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米之鄉好安順.擁百年老井傳聞可治病 斜塔大鐘樓安順地標 | 中國報 China Press

魚米之鄉好安順.擁百年老井傳聞可治病 斜塔大鐘樓安順地標

報導/攝影 : 蔡耀樑



安順大鐘樓由安順著名慈善家、商人兼建築師梁全忠在1885年所興建,樓高25.5公尺,共3層樓高。

塔樓原作為蓄水用途,每層樓高5公尺,共有110級階梯直達樓上,每層有6尺寬的走廊。

塔樓傾斜的原因是1889年至1895年間,霹靂河河水氾濫,土壤長期浸水變得鬆軟,斜塔逐漸傾斜。



二次大戰前,英國殖民政府曾想把斜塔推倒,但當地群眾反對而作罷。目前,安順斜塔已列為國家博物院管理的古蹟。

日軍入侵時,大鐘樓作為探刺軍情的瞭望台。

一走進安順斜塔內,中間就有個水井,據說129年來從不枯竭;至今馬來社會仍盛傳凡飲用井水者,能夠醫治百病。

但到來者,往往拋個錢幣入井許願。

安順大街也有座有趣的大石頭紀念碑,古代人們傳說大石頭會不斷“長大”;其實這是英殖民政府紀念1914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殉難的兵士和人民。

安順名字源自殖民總督

安順位于霹靂州,是下霹靂縣重要的一個城市,是在1882年正式開埠,當時是重要商港。百多年前是以馬來女商人MAK INTAN的名,稱為TELUK MAK INTAN。

在英殖民時代的代總督安順爵士(ARCHIBALD E H ANSON),在擬定發展藍圖時,把該區改名為TELUK ANSON,當地華人稱為“安順”。

多年前,政府將安順的官方名稱(TELUK ANSON)改為較馬來化的(TELUK INTAN),華文譯名叫“直落英丹”,不過,當地大部分華裔認為“安順”這名字最好,希望世世代代能“安安順順”,所以“安順”這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