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華小歷史教學研討會‧ 單一思維課本不符國情 陳清順:教總建議書呈教部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大馬華小歷史教學研討會‧ 單一思維課本不符國情 陳清順:教總建議書呈教部

(吉隆坡14日訊)教總總務陳清順校長指出,華小歷史課本出現種種問題,特別是內容太過強調一個種族、一種文化和一種宗教的單元思維,不符合我國多元民族、文化和宗教的國情。



“這不但無法有效向新生代灌輸正確的歷史觀,而且也造成嚴重的誤導,這與教育部要通過歷史科的教學,來促進各族新生代相互了解和培養團結友愛的目標背道而馳。

“為了解決歷史課本及課程綱要的問題,教總已經和國家語文出版局交流,並提出建議和看法。”

缺乏輔助教材



陳順清今日出席“大馬華小歷史教學研討會”開幕禮致詞時說,教總也已經把建議書提呈給教育部,並約見教育部,以全面討論華小四年級課本問題,並針對五年級的歷史課本綱要交流,以如實反映國情,並符合各源流小學的需求。

他說,教育部從今年開始在四年級推行歷史科的教學,由於大部分老師沒有經過正式的歷史教學培訓,再加上歷史課本出現許多問題,而且教育部沒有為教師提供輔助教材,因此歷史科教師在教學上面對了許多問題。

陳清順強調,讓學生從小認識國家歷史,特別是有關各族群共同爭取國家獨立和攜手推動國家發展的史實,以及我國以多元種族、文化和宗作為國家基礎的特徵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這有助於培養各族群新生代互相尊重及合作友愛的精神,以促進社會的融合及國家的團結。”

因此,他認為,這是小學歷史課本必須的基本內容,否則就失去其意義,然而,華小歷史課本卻出現以上種種問題。

研討會聽取教師意見

陳清順說,為了協助和促進教師對歷史教學的掌握,同時作為教師互相交流和分享歷史科學教學經驗平台,因而舉辦今次研討會,希望能夠提供教師支援,同時也要聽取教師們的意見,進一步了解問題,以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案。

“我也要藉此機會感謝陳亞才、廖文輝博士及安煥然博士在百忙中前來主講。3位主講人都是資深的歷史學者,實際參與本土歷史發展和研究工作,學識豐富。”

陳校長希望這項研討會對教師們的教學有所幫助,進而提升大家在歷史科的教學成效。

135教師學歷史怎麼教

全國約70多所華小共135名教師,為了解“小學歷史怎麼教”問題,踴躍參加週六(14日)由教總與馬來西亞華文理事會聯辦“馬來西亞華文小學歷史教學研討會”,一起上課自我增值。

這項教育研討會從上午8時至下午5時,在吉隆坡冼都中文華文小學舉行。

主辦單位邀請新紀元學院馬來西亞歷史研究中心主任廖文輝博士、

隆雪華堂執行長陳亞才和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主任安煥然副教授3位資深的歷史學者前來主講,講題分別為:“從多元角度認識我國的歷史”、“多元社會情境的歷史教學”和“小學歷史可以這樣教”。

同時,為了讓出席老師能夠針對歷史教學的相關課題,進行更深層的交流和分享,主辦單位也在下午階段特別安排工作坊,讓老師們分組進行討論。

這項研討會免費讓教師們參加,所有出席老師也將獲頒參加證書。

教總總務陳清順、馬來西亞華人理事會主席唐威傑、教總師資培訓主任李金樺等主辦單代表也有出席研討會。

安煥然 : 留意翻譯常識編選
適時教跨族群文化

南方大學學院副教授安煥然在分享會上除了挑起小學四年級歷史課本中出錯的細節,也建議教師仔細教導跨族群的文化課程。

他建議華小老師在講授歷史時,應留意3個問題即翻譯、歷史常識及內容編選,教師要在不違背教學宗旨下,對某些部分“避重就輕”、強調和發揮一些重點、適時適當的超越今版歷史課本的格局。

他也強調,歷史著重於實踐道德價值觀、愛國精神、公民元素及公民意識,可是“官方”課本卻存在相當多問題。

另外,安煥然也指出華小老師在講解歷史課文時,最好參考馬來文原版,並需要檢查及留意“直譯中文版”翻譯上存在的諸多粗糙問題。

“好比小學四年級課本在說明馬六甲王朝與馬六甲以前的馬來古國之商貿地位,插圖皆把中國商人加了一條‘辮子’,把唐朝人、明朝人都當成剃髮留辮的清朝人,這是一項低級的錯誤。”

他也說,教育工作者也知道要求教育部修改課標課題內容不是件易事,歷史教學是一項沉重任務。

廖文輝 : 課本3去管中窺豹

新紀元學院馬來西亞歷史研究中心主任兼中文講師廖文輝博士說,我國小學課本歷史已被“去印度化”、“去殖民化”和“去華人化”,擔憂將導致學生無法瞭解全面的歷史內容。

他強調,要研究歷史必須從多元社會角度探討,才能形成客觀歷史事實,但縱觀大馬中小學歷史教課書,這部分被抹煞了。

廖文輝出席週六“大馬華小歷史教學研討會”主講“從多元角度認識我國的歷史”時說,印度文明對於我國的文化與宗教發展,有著極為重要及深遠的影響,但小學四年級歷史科本中卻看不見印度文明的蹤跡。

他補充,除了歷史去印度化,我國也被去殖民化,試圖抹去英國及其他殖民者統治馬來半島的歷史;甚至出現去華人化現象,把華人一些事跡,也從歷史中隱去。

他舉例,曾經保衛馬六甲王朝及柔佛王朝的原住民;在橡膠種植和採錫及城市開發方面作出貢獻的華人,皆應該被記錄在歷史課本內。

廖文輝說,其二,我國曾被冠上黃金地、黃金半島等不同國家名稱,宗教方面,包括佛教、印度,甚至伊斯蘭都是外來傳至我國,早期只有原住民民俗存在。

巫師王證明民俗仍存

廖文輝說,現在國際社會提及大馬時,都會把馬航MH307空難聯想一起,其中巫師施法更是引起舉世嘩然,但他認為我國保留至今還能這種最早民俗傳統,並沒有不好。

他強調,此言並沒有嘲笑巫師的意思,事實上它是我國最早民俗性的祈禱方式。

“只是把這套民俗,放到不應該的空間,所以才會變成笑話;只是我是帶有同情的理解去看它,證明這套方式還可以操作,這也很好,也讓世人了解巫師的存在,還保留至今。”

陳亞才:多元化蕩然無存

陳亞才在研討會上分享了一些早期教科書內容和目錄,並指出當中的“多源流”、“多元化”風貌,在今日的教科書中已經找尋不到。

他也是隆雪華堂執行長,他舉例,早期教科書以同等篇幅敘述馬六甲王朝以前的印度文化,並在敘述馬來人歷史以前,首先提及當地原住民的歷史,當中甚至採取“部分馬來人是來自雲南”的論述。

有教師在提問環節中,提問本身該如何才能擺脫教科書內容限制以教導學生,他認為教師不需要以另一種單源流思維來對抗,並建議教師在講述教科書的故事時,提供學生另一些故事。

“我想教師不必被教科書內容綁死,教師可以在課程上另作補充,提供1+1或1+2的歷史故事,而教師也不應該認為某些部分敏感就特意不去提起。”

他也指出,1980年以後教科書內容,本國史佔了85%,外國史佔了15%;同時,馬來人歷史佔了73%,原住民歷史14%,中國歷史9%和印度歷史4%。

4度修訂越編越狹窄

獨中歷史課本編審委員陳亞才指出,我國中小學歷史課本越編越狹窄,甚至是被國內政黨作為宣傳政治的管道。

他說,我國歷史課本從1957年至2009年經歷了4次修訂課程綱要,寫述我國經歷多個“大件事”,包括513事件、1971年新經濟政策及1973年茅草行動,以及單一政治等,導致本土意識逐漸出現。

然而他說,我國的歷史課本在第3個修正時,就直接以“馬六甲皇朝”作為歷史教科本開端,而講述馬六甲皇朝中有功大臣比統治者蘇丹來得多。

他出席華文小學歷史研討會時強調,歷史課本內容有必要讓學生瞭解每個政黨、必須確立這是誰的國家、怎麼樣的國家、各族群的在我國的互動關係、補充東馬的原住民及如何處理世界歷史等。

“歷史本來就是一個故事,老師要說故事讓學生明白歷史是什麼,然而我國在1000多年前就已經非常的多元化,皆因宗教交匯得來的結果。”

陳亞才認為,歷史也是社會工程、思想引導,以建立個人想法,而讀歷史的意義有4種,既是時序概念、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及史料證據,都要要以本國為中心再往外延伸。

建議製成小冊子當輔助教材

安煥然建議大會整理和匯集今次“大馬華文小學歷史教育研討會”工作坊的要點和意見,集結成為小冊子,以成為小學歷史科老師教學時的輔助教材。

研討會主持人兼馬六甲教育廳華文科督學劉榮禧說,教師們在小組工作坊所整理出歷史教學各單元的知識點,可以用作上課時的教學重點。

他提醒,教師們在教學時必須注意課文增廣的部分,一些章節過於故事性,不需花費太多時間爭論,僅專注於教導知識重點。

較早時,其中一名教師羅玉敏(譯音)指出,這個研討會來的太遲,而且五年級的歷史課程,她希望2節教學課是給學生輕鬆學習。

她更呼籲教總安排讓老師能上更多此類課程,讓老師可以帶著“武器”進教室。

對此,安煥然指出,緊著接他們將在各州巡迴舉辦小學歷史科目工作坊,以協助雪隆地區以外的教師教導歷史科目。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