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阿婆哮喘不再发 10年卖菜钱捐慈善
独家报导:郭贞黎、邓倩惠
(双溪比力3日讯)因哮喘病而许愿捐出“卖菜钱”作为慈善教育用途,八旬老婆婆过去10年不间断捐款给华小和慈善团体,善有善报,病情几乎不药而愈。
家居雪州双溪比力的菜贩杨玉兰(84岁),过去30年来饱受哮喘病折磨,10年前,她许下承诺,即:“只要能够减轻哮喘,不必在发作时喘得让人窒息,必做善事作为报答”,迄今她捐了5万令吉给双溪比力区华小、华团和宗教团体。
杨婆婆育有5男2女,但坚持靠自己,孩子给的零用钱她不用,反而在住家庭院种菜养活自己,她所捐的钱都是靠汗水挣下来的“卖菜钱”。
种善果得善报,今天的杨婆婆,哮喘病确有改善,生活和心情非常愉快,帮到人后,自己更快乐,一举两得。
杨婆婆接受《中国报》访问时指出,她从10年前开始,就在双溪比力巴刹卖菜,靠着一双手,把每天挣回来的20、30令吉“卖菜钱”,一点一滴存下来。只要听到有哪一间学校要建校,那些社团要做公益,都会毫不犹豫的捐出卖菜钱。
过去10年,她曾捐款给当地不少过10个团体,包括华小、宗教团体、社团及慈善团体等,包括双溪比力毗邻3所华小,即华联华小、智明华小和丹绒士拔华小。
杨婆婆目前独居在已有50年历史的简陋老租屋,衣食住行全靠自己,让人钦佩。
在她的祖屋前,有一大片种了各种蔬菜的菜园,也是杨婆婆30多年来耕耘的地方。
家贫被卖当童养媳
杨婆婆要子孙行善
杨玉兰小时因家贫,被卖给颜家当童养媳,没上过学校,也不识字,但教导子孙要多行善,更叮嘱子孙要记得回馈母校。
杨玉兰在6、7岁开始就来到颜家,最初是当颜家“丫环”,后来成为颜家的童养媳,平常以福建话沟通,却了解教育的重要,不只是本身捐献“卖菜钱”给学校,也时常叮嘱子孙记得要回馈母校。
当年许下为善的愿望时,杨婆婆自称没有一技之长,有的也只是懂得种菜以及做些“针线活”。
她说,捐的钱都是通过卖菜、卖抹脚布、座布等挣下来的钱,所能捐献的数额不多。
对于过去10年来的捐献善举,杨婆婆也不觉得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只是说尽一分心意。
“我们也不是什么有钱人,我也是尽自己能力范围,能捐多少就捐多少。”
锦旗感谢状挂满墙
一踏入杨婆婆的家,记者被其中墙上挂满的照片、锦旗和感谢状所吸引,这是杨婆婆10余年来爱心捐款的“证据”。
杨婆婆说,过去30年,她饱受哮喘病之苦,有时连呼吸也相当辛苦,甚至没力气照顾生活起居,于是在10年前许下“捐献卖菜钱,求减病情”的承诺。
杨婆婆指出,在10年前开始始捐款给学校、各宗教和慈善单位,这10年来,哮喘病果然改善。
街坊寄卖蔬菜帮补
相信是有感杨婆婆助人的精神,当地一些妇女都会自动自发,把自家栽种的蔬菜交到杨婆婆的菜档,让她赚些小钱。
杨婆婆行步有少许不便,但仍依时骑脚踏车到巴刹卖菜。
她还笑言,亲力亲为种菜,以天然肥料方式栽种,完全没下农药。
她说,因为现在种的蔬菜数量不多,平时有一些妇女交上自家栽种的蔬菜,让她售卖。
虽然每卖出一把别人“寄卖”的蔬菜,只能赚取20仙,但杨婆婆已相当满意。
“大家带来自家种的蔬菜供我售卖,我要谢谢大家,让我能有更多种类蔬菜供顾客选择。”
由于蔬菜数量不多,杨婆婆每天只耗4个小时就可收档。
基于当地有不少年长者在家种植蔬菜,以及到巴刹外开档售卖,也让杨婆婆感到有些竞争。
持续善举不言休
10年来,杨婆婆末曾想过停止捐款,也没想过要安享晚年,一心只想卖菜捐钱,也怕自己做得不够好、不够多。
她说,赚钱捐款永不言累,更不会“退休”,相信只要有一些能力,她仍会继续这么做。
她指出,如今健康大不如前,偶有哮喘,相比10年前蔬菜产量有所减少,但仍会从其他地方做一些小批发,继续卖菜赚钱。
杨婆婆从清早5时就开始忙到晚上7、8时,却一点也不觉得辛苦。
每日清晨忙到晚上
她的一天就是从清晨5时开始,约5时30分在住家忙着修剪番薯叶,7时左右就载着蔬菜到附近巴刹开档,直到早上11时多售罄为止,又要忙着“交货”给两间餐馆。
下午3时多开始,杨婆婆开始在住家旁菜园忙碌,包括收割,直到晚上约7时。
晚上,她又忙着制作手工活动,虽然年迈,却能一针一线缝制抹脚布、置车座上的拼布等。
即使是裁缝工作都选择在夜间进行,但从穿线到缝制,杨婆婆都是一手包办,不觉得吃力。
完成抹脚布及座布等的手工后,就把“作品”放在当地商店“寄卖”。
住不惯孩子家
虽然孩子们力邀搬来与他们居住,但杨婆婆却以住不惯为由拒绝。
她说,虽然祖屋简陋了一些,但已习惯。
有时,杨婆婆白天去到孩子家,不到晚上就已要“溜”回祖屋了。
她指出,如果住在孩子家,晚上又不能做一些“针线活”。
“我下午到晚上就要准备割菜,隔天早上载到巴刹,担心蔬菜来不及收割,还是住在祖屋比较好。”
冀筹3200捐洗肾中心
即使年迈兼面对体力的局限,杨婆婆却希望未来数年筹得3200令吉,给当地一间洗肾中心,充作装修费用。
杨婆婆无奈说,也许要好几年,才能达到这个心愿。
对于现在所筹的款项时,她说,数年前开始每天把卖菜所得存下,截至目前只有数百令吉,距离目标还相当远。
她说,每天卖菜只能存得10多至20令吉,有时也能到20、30令吉,每月大约也只能存得100至200令吉。
“如果遇到有大日子或佳节时,所存的钱更少。”
杨婆婆说,由于年纪大了,体力大不如前,目前种植的蔬菜数量也比以前少很多。
饮食起居靠自己
小儿子颜祥天(47岁)形容母亲杨玉兰是好动之人,而且不收孩子一分钱,也不愿与他们住,宁愿住在现有小木屋,饮食起居全靠自己。
他指出,子女都有能力供养父母,甚至邀请她同住,却遭拒绝。
颜祥天说,母亲的生活充实,早上到巴刹卖菜,有时为自己煮简单的菜肴,下午在家做缝纫工作,晚上也准时守候在电视旁观看8点新闻。
“这或许与她年轻时养成的生活习惯,一直忙碌生活赚钱,所以现在都是如此。不过,我们每天会前往陪伴她,甚至拿一些食物给她。”
颜氏也说,除了捐钱给学校或团体,有时邻居需要钱,母亲都会施援,协助他人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