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採訪釣魚展,訪問之余也學到很多釣魚和魚具知識,始發現原來釣魚世界很廣闊,知識深奧。
有研究顯示,釣魚是世上最多人參與的活動之一。在釣魚展中逐個攤位看,雖然不懂得釣魚,卻也感受到大批釣魚愛好者的熱情,各式各樣攤位都充滿人潮。
也被色彩繽紛的路亞(LURE,也稱魚餌)所吸引。原來小小魚餌也有講究,從水面、中水到沉水的魚餌,設計都不一樣,有些更是人手雕刻;魚餌已然成為藝術品。
但印象最深刻的是,首相署部長拿督斯里依德利斯在開幕禮上提到,國人釣魚的同時應該關注魚量逐漸減少的問題;他建議政府制定指南或政策。
他也認同,如果釣到魚齡小的魚隻,應該放生,以保持生態平衡,並認為保持漁產量,刻不容緩。
無可否認,我國的確缺乏整體漁產保護法令,以阻止野生漁產劇減情況;也因法令不足,導致大馬湖泊、河流和大海野生魚類產量日益下滑,這對健康大自生態系統和釣魚業發展是威脅。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應該向外國,如釣魚界泰斗日本和歐美國家學習保護生態的努力。
日本最令人佩服的是他們對於環境保護的重視,如果你有機會到日本垂釣,會發現任何釣魚場、海邊或礁石都沒有垃圾。
釣小魚要放生
歐美和不少先進國家的政府同樣很重視環境和生態保護,甚至明文規定,釣魚手如果釣到小魚就一定要放生。
一些國家限定,在一定深度的海洋、河流或湖泊,一些魚穫是不能帶走的。
在維持生物鏈的原則下,我們除了放生小魚,也應放生已懷孕的母魚,讓它們生產下一代,維持繁殖,生生不息。
另外,釣手釣到一些瀕臨絕種的魚類品種,也有責任放歸自然,才不會導致這些魚類絕種。
我雖然是釣魚“門外漢”,也知道釣魚要懂得放生,才能保護生態源源不息,永保良性循環,希望釣手們都做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