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點燃百年火炬 引領大家回顧過去

(波德申23日訊)百年前的“第一把火種”,經歷三,四代人的薪火相傳與披荊斬刺,百年后的今天,成就了穩建成長的波德申中華中小學。

在愛我華文教育精神的推使下,先賢在百年前燒起“第一把火種”,成立了“中華學校”,它也是今日的波德申中華小學。

華文教育跨過一個世紀的時光,一路走來一點都不易,要呵護它穩健成長更是一件不簡單的任務,但是在先賢們的努力堅持下,從創辦、搬遷到發展,期間雖曾經歷過停辦,但先賢們一直沒有放棄,依然堅持將華文教育的“火苗”繼續傳承下去,他們無私貢獻的精神,也讓“火苗”來到今天,成為一把發光發熱的“火炬”。

引領華教再啟新航

為了紀念及見證先賢們的偉大功績,波德申中華中小學百年校慶工委會及華社領袖,特別安排在明日(24日)一天,將歷經百年的“火炬”點燃,通過百年校慶火炬行,引領大家一起回顧過去。

火炬行起點是在波德申市區舊路(JALAN LAMA)到第二代的校舍校址,即邱克遺路的華商公會,再到海濱路的第三代校舍,然后到現有校址。

這項活動除了緬懷先賢前輩的苦心,也引導本地華教再啟新航,邁向更遠大的里程碑。

校舍不敷應用遷校

★第二站:波德申中華小學第二代校舍:邱克遺街

由于學生人數逐年劇增,位于波德申市區舊路的校舍不敷應用,在1933年,董事部決定將它遷到當時波德申市區的海邊街(現稱邱克遺街),過后租下阿曼沙路另一間建築充作校舍,以容納一、兩百位學生。

當時,創校先輩因年邁交棒,由邱廉耕、卓棋嘉等人負起領導重任,董事部也考量發展需要,開始籌資物色地段,于1938年買下現今位于波芙路一公里校址計劃建校,但不幸在1941年爆發日軍南侵,馬來亞淪陷,學校宣告關閉。

先賢為民族大義創校

★波德申華教第一把火種:首站波德申市區舊路

1914年,華裔先賢陳實埔、陳書掰及鄭振財等人,為了民族大義,出錢出力,在目前的波德申市區舊路點燃第一把華教火苗,創辦了中華學校,奠定母語教育在波德申萌芽成長的根基。

當時最為積極者是陳實甫,他也歷任多年董事長,而陳書掰以廉價出讓31英畝橡膠園作為校產者,功績更是不可磨滅。

學校成立時,校舍是茅草板屋所蓋,就設在火車路旁,即現在的波德申市區舊路(當時稱為咖啡米爾),並聘王光漢出任第一位校長。當時學生人數有30多人,之后學生人數逐年增加。

邱克遺領導復辦使命

★第三站:波德申中華小學第三代校址:海濱路一公里處

1945年日本投降后,由于卓祺嘉不幸殉難,邱廉耕又不問世事,當時華社領袖邱克遺被付于重任,領導董事會展開學校復辦使命,華文教育在波德申重新起步。

由于海濱街校舍不足于應付人數激增至400人的學生,董事部遂籌資買下了海濱路一公里的兩間浮腳樓亞塔板屋作為“分校”。

1951年,董事部耗資17萬令吉在波小現址興建一座“日”字形校舍,1953年竣工,全校師生遷入新校舍,從此位于海濱路及海濱街道校舍完成時代任務,正式走入歷史,在60年代后更被拆除,被當時大家熟悉的“18間”舊式店屋取代。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