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森美蘭芙蓉的羅白路、沉香路,經常可看到一大群穿著校服的孩子,結伴走路回家。他們沒有家長呵護,年紀小的依靠著年長的孩童,穿越在繁忙街道。
他們是緬甸難民。在芙蓉落腳的緬甸難民有約三四百人,大多數是“欽族”,主要住在組屋及市區的舊屋。
在芙蓉羅白路有兩間難民租用的學習中心,不同年齡小孩有機會上課。每次放學,小孩成群結隊回家,穿梭在這個不屬于他們的國度。
他們身上的校服,是由社會熱心人士捐獻,所謂“難民學堂”,是簡陋民宅,數十名小孩擠在一間住家內上課,環境空氣、衛生素質都很差。
緬甸難民獲得聯合國難民最高專員署發出的難民證,他們等待著被安排到歐美國家,沒人知道自己需要等多久。
儘管前方命運是未知數,但難民在滯留大馬期間,重視孩子教育,希望孩子打好英語基礎,同時也學習欽族母語。
從祖國逃難到別的國家,緬甸難民仍是樂天知命的族群,依然結婚生子,每逢週日,一家大小穿上整齊服裝到教會禮拜。
為自己尋找快樂
不單如此,緬甸難民每年都會舉辦運動會,這一天,幾乎全芙蓉的緬甸難民,大大小小都會赴會,參賽隊伍穿上球衣,像個專業運動會。
在陌生國度,難民組織家庭、不放棄教育、熱愛運動,縱使生活清苦,資源有限,他們還是為自己尋找快樂與生活的目標。
他們是難民,在心態上卻是自由自在的;比起很多本地人,縱有資源,過得反像“難民”, 把自己囚禁在生活牢獄中。
難民雖是過客,在此時此刻,他們卻是社區一分子。一些團體已在關注緬甸難民的生活,獻出物資給緬甸小孩。
他們臉上展現的歡樂告訴我們,天下孩子的笑容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