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紫︰華文教育面對嚴峻考驗 | 中國報 China Press

雙紫︰華文教育面對嚴峻考驗

讀了張健博士的《論三語‘病’舉》,十分認同,也深深感歎:華文中、小學的“三語並重”課程安排,除了少數學生得以真正掌握三語,大部分學生的“下場”卻是“三語病重”,“……三語中一語都學不到位,汲取不到語言的養分,便不能內化為良好的精神品質和修養;……反映在日常行為上,就是好動、懶惰、注意力不集中、自理能力差、生活沒有目標等。”張健博士的評論可謂一針見血。



早在1956年,教育家嚴元章博士便已看到這個問題。他在《馬聯教育報告書的批評》一文中指出:“華文小學的語文功課太重。……中學小學的課程都是文縐縐的,科學等等的分量必然是收得太緊,……由于語文的負擔過重,固然會損害到語文本身的教學效果,也會損害到其他學科的教學效果。”

造成孩子“輸在終點”

大馬的華人家長大多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從小就讓孩子學習各種知識和才藝:華文是母語,要學;英文是國際語言,非掌握不可;馬來文是國家語文,當然也得學好。此外,有些家長還讓孩子學繪畫、鋼琴、舞蹈等,很怕孩子學少了,輸給別人。因此,華文小學若不“三語並重”,一定會輸了“市場”,無法生存。這種填鴨式的教育方法,往往造成孩子“輸在終點”。



華文教育在單元教育體系的夾縫中掙扎求存,百多年來血淚斑斑,執政者的牽制越來越緊。今年開始實施的“2013-2025教育發展大藍圖”全面落實后,“華文教育”也許就會走進歷史博物館,到2025年大藍圖“完成”之時,華文教育可能跟著完結。

這不是危言聳聽,因為大藍圖要求華小從四年級開始,大幅度加強國文課程,犧牲的必然是華文。小學華文學不好,自然無法銜接中學的華文課程,更遑論大學的中文系了。這叫“連根拔起”,不由你不死。

在“內外交困”窘境中,華文教育也許得另辟徯徑,方能突圍而出,繼續生存發展。

(稿費捐《慈愛人間》)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