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潘有文
圖:李玉珍、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青少年處于成長期,情緒和心理都不穩定,在駕駛汽車和摩哆時,難免容易仿效他人的駕駛行為。
雖然年齡可能影響一個人的駕駛態度,但並不是大問題;吉隆坡交警前行政主任符奕勝助理警監表示,只要為青少年做足考取駕照前的準備功夫,青少年一樣可以是合格的駕駛人士。
過去7年,他參與進入校園灌輸一年級小學生,學習注重交通安全;小學生反應不錯,在學校聽了老師和警察叔叔的教導,就能在活動中應用出來。
但是,當這些小孩回到家中,父母和其他大人在駕駛汽車,以及使用公路時的態度,卻混淆了他們。
小孩看到父母和其他人,在馬路上闖紅燈、超速行駛等行為,內心難免會納悶:為何大人不遵守交通規則?為何大人的駕駛方式和態度,與學校老師和警察叔叔說的不一樣呢?
符奕勝助理警監指出,大人使用公路的駕駛態度,混亂了小孩對公路安全的認知,因此最該檢討的是大人。
他表示,不同年齡或會有不一樣的駕駛方式和態度,但並不會是大問題,只要準備功夫充足,教車官可教導年輕人應有的駕駛技術,以及公路安全的重要。
年輕人初學駕車時,教車官可指導他們各種交通安全知識,但當他們獨自在公路上行駛,遇上許多不注重交通安全的人,都在考驗著他們的耐性。
“最后,年輕人會想:為何他們可以這樣,自己不可以這樣?”因此,符奕勝助理警監認為,成年人在公路上的駕駛態度非常重要,因為他們將會是年輕駕駛者的榜樣。
考取駕照年紀非關鍵
從校園內的交通安全教育,再到教車官指導學車者的過程,年輕人已有充足的學習駕駛機會,缺乏的是成人給予他們在公路上的榜樣。
符奕勝助理警監以自己為例,在公路上駕駛,遇上有駕駛者向他貿然鳴笛,也會激起他的怒火,但他學習調整自己的呼吸,深呼吸后就能冷靜下來。
然而,一些駕駛人士則不一樣,尤其是年輕駕駛者,遇上這種情況,輕則互比拳頭,重則下車“肉搏”,這皆是駕駛態度問題,如果有經驗的駕駛者沒有立下好榜樣,其他人怎會不有樣學樣呢?
因此,他認為現有考取駕照年齡不是一個問題,反而駕駛人士立下何種榜樣給駕駛新手,才是減少青少年車禍死亡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學好學壞自己選擇
年輕人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往往會用一些特別的方法,尋求別人認同;例如,互相比較不遵守交通規則,誰沒有被執法人員逮個正著,就是最厲害的那一個!
在年輕人之間,這種互相挑戰是一種樂趣和炫耀,符奕勝助理警監認為,父母或可用一些方式“刺激”他們。
“也許可以這么問他們:互相挑戰是要證明什么?可用這樣的方式駕車,有獎品拿嗎?有沒有人找你簽名?”他說,告訴他們如果參加合法比賽,上台拿獎有人索取簽名,這樣才會有人說他們很出色。
他認為,父母必須讓孩子清楚,在公路上炫耀車技,發生意外最后受傷的是自己;父母去醫院探望他們時心痛,但身體上的疼痛卻是要年輕人自己承受。
“學好學壞是自己的選擇,別人做好,我們去模仿是進步,如果別人做得不好,我們去跟從,那是退步,所以我們是要進步還是退步?”他認為,讓年輕人擁有這樣的想法,或可助他們更謹慎駕駛。
灌輸價值觀不馬虎
符奕勝助理警監指出,公路安全意識非常重要,而且父母可以無時無刻教育孩子,培養孩子正確的交通安全觀念。
“例如母親煮菜發現鹽不夠,要孩子去商店購買,會交代摩哆鑰匙在冰箱上,孩子就出去了;但是否接著說:記得戴頭盔!”符奕勝助理警監表示,一般父母不會提醒孩子安全第一,因為他們覺得並無大礙。
他表示,必須讓孩子養成戴頭盔的習慣,即使孩子只是在住家附近騎摩哆,如果不提醒孩子養成這習慣,等同默許這種行為,于是孩子會想:“我爸媽都沒罵我,我雖然沒有駕照,但還是可以這樣駕。”
換言之,年輕一代對交通安全的認知,許多時候取決于父母從小灌輸正確價值觀與否,它間接決定社會上青少年因車禍而失去寶貴生命的幾率。
時時告誡冒險代價
青少年認為駕駛摩哆或汽車,能夠吸引別人的目光,並認為這是一種自我肯定。
博愛輔導中心輔導部主任翁月燕指出,青少年在這個階段開始尋找自己,想要用一些事物證明存在的價值。
“如果完全不給他們駕車,但他們卻又望渴去做自己可以做的事,也會偷偷做。”因此,她表示正確教導孩子交通安全的觀念非常重要。
這個階段的孩子喜歡嘗試和冒險,因此拿捏不當,就會變得相當危險,翁月燕認為需要讓年輕人知道冒險的代價,並且給予應有的警剔。
青少年付出許多精神和精力,追求自己的渴望,但由于年紀尚輕,人生經驗不足,往往會因為某些刺激而不顧后果;因此,家長應關注孩子這方面的渴望,同時給予適當的引導。
當然,不是每一個青少年都會狂熱的追求某些事物,例如熱衷于駕駛汽車或摩哆在公路上飛馳,某些青少年依然有其成熟的一面,理解馬路如虎口的道理。
給青少年正確指導
“青少年比較有衝勁,個性比較魯莽,做事未能想得太遠,但有一些人並不會這樣,因人而異。”翁月燕表示,這或也胥視青少年的背景而定。
她指出,青少年成長背景是最大的關鍵,一旦發現問題,解決的根源還是要回到他們的成長過程。
“如果不要給他駕駛執照,就會沒有問題嗎?不可能,因為到時又會有新的問題出現。”她說,青少年就會偷偷駕駛摩哆或汽車,可能引發更大的問題。
除了讓青少年清楚魯莽駕駛的后果,讓他們具備交通安全的醒覺意識,同時還要從他們的內心世界著手,她說:“他們需要有人聆聽和瞭解,內心才會知足。”
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接觸許多不同事物,父母在這之前,成為他們的根,教導他們做對的事,給予正確指引。
翁月燕指出,父母在孩子的內心建立穩實的基礎,將影響孩子未來,也是青少年建立社交圈子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