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Blog.记忆里的虚与实——不只是外语老师
Posted by 陈慧文
上星期,里佳邀请我和一些同事参加她学生的视频放映会《战争的记忆》。她的学生在槟城访问经历过日据时期的老人,其中有一组中国留学生则回国采访,因为有一位组员的爷爷曾经是红军,参与过抗日。
我想,里佳是幸运的,她的副修学生其实只学了两年日语就去做采访,然后将视频放上日语字幕,因为她的学生多是华裔学生和中国留学生,他们天生占了一些汉字方面的语言优势。
其中一名受访者是英文组同事的母亲,她用英语讲著自己的故事,其中不乏一些小幽默。还有一位祖父级的老人,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不断地对比从前与现在的槟城各个地点,制作视频的同学还配上图片,这让我认识了槟城的历史变迁。
其实故事里的那些残忍景象,实在让人难以想像。从前,我曾零碎地读到一些文字,已知当时日军的残忍,现在从老人的口中说出,有种身历其境的感觉,心灵有某种冲击。
其中一场放映会有日本人出席,她是里佳的朋友,也是嫁来马来西亚的日本人。看完放映后,她站起来沉痛地说著许多日语,当中也有几次的沉默、哽咽。散会后,一名学生翻译给我和几个人听,说那位日本女士一直在问为什么。
在视频里,马来西亚受访者的心态,有种云淡风清的感觉,比起中国受访者,那种情绪还是有点不太一样。日本占领中国前后约15年,里佳说中国的受访者不肯在视频里露面,也不肯录音,她们的视频是学生自己用中文转述,配以日文字幕的。
以启发学生为成就…
那晚我和里佳有很多交流,说到历史、民族、文化。其实这些交流都是很有意思的,而且外语组也有很多外籍老师,应有很多这样的机会,只是大家平时忙教学,甚少碰面,也较少作长时间交流。唯有审核大考考卷时,中文组才会和日文组一起工作,那时我们会和慈祥的副田老师讲英文和用汉字笔谈。
里佳其实已超越了外语老师的角色,将她的历史关怀体现在她的教学里。去年我们语言学院举办了语言研讨会,她的论文是关于学生参观槟城战争博物馆后的感想。一次和她闲聊中得知,她认为可在思想上启发学生,也是她的教学成就感之一。
她也邀请了与她有同样理念的古川老师作为研讨会的主讲人之一。古川老师带领东海大学日文系的学生,采访台湾山区的原住民,那里老一辈的原住民,很多都会日语,他让学生通过接触这些受访者,体验较为老派的日语。
我也希望自己不只是一个外语老师,至于如何将自己的关怀融入教学里,我暂时不知道我要怎样做到,就姑且先站在对岸看看他人的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