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馬中建交40週年 黃河大合唱 蒞馬演出
報導 : 黃介琳
(吉隆坡22日訊)配合馬中建交40週年及廈門大學大馬分校開設,廈門大學合唱團率團170人,於6月23及24日,在馬來西亞馬石油愛樂音樂廳舉辦馬中合唱交流演出及《黃河大合唱》專場音樂會。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朱水湧說,選擇在馬演奏《黃河大合唱》,是因為它和大馬及東南亞有很大的歷史淵源。
“中國身為抗日主戰場,物資、財務和籌款等,都是東南亞華僑集資和南僑技工支貢獻。”
他說,《黃河大合唱》以黃河為意麵形象,歌頌中華民族淵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尤其堅韌不拔、抵抗侵略者的民族精神和堅定信念,當時被稱為《抗日的號角》。
朱水湧在《中國報》總社接受訪問時指出,冼星海是中國近代兩個最偉大作曲家之一,6歲時曾與母親在馬來亞生活過,音樂啟蒙於馬來亞,後在1939年寫了這首震動世界的《黃河大合唱》。
廈門大學在馬設分校
出席者有廈門大學宣傳部副部長兼《黃河大合唱》赴馬交流演出總聯絡人樓紅英和廈門大學藝術學院院長蘇力。
朱水湧透露,《黃河大合唱》同時也歌頌人類文明和對世界和平、人類福祉的嚮往。
樓紅英說,23和24號兩場演出,主要懷著感恩心去經歷一次感恩之旅,也是一次祝福之旅。
她說,廈門大學創辦人陳嘉庚也是南洋華僑領袖,當年他在馬來亞生活過,這塊土地成就了他,也因為他有了廈門大學。
“廈門大學是中國對東南亞歷史研究極重要的一個陣地,特別與大馬的合作交流也非常廣泛。”
她透露,恰逢馬中建交40週年及廈門大學在馬開設分校開學之年,希望馬中人民友誼萬古長青,也祝願這次文化之旅能圓滿成功。
改編後更大氣
廈門大學合唱團此次對《黃河大合唱》進行了藝術時空的延伸和改編,樓紅英說相比原作,合唱團新創作顯得更大氣,意境更深遠。
她說,此次演繹,即是老歌新唱再賦予新的內涵和創作。
“這次創作跳出歷史事件,站在更高位置,從現代人角度反觀那段歷史,從中獲得新的認識和感受,即人類要追求和諧、和平,也是人類共同的一個理想。”
朱水湧指出,詞方面以重新創作的朗誦詞,一氣呵成把序曲、《黃河大合唱》本身8首曲子和尾聲貫穿起來。
他補充,作曲方面多了很多編曲,《紅旗頌》便是合唱團重新編的曲。
蘇力說,曲目中加了一個頭,即《紅旗頌》和尾《和平頌》。
他說,《紅旗頌》原是交響樂曲,為與主題更緊密連接而加了合唱元素,以它為開場引子,把8首黃河曲子引出來,再把最後的節奏落在人類和平上,加上合唱團自創的《和平頌》。
“黃河8段裡頭的詞完全由朱教授重新寫過,《和平頌》前頭一段朗誦也是他寫,用新的形式,好更適合年輕、現代人的心聲,是我們做的一個重大調整。”
與4大專院校交流
樓紅英說,6月23日是大馬4所大專院校和廈門大學合唱團,各自織最拿手最優秀的節目同台交流演奏,也展示馬中兩國之間藝術文化的一種交流。
“這是我們首次和大馬的合唱團同台交流演出,希望能藉此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常來常往。”
蘇力說,大馬是東協國家中首個與中國建立邦交的國家;合唱團率團170人出國訪問大馬進行音樂交流,作為大學在中國歷史上是首次,馬中建交40週年在大馬建設廈門大學分校,也是中國建國多年以來,頭一所大學能在國外建分校。
詢及音樂上的交流可為馬中帶來怎樣的前景和未來,他說音樂本身無國界,是最好的交流方式,不需要語言就能溝通。
他希望能在廈門大學大馬分校內建藝術學院,通過藝術交流進行合作。
“據我理解,大馬沒有一個正規的國家級藝術學院,希望設立藝術學院能成為兩國合作空間。”
另外朱水湧希望,廈門大學大馬分校落成,將促進馬中雙方更多的合作空間,不僅是合唱交流,也往各個學科和文化等領域交流發展。
馬石油愛樂音樂廳國際水準
蘇力說,此次廈門合唱團來馬交流演出,最大收穫是能在最好的音樂廳,即馬來西亞馬石油愛樂音樂廳演奏,這也是他身為藝術家的一種願景和追求。
“該音樂廳比我們國家大劇院的音響還要好,是個具國際標準的音樂廳,我們演奏要求的是真聲,盡量不要通過麥克風把音樂聲擴大出去。”
大馬需培養演奏家
朱水湧為此補充,這是合唱團第二度來馬交流演出,2013年在華總會堂演奏,氣氛非常好,但畢竟不是真正的演奏廳,出來的效果不能和專業演奏廳比擬。
另外蘇力指出,大馬有很好的演奏場地,卻缺少人才。
他說,馬來西亞交響樂團在全球數得上排名,在東南亞更享有知名度,但90%成員都是外面聘請回來,大馬需要培養自己的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