是握有环保硕士文凭哦!

“7年以后,我知道不能再读下去了,盖因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不是当科学家的料子。”他指出,如果他的生命旅程没有在当时来个急转弯,北京当下面对的烟霾环境问题,或许就是他必须研究的课题了。

多深度思考远速食文化

现代人长期过于仰赖速食文化过生活,不再进行深度思考,爱以尖锐字眼,以求在最短时间内制造话题,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演变为语言暴力。而且,这些言语上的“快感”,也很快就会过去,不会在人们心中留下印象!

2003年,祝捷毅然绝然放下环保硕士的头衔,始终觉得拍摄电影是自己最爱,幡然醒悟,听从内心的召唤,越过一场生命的转角,“终于启动我的纪录片拍摄生涯了。”

祝捷认为,无论是执导电影或是纪录片,一个人的出身未必是本科生,正如他所推崇的伊朗国宝级导演阿巴斯库亚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是个典型的自学成才的导演,“更重要的是,执筒者是否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类的背后有更深入的理解,惟有有过这样的经历,才能提升个人的生命价值观。

对于拍摄这回事,他自认自己尚年轻,仍然在慢慢寻找个人的拍摄风格,然而,在与一群电影人交往后所得的结论,他发现过往累积下来的厚实理科背景,给了他与众有别的专长,“那些学识赋予了我比别人更强的操作能力、思维逻辑能力,以及更有计划性。”

正因为这个特点,加上中国电影界给予年轻导演的机会并不多,于是乎,当初摆在他眼前的影像道路并不多,他必须在时代电影、广告,抑或是纪录片之间作出抉择,“我身边的朋友不是拍广告就是纪录片,而一直以来,我觉得纪录片比广告更为优势在于两个因素。”

免制造“语言暴力”!

他继续解释说,首先,纪录片需要你怎么看待真实的人,如何去了解他们的生活与故事;此外,纪录片是一种说故事的方式,它的视频时长可以动辄用上100分钟讲一个故事,反观,广告只能用两分钟叙述一个故事。”

他以开玩笑的口吻指出,他的那些拍广告的朋友,甚至害怕讲5分钟以上时间的故事了。

为了不被现代的速食文化吞噬,避免自己陷入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祝捷甚至排斥使用推特(Twitter),“我就是不想养成习惯要在不超过140个字节说完一件事。”

他认为,若是长期过于仰赖速食文化态度过生活,那只会造成人们不再进行深度思考,他以推特为例,使用者常常以尖锐的用字遣词对事情表达意见,在最短的时间内制造话题性,可是,在某种程度上,这可能演变为语言暴力了。

快感是一时之感觉,过去了就不会留下印象;有深度的感知体验才是情感、才是心境,这种状态才能陪你走一辈子。

跳脱自我视角看世界

随着他拍摄纪录片的行脚已有10年之久,问他迄今拍摄过最难忘的一部纪录片时,他给的答案是《下南洋》,“这除了是我第一次当上总导演之外,它的工作内容与以往只是负责一个纪录片里两三集的导演是不太一样的。”

他透露,作为一个纪录片的总导演,他必须确保整部纪录片的架构拿捏得当,“那就是我怎么能够让10集都维持统一风格,每一集的叙述方式不能有太大的差异性,这跟撰写一篇文章的作者和身为一个主编的区别是同样的。”

在过去3年参与《下南洋》的经历中,他觉得自己对这个片子的认识,比过去任何一部片子都来得深入,甚至跳出原来的世界看事情,“原来,我是以一个中国人的角度看世界,但是,这个片子让我看到,与我有着同样血脉的华人的不同想法,跳脱了以往对华人历史与社会的结论持有不同的理解。”

这种改变也使他开始更懂得以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事情,以同理心增加看事情的深度与广度。在经过了《下南洋》漫长拍摄的洗礼后,他认为,这个片子给他最大的作用,除了是提升做事的能力,同时也更懂得善用投资者的资金了。”

他此时此刻的心境,可说是完全印验了“未曾经历,如何懂得?”这句表面简单,内里有学问的一句老生常谈的话。

真实比虚构有魅力

《下南洋》大功告成以后,迎接祝捷的除了是掌声与鼓励声之外,他知道自己与心中的梦想更为接近了!由始至终,他从不掩饰自己最大的梦想是拍摄电影,有了这次丰富经历之后,他对电影导演之路更具信心走下去了。

在迈向电影导演之路的过程中,祝捷心中一直都留有一个角落给新浪潮电影之父阿巴斯库亚斯塔米,这位令他推崇备至的大腕导演,曾经以《樱桃的滋味》(A Taste of Cherry)、《何处是我朋友的家》(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等杰出电影在世界电影舞台上获得高评名声。

至于为何是阿巴斯?阿巴斯没有像一般电影导演那样经历学徒的阶段,而是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学习拍电影,让祝捷看见了希望;此外,给祝捷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阿巴斯的电影风格大量运用纪录电影手法捕捉生活的原初状态,这也是他一直追求的拍摄手法。

祝捷于是提到,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当下的中国电影多半以虚构的故事为主,内容譁众取宠,这类型电影最终只会与观众的真实生活越来越有距离。

因此,他希望通过自己当纪录片导演的经历,把观察到的、体会到的最真实的生活现状,以电影表达出来,这个要比虚构的还有魅力,还要触动人心,“它会在人的心里留下很多的故事。”

他说,不论是纪录片还是电影,一部影相的好与坏,内容至上。所谓“心守一处,滴水穿石”,只要祝捷守着他心中最初、最爱的梦想,我们在未来的有一天,必然看到他的电影大放异彩。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