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婦女諾萊妮尋根剖白 “媽,我在墳前與你相遇”

報導 : 戴美清

攝影 : 黃健偉

(芙蓉14日訊)“媽,我相信你會知道,女兒與孫子來看你了!”

《在墳前與你相遇》作者諾萊妮,與生母闊別了半世紀,當解開自己身世之謎時,原來母親已長眠在墓地。

諾萊妮(57歲)原本是個在馬來家庭長大的平凡婦女,擁有美好的家庭,因為“尋根”的意願強烈,使她揭開了自己是麻風病患康復者后代的身世。

多年來,諾萊妮不斷在祈求真主,讓她找到自己的原生家庭,終于皇天不負有心人,她找到了“自己”的身世,也找到了母親,只可惜彼此相認的那刻,是在義山。

騎腳車跌倒逝世

她相信,她來到生母墳前時,母親知道她來了;因為有一件神奇的事情,讓她感覺與母親骨肉相連。

諾萊妮接受《中國報》專訪時透露,根據雙溪毛糯麻風病參議會理事李初成告知,已故生母吳梅仔是騎腳車跌倒逝世,不是因為麻風病,去世時是1970年,母親當年只是30多歲。

“我試著回想母親離開時期,我才13歲,記得有一天我騎腳車上學途中,沒有發現后面有一輛白色的車子,對方突然鳴笛,我跟著就翻倒在地上,感覺非常痛。”

當她知道生母也是獨自騎腳車跌倒,她覺得自己當年的經歷,就像重演著母親逝世的片段,令她感覺很震憾,那是如同骨肉相連的感應。

她說,關于這件事,她忘了寫在《在墳前與你相遇》一書內,對她而言,這件事太不可思議了,更使她相信,當她來到母親墳前的那刻,母親會知道。

她形容,站在生母的墳前,心裡百感交集,即興奮又難過,陪伴她一起到義山的兩名兒子看著其生母的照片說:“媽媽,照片中的人跟你長得很像。”

她笑著對兒子說:“是媽媽長得像她,不是她長得像媽媽。”

建議麻風院抽取DNA樣本

諾萊妮披露,很多麻風病患無從找尋失散的后代,作為病患家屬,他們要求雙溪毛糯院方為所有的病患抽取脫氧核醣核酸(DNA)樣本,讓日后子孫可以驗證自己的身世。

她說,病患要找后裔不容易,反而是如果子孫們有意願找尋自己在雙溪毛糯的家人會比較容易。

她指出,讓病患抽取脫氧核醣核酸,若有一天,病患的子孫要追查自己的身世,一旦病患不在世,至少脫氧核醣核酸可協助親子鑑定。

“麻風病院的故事逐漸走入歷史,日后將隨著歲月流逝而絕跡,我們希望院方能為所有病患保留脫氧核醣核酸,讓骨肉有朝一日可相認。”

諾萊妮為自己了解開身世之謎,又撰寫《在墳前與你相遇》,獲得一群朋友的支持,認為她很勇敢,畢竟不是每個人勇于把自己的事情公諸于世。

她說,每本售價35令吉的書籍《在墳前與你相遇》,是她花了兩年時間撰寫,對她而言,這本書展現跨種族的和諧。

渴望找到姐姐和親人

找到了生母,諾萊妮也想找姐姐!

隨著找到生母的墓碑,諾萊妮如今最希望可以和胞姐相認,唯難度看來更高。

她說,她本身從報生紙知道自己的中文名是“Cheong Yee Moi”,父親是“Cheong Yen”,母親是“Goh Moi Kia”。

“根據麻風病院的記錄,生父及生母在1955年8月16日生下姐姐Cheong Yer Moi,之后生父離開麻風院兩年,過后又再進院,1957年4月5日母親生下了我。”

她指出,根據生父最后的地址錄是在淡馬魯,由于生父的年齡與母親有一段距離,據說當年生下她時已50多歲,她估計生父已不在世,但希望可以找到胞姐。

她曾兩次到國民登記局欲尋找姐姐的下落,但無法追查到姐姐的報生紙資料,她推測姐姐已經被領養家庭改了報生紙。

此外,諾萊妮也很希望找到一名華裔男子,據說生母去世時,是由這名華裔男子協助處理其身后事,之后只有這名華裔男子去拜祭過生母,她相信對方是生母的親人。

問身世養母激動

諾萊妮說,小時候已有親戚說一些讓她似懂非懂的話,例如有人對著其養父說“你這女兒長得很像你,很像馬來人”,她不明白為何這些人會這樣說。

諾萊妮的父親莫哈末哈侖,曾在新加坡擔任英軍,之后在吉蘭丹皇室擔任司機,養父母總共領養了3女1男。

當年吉蘭丹皇室領養許多華裔小孩,諾萊妮也是通過皇室的安排,被膝下猶虛的養父所領養。

有一次,又有一位親戚直接告訴她,自己非父母所生,她曾經問過養母自己的身世,養母梅依莎對此非常激動,使她不敢再追問下去。

“直至我要訂婚時,養父無法為我證婚,更證實了我不是他們親生,養父跟我的好朋友訛稱是在新加坡的戰爭中救我回來領養,可是當時我已經長大,新加坡哪來甚么戰爭。”

她相信,養父母不希望她再追查自己的身世,避免節外生枝。

丈夫生前常鼓勵尋生母

尋找生父生母,就像一顆種子,早已種在諾萊妮的心裡。

諾萊妮說,其已故丈夫阿末巴斯里,曾多番鼓勵她尋找生母。

“丈夫說,不論我的生母是誰都必須接受,應該去找他們,可能他們還在世,就算父母不在世了,那就尋找兄弟姐妹。”

她坦言,在約略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她曾經歷內心的掙扎,不懂如何告訴丈夫及孩子,自己是麻風病患的孩子,丈夫說,別理會甚么“kusta”(麻風病),找就是了,孩子也說不懂這是什么病,反而鼓勵她去尋找生母。

養母遺物尋獲蛛絲馬跡

諾萊妮憶述說,她第一次付諸行動要找生父生母,是在2006年1月21日,即養母逝世的第二天,她從養母的遺物中,找到自己的領養文件,馬上與一名在國民登記局工作的朋友聯絡。

“我把領養紙的號碼給朋友,他查出我的報生紙,有我生母生父的名字,但沒有他們的身分證或地址,只知道我是在雙溪毛糯麻瘋病康复中心出世。”

她說,她當時通過在報館實習的女兒,向一家華文報講述要尋找生母的故事,唯沒有任何回應,直至丈夫在2009年1月逝世,她要尋找生母的意願更加強烈。

她說,當時向馬華公共服務及投訴組主任拿督斯里張天賜求助,雙溪毛糯麻瘋病參議會理事李初成在新聞見報後,通知雙溪毛糯口述歷史工作隊總協調陳彥妮協助她。

“彥妮告訴我可以找到生父生母的資料,反而是我拖延了,心想為何他們要這麼熱心幫我?是否要收費?最後是兩名兒子鼓勵我,護送我跟隨著彥妮到義山找生母。”

之前她也曾告訴領養家庭的弟弟,要尋找生母,弟弟認為不需要,因為是原生家庭遺棄了他們,但她堅持要尋根。

她瞭解,不是生母遺棄她,生母的日子也很難過,是政府對麻瘋病患的隔離政策,使生母無法撫養她。

諾萊妮沒怨被拋棄

感恩尋獲生母墳墓

(吉隆坡14日訊)在雙溪毛糯麻風病院出生后就被迫與親生母親分離,在多年后才得悉自己身世的馬來婦女諾萊妮說,她並沒有怨恨母親當時為何拋棄她,更感恩上蒼在多年后讓她找到母親的墳墓。

她是在偶然之下才知道自己是在雙溪毛糯裡被帶出來,被穆斯林家庭領養。

諾萊妮今日在蘇丹街茨廠街鄉音館,分享出書心得和尋根故事時,這么說。

陪同者還包括與諾萊妮聯合編寫《在墳前與你相遇》一書的作者陳彥妮,以及aiFM電台DJ張吉安。

她在重回雙溪毛糯麻風病院尋根時,受到院民熱情歡迎,她更憶述說那些院民看到她就猶如看到親人回家一樣,令她感到非常窩心。

堅持尋根心願

諾萊妮說,本身得悉親生母親是因腳車意外而不幸意外身亡,當年應該是14歲左右。

她也呼籲,所有和她有類似遭遇的民眾不要放棄,必須堅持尋根心願,只要堅持,終有一天會找到失散多年的親人。

由吉隆坡蘇丹街茨廠家鄉音館協調,諾萊妮今日舉辦新書《在墳前與你相遇》的分享會,也獲得民眾出席。

諾萊妮在分享自己尋找親身母親的過程時,也因一時感觸而落淚。

在分享會結束后,她也趁機參觀茨廠家鄉音館,並對周圍的傳統華人文化物件深感興趣。

諾萊妮家庭簡介

諾萊妮與丈夫阿末巴斯里育有7名子女,分別5男2女,其中一名女兒在9歲離逝,丈夫曾擔任教育部長丹斯里慕沙莫哈末的特別官員。

諾萊妮的長子阿都拉勞法(34歲)已婚,任職銀行界;排行第二的女兒娜芝拉(33歲),已婚,在日本攻讀博士;沙益夫(29歲),為電腦設計師;莫哈末阿基夫(24歲),在國民大學求學,正撰寫碩士論文;阿末阿里茲(19歲),在約旦修讀伊斯蘭金融學士學位;阿末丹尼爾(14歲,在印尼求學)。

已故丈夫阿末巴斯里曾到英國深造,諾萊妮隨丈夫到英國生活5年,也曾在英國工作。

諾萊妮的丈夫后來患上肺癌,醫生說丈夫只能活6個月,她學習針灸、拔罐,以自然療法陪伴丈夫走過3年患癌的日子。

其丈夫生前曾鼓勵她出書,述說她如何照顧癌症病人,結果她卻先寫了與身世有關的《在墳前與你相遇》,她希望有朝一日可兌現與丈夫的承諾。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