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見聞.人生急轉彎尋回電影夢

特約:子若

圖:連國強、受訪者提供

今日登場

中國著名青年導演、《下南洋》紀錄片聯合導演 祝捷
中國著名青年導演祝捷一度錯失報考電影學院的良機,陰差陽錯踏入環境保護學的學習殿堂。直至多年后的某一天,他毅然決然放下環保碩士的頭銜,始終覺得拍攝電影是自己最愛,幡然醒悟,聽從內心的呼喚,越過生命轉角處,啟動他的紀錄片拍攝生涯,未來他將往電影導演之路挺進!

祝捷是中國當代青年導演,曾先后擔任大型紀錄片《台北故宮》、《汽車百年》、《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導演;紀錄電影《外灘佚事》編劇、導演;電影《長江圖》執行導演,如今則是我們所熟悉的大型高清紀錄片《下南洋》的聯合總導演。

儘管年紀尚輕,但在紀錄片領域先后獲獎無數,迄今交出亮眼的成績單。今年人間四月天,這位傑出的年輕導演,與《下南洋》紀錄片另一位總導演周兵一同來到吉隆坡進行宣傳,于是爭取機會與這位以多部紀錄片闖出名堂的祝捷進行訪問,讓大家一起走進他鏡頭背后的世界。

當祝捷出現在我跟前時,他一身襯衫西褲裝扮具有正式感又不失時尚味道,下巴留一撮鬍子,過耳的頭髮在后腦杓綁成小馬尾,一副典型的年輕藝術家行頭。

祝捷成績單:

Taxi——A Moving Life With Chinese》:入選加拿大新亞洲獨立影像展(2008)

《天堂的顏色》:獲第十屆日本東京Shortshorts國際短片電影節(2008)、亞洲競賽單元最佳影片,以及意大利San Gio Video Festival of Verona(2009)DINOCOLTRO AWARD

《台北故宮》:榮獲第21屆中國電視文藝“星光獎”的特別獎

《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榮獲第五屆“紀錄‧中國”一等獎、第十一屆四川電視節及“金熊貓獎”最佳長紀錄片獎

《外灘佚事》:第22屆中國電視文藝“星光獎”紀錄片大獎,2010年上海電視節“白玉蘭國際紀錄片獎影展”開幕影片

所唸非首選,接觸面更

祝捷出生于中國天津,成長的過程中特別喜愛看電影,礙于年紀尚輕且在這方面毫無接觸,以致年少的他對電影拍攝的認知只限于一片朦朧。

話說,中學時期的祝捷,在天津最優秀的一所學校就讀,那就是栽培出兩位中國總理周恩來和溫家寶的南開中學。由于他的成績相當優秀,以致在唸高中的他非常有把握可以考上電影學院。

“可惜的是,等考完試以后,我才被告知,由于電影學院屬于藝術類別,它是提前召生的呀!”這個睛天霹靂的消息,導致他最終只能對電影科系望門興嘆。

依據他的說法,自己是陰差陽錯考上了南開大學的環境保護科系,“當時只有十七八歲的我,根本就不知道何去何從,后來在邊讀邊學的過程中,才瞭解這個科系的重要性。”

佛說:人生的禍福成敗不必計于一時,因為凡事沒有絕對,有人樂極生悲,有人因禍得福。

對于當時未能考上電影學院而轉唸環保系這件事,祝捷在多年以后不只得到了讓他看得開的答案,也終于釋懷了。

當祝捷去到了這所貴為中國最頂尖的著名學府裡頭,他不只是學習到知識,更多的是為了瞭解不同的社會群體、不同的生命階段,以及不同的生命狀態下併發出來不一樣的生命文化。

“若是當初如願以償考上電影學院,我接觸的可能只有電影的事罷了,事實上,后來出現在我生命裡頭的是不同類型的朋友群,我從他們的生活中看到更豐富、更有姿采的世界。”他這一讀一晃眼就是7個春夏秋冬過去了,現在的祝捷可是握有環保碩士文憑哦!

“7年以后,我知道不能再讀下去了,蓋因突然有一天,我發現自己不是當科學家的料子。”他指出,如果他的生命旅程沒有在當時來個急轉彎,北京當下面對的煙霾環境問題,或許就是他必須研究的課題了。

多深度思考遠速食文化

現代人長期過于仰賴速食文化過生活,不再進行深度思考,愛以尖銳字眼,以求在最短時間內製造話題,在某種程度上,也可能演變為語言暴力。而且,這些言語上的“快感”,也很快就會過去,不會在人們心中留下印象!

2003年,祝捷毅然絕然放下環保碩士的頭銜,始終覺得拍攝電影是自己最愛,幡然醒悟,聽從內心的召喚,越過一場生命的轉角,“終于啟動我的紀錄片拍攝生涯了。”

祝捷認為,無論是執導電影或是紀錄片,一個人的出身未必是本科生,正如他所推崇的伊朗國寶級導演阿巴斯庫亞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是個典型的自學成才的導演,“更重要的是,執筒者是否對歷史、對社會、對人類的背后有更深入的理解,惟有有過這樣的經歷,才能提昇個人的生命價值觀。

對于拍攝這回事,他自認自己尚年輕,仍然在慢慢尋找個人的拍攝風格,然而,在與一群電影人交往后所得的結論,他發現過往累積下來的厚實理科背景,給了他與眾有別的專長,“那些學識賦予了我比別人更強的操作能力、思維邏輯能力,以及更有計劃性。”

正因為這個特點,加上中國電影界給予年輕導演的機會並不多,于是乎,當初擺在他眼前的影像道路並不多,他必須在時代電影、廣告,抑或是紀錄片之間作出抉擇,“我身邊的朋友不是拍廣告就是紀錄片,而一直以來,我覺得紀錄片比廣告更為優勢在于兩個因素。”

免製造“語言暴力”!

他繼續解釋說,首先,紀錄片需要你怎么看待真實的人,如何去瞭解他們的生活與故事;此外,紀錄片是一種說故事的方式,它的視頻時長可以動輒用上100分鐘講一個故事,反觀,廣告只能用兩分鐘敘述一個故事。”

他以開玩笑的口吻指出,他的那些拍廣告的朋友,甚至害怕講5分鐘以上時間的故事了。

為了不被現代的速食文化吞噬,避免自己陷入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祝捷甚至排斥使用推特(Twitter),“我就是不想養成習慣要在不超過140個字節說完一件事。”

他認為,若是長期過于仰賴速食文化態度過生活,那只會造成人們不再進行深度思考,他以推特為例,使用者常常以尖銳的用字遣詞對事情表達意見,在最短的時間內製造話題性,可是,在某種程度上,這可能演變為語言暴力了。

快感是一時之感覺,過去了就不會留下印象;有深度的感知體驗才是情感、才是心境,這種狀態才能陪你走一輩子。

跳脫自我視角看世界

隨著他拍攝紀錄片的行腳已有10年之久,問他迄今拍攝過最難忘的一部紀錄片時,他給的答案是《下南洋》,“這除了是我第一次當上總導演之外,它的工作內容與以往只是負責一個紀錄片裡兩三集的導演是不太一樣的。”

他透露,作為一個紀錄片的總導演,他必須確保整部紀錄片的架構拿捏得當,“那就是我怎么能夠讓10集都維持統一風格,每一集的敘述方式不能有太大的差異性,這跟撰寫一篇文章的作者和身為一個主編的區別是同樣的。”

在過去3年參與《下南洋》的經歷中,他覺得自己對這個片子的認識,比過去任何一部片子都來得深入,甚至跳出原來的世界看事情,“原來,我是以一個中國人的角度看世界,但是,這個片子讓我看到,與我有著同樣血脈的華人的不同想法,跳脫了以往對華人歷史與社會的結論持有不同的理解。”

這種改變也使他開始更懂得以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事情,以同理心增加看事情的深度與廣度。在經過了《下南洋》漫長拍攝的洗禮后,他認為,這個片子給他最大的作用,除了是提昇做事的能力,同時也更懂得善用投資者的資金了。”

他此時此刻的心境,可說是完全印驗了“未曾經歷,如何懂得?”這句表面簡單,內裡有學問的一句老生常談的話。

真實比虛構有魅力

《下南洋》大功告成以后,迎接祝捷的除了是掌聲與鼓勵聲之外,他知道自己與心中的夢想更為接近了!由始至終,他從不掩飾自己最大的夢想是拍攝電影,有了這次豐富經歷之后,他對電影導演之路更具信心走下去了。

在邁向電影導演之路的過程中,祝捷心中一直都留有一個角落給新浪潮電影之父阿巴斯庫亞斯塔米,這位令他推崇備至的大腕導演,曾經以《櫻桃的滋味》(A Taste of Cherry)、《何處是我朋友的家》(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等傑出電影在世界電影舞臺上獲得高評名聲。

至于為何是阿巴斯?阿巴斯沒有像一般電影導演那樣經歷學徒的階段,而是在實踐中逐步摸索學習拍電影,讓祝捷看見了希望;此外,給祝捷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阿巴斯的電影風格大量運用紀錄電影手法捕捉生活的原初狀態,這也是他一直追求的拍攝手法。

祝捷于是提到,在這個眾聲喧嘩的時代,當下的中國電影多半以虛構的故事為主,內容譁眾取寵,這類型電影最終只會與觀眾的真實生活越來越有距離。

因此,他希望通過自己當紀錄片導演的經歷,把觀察到的、體會到的最真實的生活現狀,以電影表達出來,這個要比虛構的還有魅力,還要觸動人心,“它會在人的心裡留下很多的故事。”

他說,不論是紀錄片還是電影,一部影相的好與壞,內容至上。所謂“心守一處,滴水穿石”,只要祝捷守著他心中最初、最愛的夢想,我們在未來的有一天,必然看到他的電影大放異彩。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