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点燃百年火炬 引领大家回顾过去 | 中国报 China Press

今点燃百年火炬 引领大家回顾过去

(波德申23日讯)百年前的“第一把火种”,经历三,四代人的薪火相传与披荆斩刺,百年后的今天,成就了稳建成长的波德申中华中小学。



在爱我华文教育精神的推使下,先贤在百年前烧起“第一把火种”,成立了“中华学校”,它也是今日的波德申中华小学。

华文教育跨过一个世纪的时光,一路走来一点都不易,要呵护它稳健成长更是一件不简单的任务,但是在先贤们的努力坚持下,从创办、搬迁到发展,期间虽曾经历过停办,但先贤们一直没有放弃,依然坚持将华文教育的“火苗”继续传承下去,他们无私贡献的精神,也让“火苗”来到今天,成为一把发光发热的“火炬”。

引领华教再启新航



为了纪念及见证先贤们的伟大功绩,波德申中华中小学百年校庆工委会及华社领袖,特别安排在明日(24日)一天,将历经百年的“火炬”点燃,通过百年校庆火炬行,引领大家一起回顾过去。

火炬行起点是在波德申市区旧路(JALAN LAMA)到第二代的校舍校址,即邱克遗路的华商公会,再到海滨路的第三代校舍,然后到现有校址。

这项活动除了缅怀先贤前辈的苦心,也引导本地华教再启新航,迈向更远大的里程碑。

校舍不敷应用迁校

★第二站:波德申中华小学第二代校舍:邱克遗街

由于学生人数逐年剧增,位于波德申市区旧路的校舍不敷应用,在1933年,董事部决定将它迁到当时波德申市区的海边街(现称邱克遗街),过后租下阿曼沙路另一间建筑充作校舍,以容纳一、两百位学生。

当时,创校先辈因年迈交棒,由邱廉耕、卓棋嘉等人负起领导重任,董事部也考量发展需要,开始筹资物色地段,于1938年买下现今位于波芙路一公里校址计划建校,但不幸在1941年爆发日军南侵,马来亚沦陷,学校宣告关闭。

先贤为民族大义创校

★波德申华教第一把火种:首站波德申市区旧路

1914年,华裔先贤陈实埔、陈书掰及郑振财等人,为了民族大义,出钱出力,在目前的波德申市区旧路点燃第一把华教火苗,创办了中华学校,奠定母语教育在波德申萌芽成长的根基。

当时最为积极者是陈实甫,他也历任多年董事长,而陈书掰以廉价出让31英亩橡胶园作为校产者,功绩更是不可磨灭。

学校成立时,校舍是茅草板屋所盖,就设在火车路旁,即现在的波德申市区旧路(当时称为咖啡米尔),并聘王光汉出任第一位校长。当时学生人数有30多人,之后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邱克遗领导复办使命

★第三站:波德申中华小学第三代校址:海滨路一公里处

1945年日本投降后,由于卓祺嘉不幸殉难,邱廉耕又不问世事,当时华社领袖邱克遗被付于重任,领导董事会展开学校复办使命,华文教育在波德申重新起步。

由于海滨街校舍不足于应付人数激增至400人的学生,董事部遂筹资买下了海滨路一公里的两间浮脚楼亚塔板屋作为“分校”。

1951年,董事部耗资17万令吉在波小现址兴建一座“日”字形校舍,1953年竣工,全校师生迁入新校舍,从此位于海滨路及海滨街道校舍完成时代任务,正式走入历史,在60年代后更被拆除,被当时大家熟悉的“18间”旧式店屋取代。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