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講堂.校本評估 跨不過的灰色地帶(下篇)

報導:方俊心

新一代“校本評估管理系統”上個月正式開跑,是否意味著“校本評估”從此走上康莊大道?

工作減少但變得混亂

J老師分析,新舊SPPBS主要有三項差別:

一、原有用以評估學生的“說明”與“任務”合併,比如原先一章節有十項任務,如今則把十項合併成三兩項。

二、過去老師須把採集的學生“任務”歸檔供官員檢查,如今不必,老師只要自己記錄就可以,即便只是記錄在“555”小簿子上也無所謂。

三、線上輸入系統轉換成離線輸入系統。

“(第一項)老師的負擔減輕了,卻讓同學們感覺混亂;(第二項)意味著我們之前收集的檔案全部變成廢物;(第三項)系統從自動倒退回手動,使資料無法同步,增加了記錄的負擔。”

走入歷史的文件室

回顧過去的SPPBS,H老師認為,第二項尤其變質為“歸檔大作戰”,許多學校的焦點不再是教學成效,而是如何把文件歸檔,以符合官員要求。有些學校不惜花錢辦一間“文件室”,擁有特別添購的書架,還成為他校觀摩的地點。

如今,新SPPBS終結了這一間間“文件室”的壽命,也讓這些收集了三年的文件一同走入歷史。

“校本評估的本意很好,執行起來卻很模糊。新的校本評估系統的確讓老師的負擔減輕了,但是填寫文件的制度放鬆了(進行評估可以不用憑藉),老師喜歡給多少等級都可以。”Q老師說道。

評估未必反映學生程度

有些問題是從前就留下來的。學生千百種,評估所採用的六個等級(Band),能夠完全反映學生的學習進度嗎?M官員答覆:“不能。”

試看華小一年級華文課程在評估學生“聽說”能力的說明:

Band 1:明白簡短的話語,作出反應。要求反應適當,態度有禮。

一項說明,評估學生的能力有幾項,學生可能有些達標、有些不達標、有些甚至超標,只有六個等級,如何能正確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效呢?

“老師應該要另寫描述性語言,才能符合學生的表現,對家長或校方有所幫助。”

M官員這裡所指的描述性語言,是等級評分以外的文字補充說明,比如老師給阿里等級1,然后在后面補充說明:態度有禮,但有些簡短的話語尚不能明白。這些描述性語言能幫助大家更具體掌握學生的程度。

H老師有不同的看法:“有時我感覺他們是為了遷就(必須有六個等級的)格式,所以即使等級沒辦法分得這么仔細,他們還是要硬硬拉成六個,造成老師評估時面對模棱兩可的困難。”

師生比例不對等難評估

即使描述性語言真的能解決等級制度的缺點,一旦讓老師實踐,相信很快又會有另一項更大的難題浮現:老師做得來嗎?

J老師是個例子。在大型學校裡,老師與學生的比例是1:30至50,換言之,每個班級至少有30位同學。平日備課、教學、批改作業、關注學生的品格……舉凡種種已讓老師工作繁重,若一位老師教5個班級,就要評估150位至250位學生,試問這樣的工作量是可負荷的嗎?

“我相信我國的PBS是參考了芬蘭的模式,該國老師跟學生的比例是一比十二或十三,教室裡還有兩位助教。要是我們能夠減少同一個班級的學生人數,或增加助教,把師生比例維持在一比十五到二十之間,PBS才可行。”

Q老師也贊同這點:“對大型學校而言,教室擁擠,孩子又活躍,人數多的班級,要逐一觀察學生很困難。”

除此以外,老師們還面對另一項難題:在教學技巧上,他們準備好了嗎?

Q老師覺得,年輕老師較容易適應PBS,資深老師則可能較困難。PBS的評估方式多元化,然而有關當局完全沒為老師提供任何訓練,說改就改了,致使老師們必須靠自己的力量摸索學習。

PBS難逃越評越走樣

跟考試一樣,PBS源于公平、客觀的理念,目的是真實反映學生的程度,但就像其他任何事物一落入操作層面就會走樣的特質,PBS也難逃此厄運。

“落實校本評估的重點不在學生(評估)成績的好壞。我們必須承認學生的差異性,不可以為了不被責怪,而(任意)提高學生的band。”M官員說。

問題是,當學生的評估不理想,學校或老師成為單一受責的對象,這是適當的做法嗎?

H老師就表示,州教育局會責怪(評估)成績差的學校。為了應付上級,學校學會粉飾太平,為了滿足州教育局的需求而提高學生的(評估)成績,使PBS走樣。

Q老師也贊同這點。“有教育官員曾要求老師最少一定要給學生band 3,理由是學生學習了一段時間,一定能達到這個程度,但是,其實孩子的差異是很大的。

現在即使不考試,大家也會追求band 6。校本評估的原意是反映學生的程度,但是走到最后,它變得跟考試沒什么分別了,大家都只是為了評估而評估。”

況且,H老師也質疑,到學校檢查的官員是否真的擁有這方面的專業。如果沒有,他們又是以什么標準來評估老師的評估呢?

初三評估何去何從?

重重困難,讓PBS變得不三不四,以致到最后很多學校都選擇走回考試的老路。教育部長丹斯里慕尤丁在三月時就曾說過,“對于那些關心孩子學習水平的家長,校方也可通過每月測驗、年中和年尾考試提供成績報告。”

至此,我們已完全看見PBS如何從誕生走向營養不良的結果。

H老師透露,現在很多學校有考試也有評估,大部分老師對PBS都是抱著應酬的心態。Q老師的學校也考試,只是不排名,因為考試制度已在家長心中根深蒂固,沒有考試,老師好像很難跟家長交代,而且在有考試的時候,家長會鞭策孩子,孩子也會溫習功課;如果只是評估,恐怕很難達到這樣的效果。

現在最讓J老師感到頭痛的,莫過于即將參加初三評估(Pentaksiran Tingkatan 3,簡稱PT3)的同學。他們自上中學以來從來沒參加過任何考試,卻在今年年初接到考試的訊息,然而直到截稿為止,距離考試只有5個月左右時間,PT3的格式仍未有定案,讓同學緊張不已。

最近面子書上流傳著一張報名表,由某些私人單位主辦PT3說明會,每位參加者還需繳交100令吉費用,讓人困惑。為什么他們的訊息比有關當局快,而且還征收費用?

世上沒有完美模式

假使以上人為問題都能順利解決,PBS是否就是個完美無缺的評估模式呢?

“我覺得校本評估是很主觀的,純由一位老師的主觀出發,去評估學生可以還是不行。同一位學生,有老師認為他行,有老師認為他不行。”那事實究竟是什么?

如果PBS是趟列車,看來它已走向遠處,隱于我們視覺的盲點。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