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則很著名的古詩詞,就是感慨人生少年、中年與老年三個階段聽雨的心態。心境隨年齡改變是一定有的,只是這種思想的改變畢竟抽象些。醫藥科學來說,年齡不同聽到的雨聲有異,的確是遲早會發生的事。
很多人邁入樂齡時,不是高音貝聽不到,就是低音貝聽覺感應低落。年輕人會驚訝家裡的長輩聽廣播新聞,聲浪簡直是震耳欲聾。不要大驚小怪,那是你們日后必然的寫照。那位聽雨詞人多半是高音貝聽覺失靈,所以他晚年舟艫聽到的雨聲是低音貝的感覺。低沉的聲音如暮鼓晨鐘總是深沉嚴肅,一個不留神心境就會落入秋天的蕭索。低音貝的雨聲恐怕也是如此,所以詞人心境落寞。如果他只能聽到高音貝的雨,也許又會覺得輕盈的雨聲如蕭邦的鋼琴滿心愉悅。
日前友人K先生說他正在選歌(日后他大限后的紀念儀式,他說好不要任何僧道誦經,如果真有天堂,我們穩上無疑。他要全場播放他生前喜歡聽的歌曲。我已答應全力協助。)他說最近很喜歡聽姚莉的歌,迷上了她唱的《春風吻上我的臉》,他說覺得比靜婷唱得好(他以前喜歡靜婷重唱那首)。他說奇怪,因為以前年輕時姚莉的歌曲不是他的茶。我取笑他:你聽覺高音貝失靈了,所以對低沉的歌聲特別感覺強烈。沒想到向來不肯輕易認輸的K,這次竟然馬上同意:一定是這樣。他欣賞的是姚莉到香港后的歌曲,那時她倣傚佩蒂蓓芝,歌聲婉轉低沉,正合了現在只聽到低音貝的K的聽覺吧!
自己也是最近幾年才欣賞姚莉的歌聲。以前小不點時候,儘管姚莉是香港時代曲之后,真的不怎么喜歡她的歌,只除了少數西曲中詞的《大江東去》、《舞伴淚影》還有原創作的《森林之歌》。原因倒不必勞駕兒童心理學家,自己明白:對一個小孩來說,姚莉那時的歌聲太成熟,太婦人,像個媽媽。
那時最愛葛蘭外,也很喜歡張露,她的歌輕快,彼時已經為張露打抱不平,覺得她的歌唱成就被人低估,現在也是。張露歌路廣闊變化多端,可以很摩登也可以很鄉土。不然當年長城不會找她為電影《雪地情仇》幕后代唱《不許他回家》。更早則是《門邊一樹碧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