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泰熙:改變國家命運 華裔下一代應抗命
(關丹24日訊)林連玉基金常務董事莫泰熙說,華裔下一代應留在國內抗命,改變國家命運,而非逃到國外生活或是就此認命!
他說,華裔普遍上有3種心態,一是逃命,即是把孩子送到國外,並希望他在當地落地生根,不再回國。
“二是認命,默默接受一切。三是抗命,努力改變,因此才有獨中。”
他說,在該3種態度上,他選擇第3種,而辦關丹中華中學者,也屬于第三種人。
他今日在關丹,出席由關中與東彭發展華小工委會聯辦的“教育就是希望,莫老師講華人與華教的故事”主講時,如是指出。
教育沒有對錯之分
他說,認命者佔多數,抗命及逃命者少。抗命是正確之選,逃命不是出路,在國外生活,面對文化沖擊,非人人可接受,而且涉及尊嚴。”
他說,教育其實沒有對錯之分,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社會混亂的價值觀,包括功利主義、商品化價值觀,使到我們搞不清教育為何物。
“孩子就讀幼稚園,就開始補習及學技能,人有我也要有,多及快就是好?人應該是慢慢成長的,土壤不一樣,成長也不一樣。”
他說,補習是不正常活動,表示教育的失敗。
“我認為,華小都是一樣的,越少學生越好,因為老師能更專注的教導學生。”
他說,教育不只在學校,人較多的時間,是在家里,所以教育是無所不在的。
“教育是不同行為不同價值觀所產生的事物,它很複雜,不只是讀書。”
老師應教導學生溝通
莫泰熙指出,聯合國主張未來的人力資源,要學會溝通、學習、生存及生活。
他說,老師如果只會教書,那已不符合現今教育需求,因為教育還講究培育人等。
“現代孩子不會溝通,因他們一直對著智慧型手機,造成表達能力詞不達意。”
他說,如何培養會溝通的人是挑戰,溝通不只是講話,還要讓人覺得這是舒服的對話。
“孩子也要學會學習,要有分辨能力,要學會生存,面對打擊,抗挫敗能力及學會生活,保持健康等。”
另一方面,關中董事拿督陳清水指出,一些家長有錯誤想法,讓孩子一直補習,就算週日也不能倖免,以期孩子多考幾個A。
他說,教育雖能改變一個人的現狀及命運,但不能只注重成績,而忽略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