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朝吉︰移民遗民夷民 | 中国报 China Press

廖朝吉︰移民遗民夷民

马来西亚华人文学个案,在近十年来,受到海外汉学界,广义的华人或华语研究的重视。近因除了是旅台学者耕耘马华文学研究论题的开拓,以及深化近十年的花开结果,引起了美国中国日本研究者的跟进以及对话外,更主要还是面对着香港作家陈冠中所描述的“盛事中国”时代的降临,以及其中所催生的“中国话”文化霸权的焦虑。古艾玲(Alison M.Groppe)的新作《Sinophone Malaysian Literature: Not Made in China》,这个“非中国制造”的副标题,引起读者臆测,这些大量的优秀马来西亚籍作家的华文作品,中华元素与在地元素,是如何在意识板块中辩证消长?



王德威教授在2007年提出移民殖民遗民的“三民主义”,展开了他考察文学作品中后遗民意识形态的三变。作者之言,本来是戏言之举,但经过深思玩味,开辟了另一片学术论题的新旨趣。王教授再追加“一民”,在上个月来马出席“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国际双年会”做专题演说,提出移民殖民遗民“夷民”来论说马来西亚华人意识的辩证历程,与祖辈南来历经建国历程到现今纵横交错的关系。

从移民过渡到夷民,乍看之下似乎是重复解释了我们熟悉的“二等公民”含义。深究“夷民”二字的含义,意味深远。祖辈南来,称呼当地土人包括马来人为番,其中的文化优越感以及歧视不言而喻。至今在长辈口语里,这个称呼以及不屑的神情,依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陌生。我们这些移民成了文化上的遗民,选择在身分认同上,把当地人当成夷狄。这是遗夷辩证之一意。

华裔选择不遗忘



另外,面对着在地化的选择,马来西亚建国后以一个语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为主体,华人选择了对抗,并由此发明强化自己的族裔语言文化认同。从国家以及马来民族主义的立场来看,我们成了自绝于外,主流文化外的夷狄,一个忧患于自己随时会丧失自我身分的夷民。为了对抗,我们选择不遗忘,再记忆。夷民中尽是遗民意识。这是夷遗辩证之二意。

从遗民到夷民,是优越及张扬。从夷民到遗民,却是伤痕及念叨。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