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主題.客家鄉情暖胃佳餚
報導:劉純瑤
攝影:覃福榮
“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早期客家人多聚居在貧瘠的山區,且多以耕種為生。由于生活條件艱苦,勞動時間長且需耗費大量體力,因此菜干、鹹菜、蘿蔔干等耐吃耐留又容易下飯的食物,便成為客家人餐桌上的常客。客傢人的食物除了偏鹹和油外,由于長期生活在山區,也十分擅長烹調山珍野味,形成“咸、熟、陳”的特點。
現代客家婦女雖然已不需再下田耕種上山砍柴,但其刻苦耐勞、勤儉樸實的特性,依然可以從靈活聰慧的一雙巧手中體現出來。婆婆媽媽為家人端上桌的飯菜,蘊藏著外頭餐館無法給予的溫馨、樸實與道地。
今天,《食主題》特別邀請雪隆河婆同鄉會婦女部的理事們,為讀者示範四道道地河婆美食,希望這四道家常食譜能溫暖和滿足大家的胃與味。
擂茶 (蘇彩風示範)
史料記載,在宋朝時即有擂茶。在客家人日常生活中,擂茶是其主食之一,也是待客佳肴。在客家人丰富多采的飲食文化中,擂茶是最具代表性的美食。其制作方式古朴典雅,充分表現客家人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傳承。客家人的擂茶,茶味純,香气濃,不僅能生津止渴、清熱解暑,還有健脾養胃,滋補長壽的功效。
材料A:
白米(洗淨泡水30分鐘,瀝干)一公斤,油一湯匙,蒜蓉半茶匙,蔥頭仔蓉半茶匙,鹽一湯匙。
材料B(擂茶湯料):
花生(炒香,去衣)500克,白芝麻(炒香)100克,薄荷葉200克,九層塔200克,樹仔菜200克,茶葉、胡椒粒、苦粒心葉各適量。
材料C(擂茶菜):
芥蘭(切粒)600克,樹仔葉(切粒)600克,大蒜(切粒)600克,四季豆(切粒)600克,韭菜花(切粒)600克,芹菜(切粒)600克,蒜蓉4湯匙,鹽适量。
材料D(擂茶配料):
蒜蓉2湯匙,豆干(切粒)8塊,菜脯碎500克,蝦米300克,花生(炒香,去衣)一公斤。
做法:
1.熱一湯匙油,爆香蔥蓉和蒜蓉,下白米和鹽拌炒干香,放入電飯鍋內,加適量水煮成飯。
2.擂茶湯料:將所有材料放入攪拌機中,加入少許水磨至爛。吃時加滾水沖泡即可。(或用擂茶缽,將擂茶湯料和少許水一起擂爛即可。)
3.擂茶菜:熱油后爆香蒜蓉,分別將各種切粒蔬菜和鹽炒至香及熟。
4.配料:熱油后爆香蒜蓉,分別把豆干粒、菜脯碎和蝦米炒至香,盛起。
5.用大碗盛起飯、菜和配料,加入熱擂茶湯,趁熱享用。
河婆粢粑 (曾蕙嬌示範)
客家人多以種稻為生,因此,經常將米磨成粉,製成糕點食用。粢粑是客家人每逢結婚、生日、節慶時必備的美食,它同時也是招待遠方親朋慼友的小點心。一般上,粢粑都是請客時的第一道菜,又或者是邊等客人到齊,邊吃的小點心。
材料:
糯米粉一包,水適量。
配料:
花生碎(打碎)適量,芝麻(打碎,不宜打過久)適量,白糖(打碎)適量,桔餅(切開去掉種子后打碎)適量。
做法:
1.在糯米粉中加適量水,搓至柔軟均勻,接著放入蒸盤上蒸25分鐘。
2.將打碎的花生、芝麻、白糖和桔餅混合均勻備用。
3.待蒸好的粢粑涼后,放置在鋪滿已混合均勻的花生碎中,用剪刀剪成一小塊,即可食用。
河婆釀豆腐 (彭葩示範)
釀豆腐,是廣東地區的漢族客家傳統名菜之一,屬于粵菜,客家菜系,更是客家美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菜肴之一。据說這道菜源于北方餃子,因南方少麥,客家人便用釀豆腐寄托對北方餃子、中原文化的感情。每逢時節喜慶,或者閑忙之余,它是農村客家人的最愛。
材料:
豬肉碎一公斤,馬膠魚400克,蒜(切末)4粒,豆腐25片,生菜適量。
調味料:
大茴香(炒香打碎)適量,木薯粉2茶匙,鹽2茶匙。
做法:
1.魚膠加入適量冷水、鹽和糖,打至起膠備用。
2.豬肉打碎后加入蒜,和所有調味料拌均,接著加入打好的魚膠,拌均備用。
3.將拌勻的餡料釀入豆腐中,熱一鍋油,開大火將釀好的豆腐炸熟即可上桌。
煎堆 (何月香示範)
在中國梅州等客家人聚集的地方,煎堆有“煎堆碌碌,金銀滿屋”的寓意,也有團圓甜蜜的寓意。每到年關,客家人家家戶戶都喜歡做煎堆。煎堆有許多不同做法,我的外婆喜歡用番薯製成煎堆皮,炸好的面皮香甜柔韌,充滿番薯香味。
材料:
清水450克,幼白糖210克,糯米粉600克,干汀麵粉100克,沸水120克,白奶油220克,黑白芝麻200克,食油(炸煎堆) 適量。
餡料:
蓮蓉1.3公斤。
做法:
1.清水與白糖先行溶解,后把糯米粉加進液體中和均勻。
2.干汀麵粉100克加入沸水120克后攪均,放案台上搓勻。
3.把糯米粉團加進半熟汀麵糰中,搓勻后再把白奶油也搓進去。
4.把麵糰放在已灑油的案台上,搓至光滑為止。
5.把麵團推卷成筒狀,然后切成等份。
6.把每份麵糰壓成一寸圓形,中間放些蓮蓉,把面皮外沿合攏包住餡料,搓成圓形,沾上黑白芝麻。
7.將煎堆放入熱油中炸五分鐘至金黃色即可撈起,瀝干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