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尾非洲魚1令吉 鼓勵消費者食用養殖魚 | 中國報 China Press

1尾非洲魚1令吉 鼓勵消費者食用養殖魚

(威南17日訊)“1尾非洲魚1令吉”!



為了鼓勵消費者食用養殖魚,達致自然海產永續繁殖目標,大馬海水魚養殖總會與世界自然基金會通過舉辦“1尾非洲魚1令吉”的活動,號召消費者共同拯救自然海產。

這項活動是由蝦村海鮮樓響應號召,今午由檳州議長兼武吉淡汶區州議員拿督劉子健、大馬海水魚養殖總會會長拿督吳清良、世界自然基金會海域保護小組主任潘凱洛(譯音),及檳州漁業局主任莫哈末西德主持推介禮。

活動由今日起展開至30日,每日營業時間進行,歡迎民眾踴躍支持。



大馬海水魚養殖總會會長拿督吳清良也是蝦村海鮮館東主,他以身作則,解釋此項活動需有顧客3人以上,只限堂食,不可打包。

“吃要吃永續海鮮,避免下一代子孫看不到自然海產,也要擁有安全食品認證,讓顧客吃得安心。”

莫哈末西德說,擁有安全食品認證的食品,意味消費者可安心食用,在這方面,泰國、越南及印尼等皆跑在大馬前頭,可將食品輸入先進國家,擴大食品市場。

他希望更多海上箱網養殖業者關注及提高食品安全,以符合安全食品認證條件,藉此加強及拓寬漁產市場,有利無弊。

他也說,目前養殖魚產及捕撈漁產分別佔41%及59%,檳州漁業局希望通過各方努力,能達致養殖與捕撈各佔半即50%的目標。

劉子健說,除了有素質、味道好及可安全食用的漁產,永續海鮮課題也日趨重要。

大馬人海產需求量高

世界自然基金會海域保護小組主任潘凱洛(譯音)說,大馬人對海產需求量很高,每人平均每年可吃掉54公斤海鮮,在東南亞高踞榜首,也在全世界排名第五。

她說,無規劃及過度的海產撈捕,將使自然海產逐漸減少,為了確保海產生態永續經營,必須作出改變,世界自然基金會與漁業局,州政府及私人界合作,推展海產食用標籤運動,教育消費者什麼魚種可以常吃,什麼不能經常食用,什麼魚如魟魚、鯊魚等不應吃。

她說,國人的文化普遍認為,小魚如鯧魚較美味可口,但這導致小魚沒法生長成大魚,進而影響海洋生態的永續經營。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