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佩妮:馬中情濃40年

還有不到兩個星期,就是馬中建交40週年紀念的大日子,40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等同人生中年期,是重要人生分水岭。

因工作關係,有幸訪問一些當年馬中建交的功臣和見證歷史的人物,聽他們娓娓道出當年情況,以21世紀的心聆聽70年代的情景。

那個年代,是共產黨勢力最盛的年代,也是世界冷戰時期,筆者從小生活在和平宁靜的馬來西亞,只能說知道但不了解當年那些人的心情。

訪問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時任首相敦拉薩時期的首相署特別事務部長丹斯里曾永森,說起當年敦拉薩為了30余萬名持大馬紅色身分證中國移民,而與中國膠著在討論中。

曾永森告訴我,因為兩國憲法原因,一旦建交,我國可能會即時失去這些永久居民,敦拉薩很不舍得國家失去他們。

曾永森最后建議讓這些持紅色身分證的中國人,自己決定要保留大馬永久居民身分證或中國籍。

最后,這30余萬人大部分放棄中國籍,成為真正大馬公民,才有現在我國超過20%的大馬華裔。

想起自己公公,如果當年他選擇返回中國,我現在又會在哪里?

公公當年因生活貧困,從中國福建南來找生活,結婚生子、落地生根后,決定不回家鄉。

走過風風雨雨

多年來,子孫滿堂彌補不了他對家鄉的思念,公公現患上老人痴呆症,不認得最愛的兒女和孫兒,只記得要回“唐山”(中國),天天收拾小包袱說要回家(中國)。

在他內心深處,中國才是他的家鄉;中國移民當年的選擇,可能有很多原因造成,但因他們的決定,才有一代傳一代的大馬華裔和現在的馬來西亞。

人生的20歲靠勤奮、30歲靠智慧、40歲靠經驗;這也適用在兩國建交上。

當年,馬中是在世界各國關係最嚴峻的情況下建立邦交,經過努力和智慧經營,走過風風雨雨,如今是靠經驗來把馬中關係提升至更高一層樓,讓兩國關係更密切。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