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模仿教導孩子 養成參與家務習慣(第2篇)

特約:楊潔思

圖:李文源、劉志勝(蒲公英兒童樂園)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當孩子漸長大,許多父母期待孩子幫忙做家務,以減輕他們的負擔,但是,許多時候,孩子卻不配合,結果反倒形成親子間的拉鋸。

其實,父母可以從小就培養起孩子做家務的習慣。

孩子在模仿時期,是養成他們做家務的好時機,切莫嫌孩子笨手笨腳動作慢,而把他們杜絕于家務外。

孩子需要很長的時間學習,但現今社會腳步急促,很多父母太心急,他們忘了當初自己是怎麼長大的。

孩子五六歲時,是養成他們做家務的時間。

我們可以發現,孩子不會掃地時,很愛拿掃把來掃地,他其實就是在模仿大人。這個時候是最好的時間,讓孩子參與家務,做不好也沒關係。

“只要上了小學,便可讓他們幫忙做家務,幼兒園大班,也即是五六歲的孩子,就可以開始讓他們做簡單家務了,例如吃飽飯洗自己的碗。”台灣慈心華德福學校校長張純淑說。

她本身的孩子,在兩歲時就會把用過的碗盤拿去流理台。

她分享,台灣很多媽媽會要求小孩做家務,年齡還小的幼童折廁紙,兩張一起折好,好方便使用。等到孩子進小一時,就要自己收碗盤及洗碗。

孩子還小,難以將碗盤洗干淨,那些媽媽就等孩子睡了,再把碗盤洗一遍。看似多此一舉,但是,媽媽要訓練孩子,就是這樣子,要有很多方法,讓他們做家務。

張校長說,當孩子大一些時,每次拿起碗吃飯,會覺察所使用的碗都是干淨的,他在清洗時就會更留心把碗洗得干淨徹底,照媽媽教的方法,前后都洗淨。當孩子越大,他的能力也就越強,家務也就做得更好。

當孩子去到12至14歲時,許多家務他們都可以做了。可以安排哥哥星期一至三倒垃圾,星期四至六輪到妹妹,爸爸則包辦星期天的倒垃圾工作,把類似這樣的家庭節奏建立起來。“一旦家庭節奏建立起來,要打罵孩子的機會其實不多。”她說。

養成生命的安定感

主要原因這些節奏讓孩子安定。從小養成生命的安定感,在他們生命初期為他們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就像蓋房子,把地基都打好了。

“孩子是靠模仿學習的,父母享受做家務,孩子也會有樣學樣。他們是經由模仿與感官,認識這個世界。”她說。

張校長的外孫才四歲,便已用真的刀幫媽媽切豆腐。做媽媽的認真地在他面前切菜,孩子也認真的學。

想像一下那畫面,令人也動容,家務,豈只是媽媽的分內事?何不多一份信任、指導與耐心,媽媽孩子一起來!

青春期孩子,幽默指導非指責

做家務,當孩子來到青春期,又是一個轉捩點,或說拉鋸點。

張純淑校長指出,孩子到了青春期以 后,性格普遍上會比較懶散不愛做事,父母可以讓他們知道,涉及他們個人的事,是他們自己的事,但涉及到家庭的事務,例如倒垃圾、掃地抹地之類家務,他們應該做。

他的房間,可以任他,但是父母可以適時提醒他一下:“有點亂哦,是不是該找個時間處理一下?”

男生的房間,如果拖太久都沒有清理,媽媽可以找一天趁他不在,幫他清理一下。

而女生的房間,一般情況較男生好,媽媽可以偶爾幫忙她將未分類好的東西分好,例如書籍或是衣服分類,讓她從媽媽身上學習到做事的方法。

“跟青春期的孩子講話,要有幽默感,而非指責他:小時候都會做,現在都不會做!一直打罵,效果不會變好。”她建議。

“只有這樣不打不罵,才會一直找到方法幫助孩子。讓孩子有出口,你也有協助他的出口,每一個關鍵時間,都有需要協助的地方。每一年孩子都不同,父母及教師要走在孩子前面。”她說。

以愛出發,耐心糾正錯誤

“一直打罵孩子是沒有用的,孩子要感受到父母愛他。”張校長最喜歡對著家長們唱的一首歌是:“你儂我儂,我耳朵聾,你說什么,我聽不懂,再說一遍,還是不懂,你說你愛我……就聽懂。”

若是父母很兇,動輒打罵,對孩子講一百遍都沒用,孩子沒法聽進去。只有當孩子感受到父母愛他,他才會聽得懂。

對著孩子,以愛作為出發點,她說,同樣的東西,即使講上一百遍,還是要講。

要做到這一點,父母真的要很有耐心,他們若能做到這點,也會成為孩子學習的典範。

她說,孩子最在意的是:我的父母或老師是怎么樣的人?而不是他們真正教他多少知識,或他一定要考到多好的成績。

一起煮飯,增進親子關係

現今雙薪家庭多,許多家庭以外食解決三餐。

但是,在家煮飯卻是很重要的一回事,若是自種蔬菜,那就更佳。

外面賣的食物大多是重口味,加了很多化學調味料,破壞孩子的嗅覺與味覺。

張校長指出:“當孩子的這些感官遭破壞,會影響他的‘人我關係’,令他難進入別人的感覺。孩子自小,媽媽便在家中做簡單的菜,讓孩子吃到食物的原味,就能保護孩子的這些感官。”

說到煮飯,張校長提醒:父母做飯,不要匆忙。

煮飯不是只有媽媽的事,如果爸爸上班比較遲回,媽媽可以跟孩子一起煮飯。

比如說回到家,可以平和地跟孩子們說:“先喝杯水,再把書包放好。誰要先去洗澡?媽媽開始要準備菜了,今天有什么菜,可以煮什么,你們洗個澡后,可以出來幫忙……”

孩子從媽媽身上看到這種不疾不徐的做菜、做家務的方式,看起來就在享受做家務,而不是為了要吃飯,而大家弄得很不愉快。甚至有的媽媽心裡會不平衡,覺得自己每天老是忙煮飯,好像女佣似的,而忍不住嘮叨孩子,影響親子關係。

拉拔孩子,一步一步來

孩子的成長與學習,都需要時間。父母與老師要有耐心。

與其凡事訴諸打罵,或許可以換個態度與說法,如:

“沒關係,下次你就會了。”

“媽媽昨天告訴你了,你還是做不到,沒關係,你做一點吧,慢慢的你就會做得跟媽媽的一樣好。”

對偏食的孩子,可說:“沒關係,你就多吃一點點,那你就會像爸爸一樣,長得那么高、那么壯。”

張校長指出:“要給孩子正向的鼓勵,讓他相信他自己做得到,他會這樣相信,是因為父母與老師都相信他。”

對孩子的錯誤與不足,也要給予肯定與鼓勵:“今天你還是做不好嗎?好吧,那就等明天看看你的手有沒有更有辦法啦。今天媽媽幫你一點,但是沒有辦法全部幫喔,剩下的你明天要自己做好。”

這些話語,鼓勵孩子慢慢來,一次做不到沒有關係,可以再嘗試。

至于十六七歲的孩子,父母怕孩子的情愫及被騙,也容易構成緊張的親子關係。

如果父母經常批評孩子的這個朋友不好、那個不好,怕孩子變壞,孩子會對父母反感,覺得父母不相信自己的朋友。

一旦他覺得父母不愛他的學校、不愛他的朋友,他也就不會相信父母是愛他的。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