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讲堂.校本评估 跨不过的灰色地带(下篇) | 中国报 China Press

大讲堂.校本评估 跨不过的灰色地带(下篇)

报导:方俊心



新一代“校本评估管理系统”上个月正式开跑,是否意味着“校本评估”从此走上康庄大道?

工作减少但变得混乱

J老师分析,新旧SPPBS主要有三项差别:

一、原有用以评估学生的“说明”与“任务”合并,比如原先一章节有十项任务,如今则把十项合并成三两项。



二、过去老师须把采集的学生“任务”归档供官员检查,如今不必,老师只要自己记录就可以,即便只是记录在“555”小簿子上也无所谓。

三、线上输入系统转换成离线输入系统。

“(第一项)老师的负担减轻了,却让同学们感觉混乱;(第二项)意味着我们之前收集的档案全部变成废物;(第三项)系统从自动倒退回手动,使资料无法同步,增加了记录的负担。”

走入历史的文件室

回顾过去的SPPBS,H老师认为,第二项尤其变质为“归档大作战”,许多学校的焦点不再是教学成效,而是如何把文件归档,以符合官员要求。有些学校不惜花钱办一间“文件室”,拥有特别添购的书架,还成为他校观摩的地点。

如今,新SPPBS终结了这一间间“文件室”的寿命,也让这些收集了三年的文件一同走入历史。

“校本评估的本意很好,执行起来却很模糊。新的校本评估系统的确让老师的负担减轻了,但是填写文件的制度放松了(进行评估可以不用凭借),老师喜欢给多少等级都可以。”Q老师说道。

评估未必反映学生程度

有些问题是从前就留下来的。学生千百种,评估所采用的六个等级(Band),能够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进度吗?M官员答复:“不能。”

试看华小一年级华文课程在评估学生“听说”能力的说明:

Band 1:明白简短的话语,作出反应。要求反应适当,态度有礼。

一项说明,评估学生的能力有几项,学生可能有些达标、有些不达标、有些甚至超标,只有六个等级,如何能正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呢?

“老师应该要另写描述性语言,才能符合学生的表现,对家长或校方有所帮助。”

M官员这里所指的描述性语言,是等级评分以外的文字补充说明,比如老师给阿里等级1,然后在后面补充说明:态度有礼,但有些简短的话语尚不能明白。这些描述性语言能帮助大家更具体掌握学生的程度。

H老师有不同的看法:“有时我感觉他们是为了迁就(必须有六个等级的)格式,所以即使等级没办法分得这么仔细,他们还是要硬硬拉成六个,造成老师评估时面对模棱两可的困难。”

师生比例不对等难评估

即使描述性语言真的能解决等级制度的缺点,一旦让老师实践,相信很快又会有另一项更大的难题浮现:老师做得来吗?

J老师是个例子。在大型学校里,老师与学生的比例是1:30至50,换言之,每个班级至少有30位同学。平日备课、教学、批改作业、关注学生的品格……举凡种种已让老师工作繁重,若一位老师教5个班级,就要评估150位至250位学生,试问这样的工作量是可负荷的吗?

“我相信我国的PBS是参考了芬兰的模式,该国老师跟学生的比例是一比十二或十三,教室里还有两位助教。要是我们能够减少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或增加助教,把师生比例维持在一比十五到二十之间,PBS才可行。”

Q老师也赞同这点:“对大型学校而言,教室拥挤,孩子又活跃,人数多的班级,要逐一观察学生很困难。”

除此以外,老师们还面对另一项难题:在教学技巧上,他们准备好了吗?

Q老师觉得,年轻老师较容易适应PBS,资深老师则可能较困难。PBS的评估方式多元化,然而有关当局完全没为老师提供任何训练,说改就改了,致使老师们必须靠自己的力量摸索学习。

PBS难逃越评越走样

跟考试一样,PBS源于公平、客观的理念,目的是真实反映学生的程度,但就像其他任何事物一落入操作层面就会走样的特质,PBS也难逃此厄运。

“落实校本评估的重点不在学生(评估)成绩的好坏。我们必须承认学生的差异性,不可以为了不被责怪,而(任意)提高学生的band。”M官员说。

问题是,当学生的评估不理想,学校或老师成为单一受责的对象,这是适当的做法吗?

H老师就表示,州教育局会责怪(评估)成绩差的学校。为了应付上级,学校学会粉饰太平,为了满足州教育局的需求而提高学生的(评估)成绩,使PBS走样。

Q老师也赞同这点。“有教育官员曾要求老师最少一定要给学生band 3,理由是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一定能达到这个程度,但是,其实孩子的差异是很大的。

现在即使不考试,大家也会追求band 6。校本评估的原意是反映学生的程度,但是走到最后,它变得跟考试没什么分别了,大家都只是为了评估而评估。”

况且,H老师也质疑,到学校检查的官员是否真的拥有这方面的专业。如果没有,他们又是以什么标准来评估老师的评估呢?

初三评估何去何从?

重重困难,让PBS变得不三不四,以致到最后很多学校都选择走回考试的老路。教育部长丹斯里慕尤丁在三月时就曾说过,“对于那些关心孩子学习水平的家长,校方也可通过每月测验、年中和年尾考试提供成绩报告。”

至此,我们已完全看见PBS如何从诞生走向营养不良的结果。

H老师透露,现在很多学校有考试也有评估,大部分老师对PBS都是抱着应酬的心态。Q老师的学校也考试,只是不排名,因为考试制度已在家长心中根深蒂固,没有考试,老师好像很难跟家长交代,而且在有考试的时候,家长会鞭策孩子,孩子也会温习功课;如果只是评估,恐怕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

现在最让J老师感到头痛的,莫过于即将参加初三评估(Pentaksiran Tingkatan 3,简称PT3)的同学。他们自上中学以来从来没参加过任何考试,却在今年年初接到考试的讯息,然而直到截稿为止,距离考试只有5个月左右时间,PT3的格式仍未有定案,让同学紧张不已。

最近面子书上流传着一张报名表,由某些私人单位主办PT3说明会,每位参加者还需缴交100令吉费用,让人困惑。为什么他们的讯息比有关当局快,而且还征收费用?

世上没有完美模式

假使以上人为问题都能顺利解决,PBS是否就是个完美无缺的评估模式呢?

“我觉得校本评估是很主观的,纯由一位老师的主观出发,去评估学生可以还是不行。同一位学生,有老师认为他行,有老师认为他不行。”那事实究竟是什么?

如果PBS是趟列车,看来它已走向远处,隐于我们视觉的盲点。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