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阿婆哮喘不再發 10年賣菜錢捐慈善
獨家報導:郭貞黎、鄧倩惠
(雙溪比力3日訊)因哮喘病而許願捐出“賣菜錢”作為慈善教育用途,八旬老婆婆過去10年不間斷捐款給華小和慈善團體,善有善報,病情幾乎不藥而癒。
家居雪州雙溪比力的菜販楊玉蘭(84歲),過去30年來飽受哮喘病折磨,10年前,她許下承諾,即:“只要能夠減輕哮喘,不必在發作時喘得讓人窒息,必做善事作為報答”,迄今她捐了5萬令吉給雙溪比力區華小、華團和宗教團體。
楊婆婆育有5男2女,但堅持靠自己,孩子給的零用錢她不用,反而在住家庭院種菜養活自己,她所捐的錢都是靠汗水掙下來的“賣菜錢”。
種善果得善報,今天的楊婆婆,哮喘病確有改善,生活和心情非常愉快,幫到人后,自己更快樂,一舉兩得。
楊婆婆接受《中國報》訪問時指出,她從10年前開始,就在雙溪比力巴剎賣菜,靠著一雙手,把每天掙回來的20、30令吉“賣菜錢”,一點一滴存下來。只要聽到有哪一間學校要建校,那些社團要做公益,都會毫不猶豫的捐出賣菜錢。
過去10年,她曾捐款給當地不少過10個團體,包括華小、宗教團體、社團及慈善團體等,包括雙溪比力毗鄰3所華小,即華聯華小、智明華小和丹絨士拔華小。
楊婆婆目前獨居在已有50年歷史的簡陋老租屋,衣食住行全靠自己,讓人欽佩。
在她的祖屋前,有一大片種了各種蔬菜的菜園,也是楊婆婆30多年來耕耘的地方。
家貧被賣當童養媳
楊婆婆要子孫行善
楊玉蘭小時因家貧,被賣給顏家當童養媳,沒上過學校,也不識字,但教導子孫要多行善,更叮囑子孫要記得回饋母校。
楊玉蘭在6、7歲開始就來到顏家,最初是當顏家“丫環”,后來成為顏家的童養媳,平常以福建話溝通,卻瞭解教育的重要,不只是本身捐獻“賣菜錢”給學校,也時常叮囑子孫記得要回饋母校。
當年許下為善的願望時,楊婆婆自稱沒有一技之長,有的也只是懂得種菜以及做些“針線活”。
她說,捐的錢都是通過賣菜、賣抹腳布、座布等掙下來的錢,所能捐獻的數額不多。
對于過去10年來的捐獻善舉,楊婆婆也不覺得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只是說盡一分心意。
“我們也不是什么有錢人,我也是儘自己能力範圍,能捐多少就捐多少。”
錦旗感謝狀掛滿牆
一踏入楊婆婆的家,記者被其中牆上掛滿的照片、錦旗和感謝狀所吸引,這是楊婆婆10余年來愛心捐款的“證據”。
楊婆婆說,過去30年,她飽受哮喘病之苦,有時連呼吸也相當辛苦,甚至沒力氣照顧生活起居,于是在10年前許下“捐獻賣菜錢,求減病情”的承諾。
楊婆婆指出,在10年前開始始捐款給學校、各宗教和慈善單位,這10年來,哮喘病果然改善。
街坊寄賣蔬菜幫補
相信是有感楊婆婆助人的精神,當地一些婦女都會自動自發,把自家栽種的蔬菜交到楊婆婆的菜檔,讓她賺些小錢。
楊婆婆行步有少許不便,但仍依時騎腳踏車到巴剎賣菜。
她還笑言,親力親為種菜,以天然肥料方式栽種,完全沒下農藥。
她說,因為現在種的蔬菜數量不多,平時有一些婦女交上自家栽種的蔬菜,讓她售賣。
雖然每賣出一把別人“寄賣”的蔬菜,只能賺取20仙,但楊婆婆已相當滿意。
“大家帶來自家種的蔬菜供我售賣,我要謝謝大家,讓我能有更多種類蔬菜供顧客選擇。”
由于蔬菜數量不多,楊婆婆每天只耗4個小時就可收檔。
基于當地有不少年長者在家種植蔬菜,以及到巴剎外開檔售賣,也讓楊婆婆感到有些競爭。
持續善舉不言休
10年來,楊婆婆末曾想過停止捐款,也沒想過要安享晚年,一心只想賣菜捐錢,也怕自己做得不夠好、不夠多。
她說,賺錢捐款永不言累,更不會“退休”,相信只要有一些能力,她仍會繼續這么做。
她指出,如今健康大不如前,偶有哮喘,相比10年前蔬菜產量有所減少,但仍會從其他地方做一些小批發,繼續賣菜賺錢。
楊婆婆從清早5時就開始忙到晚上7、8時,卻一點也不覺得辛苦。
每日清晨忙到晚上
她的一天就是從清晨5時開始,約5時30分在住家忙著修剪番薯葉,7時左右就載著蔬菜到附近巴剎開檔,直到早上11時多售罄為止,又要忙著“交貨”給兩間餐館。
下午3時多開始,楊婆婆開始在住家旁菜園忙碌,包括收割,直到晚上約7時。
晚上,她又忙著製作手工活動,雖然年邁,卻能一針一線縫製抹腳布、置車座上的拼布等。
即使是裁縫工作都選擇在夜間進行,但從穿線到縫製,楊婆婆都是一手包辦,不覺得吃力。
完成抹腳布及座布等的手工后,就把“作品”放在當地商店“寄賣”。
住不慣孩子家
雖然孩子們力邀搬來與他們居住,但楊婆婆卻以住不慣為由拒絕。
她說,雖然祖屋簡陋了一些,但已習慣。
有時,楊婆婆白天去到孩子家,不到晚上就已要“溜”回祖屋了。
她指出,如果住在孩子家,晚上又不能做一些“針線活”。
“我下午到晚上就要準備割菜,隔天早上載到巴剎,擔心蔬菜來不及收割,還是住在祖屋比較好。”
冀籌3200捐洗腎中心
即使年邁兼面對體力的局限,楊婆婆卻希望未來數年籌得3200令吉,給當地一間洗腎中心,充作裝修費用。
楊婆婆無奈說,也許要好幾年,才能達到這個心願。
對于現在所籌的款項時,她說,數年前開始每天把賣菜所得存下,截至目前只有數百令吉,距離目標還相當遠。
她說,每天賣菜只能存得10多至20令吉,有時也能到20、30令吉,每月大約也只能存得100至200令吉。
“如果遇到有大日子或佳節時,所存的錢更少。”
楊婆婆說,由于年紀大了,體力大不如前,目前種植的蔬菜數量也比以前少很多。
飲食起居靠自己
小兒子顏祥天(47歲)形容母親楊玉蘭是好動之人,而且不收孩子一分錢,也不願與他們住,宁願住在現有小木屋,飲食起居全靠自己。
他指出,子女都有能力供養父母,甚至邀請她同住,卻遭拒絕。
顏祥天說,母親的生活充實,早上到巴剎賣菜,有時為自己煮簡單的菜餚,下午在家做縫紉工作,晚上也準時守候在電視旁觀看8點新聞。
“這或許與她年輕時養成的生活習慣,一直忙碌生活賺錢,所以現在都是如此。不過,我們每天會前往陪伴她,甚至拿一些食物給她。”
顏氏也說,除了捐錢給學校或團體,有時鄰居需要錢,母親都會施援,協助他人渡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