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講堂‧年輕人展開尋夢翅膀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大講堂‧年輕人展開尋夢翅膀

報導:方俊心
圖:張智玟



配合第17屆南洋教育展,15位嘉賓參與圓桌會談,暢談“年輕人夢想的未來”……

三毛作詞的《夢田》寫道:每個人心裡一畝一畝田/每個人心裡一個一個夢/一顆啊一顆種子/是我心裡的一畝田/用它來種什麼/用它來種什麼……

歌手空靈的歌聲,把夢想飄忽不定、難以捉摸的一面,演繹得淋漓盡致。在行動以前,夢想有時縹緲得如同煙塵,懸浮空中,大風吹來,瞬間消散。

上個月26日,配合“夢想高飛”第17屆南洋教育展,聯辦單位《南洋商報》與《中國報》在南洋商報總社舉辦了一場教育圓桌會談,邀請15位嘉賓,暢談“年輕人夢想的未來”。



夢想是否隨年齡改變?有無對錯之分?跟現實該如何取捨?家長在孩子追尋夢想的路途中,扮演什麼角色?長達2個小時半的會談,與會嘉賓盡情地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和看法,會談在勵志與歡笑中划下句點。

讓夢想從內心出發,跟外在客觀因素配合,築夢才踏實。

作家小野曾說:“就算選錯,人生也不會毀了。”

把夢想實踐下去

小時候老師讓我們寫《我的志願》,很多人的選項不外乎老師、醫生、律師……長大以后,有多少人真的實踐了這些小文章的自我預言?隨著年齡遞增,我們的生活體驗不斷更新,夢想也很可能因而轉變。

蔡欣陶就是很好的例子。他父親是中醫,3位兄姐也都走上了從醫道路。耳濡目染下,從小學到中學,欣陶在志願欄填的都是“醫生”,但眼看兄姐們課業壓力大,缺乏社交生活,他對此愈發抗拒,最終,他棄下外界視之“金光燦燦”的醫學系,選修了細胞及分子生物科學系。

每個年齡一定有不同的想法,這些想法都會使夢想產生變化。廖詠興總結自己這段時間的經驗,隨著年齡遞增,他先后考取了雙學位,當過教師、記者、主持人、講師,目前暫停于活動策劃人的角色。

溫俊明的例子卻是例外的,他表示,從小學到中學,自己的夢想都沒有多大改變,他的職業走向,始終跟與人互動、交談脫離不了關係。

對于這些種種,蔡美金老師認為,年輕人只要敢敢去夢,有機會時就抓緊機會去了解,不用擔心。“想了,不代表以后一定會做回那一行,出來就業是另一回事,慢慢走下去就可以了。”

升學路上父母角色吃重

人之所以有兩隻耳朵一張嘴,據說是為了讓我們多聆聽、少說話,然而同一時間,卻有人編出了“耳聾的青蛙”的寓言,說一隻青蛙,因為聽不見旁人的勸阻,所以能夠不顧一切勇往直前,最終攀上了別的青蛙上不了的高峰。

在追尋夢想的路上,我們到底該如何平衡旁人,尤其是至親的意見,跟自己內心的想法?

雖然與會嘉賓的年齡多數在20歲以下,但他們大多認為,在升學追夢的路上,雙親扮演的是陪伴、提供意見和支持的角色,未來的路要怎么走,決定權最后還是落在自己肩上,因為自己才是要走這一條路的人。

中四時,陳芷萱選擇唸理科班,但開學一個月后,她就發現文科才是她的興趣。“那時很掙扎,身邊的老師跟同學都鼓勵我繼續唸理科。可是我父親卻跟我說,‘以后這條路是妳自己要走的,如果妳確定以后要走這條路,為什么不現在就開始呢?’”父親的話給了她很大鼓勵,使她勇敢做出了決定。

近年香港社會矛盾升溫,佔據不少媒體報導空間,謝曉慷想去港大就讀的想法頗遭雙親反對。“他們認為香港文化低俗、生活壓力大、費用高……有很多不同的理由。他們給了我很多意見,也帶我跑了很多教育展。”為了證明自己能夠應付,曉慷下了番苦功,除了在高中統考獲取佳績,課外活動也表現優秀,獲得大學獎學金,父母最終支持她出國的決定。

失敗才會更勇敢

蔡美金老師讚賞與會嘉賓都是有目標、能夠自我推動的一群,然而從她過去的觀察,不少年輕人對自己的未來毫無方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父母也在旁陪著操心。

“以前在我們的時代,沒什么選擇,就只有那幾條路,如果不唸書就去嫁人。現在是選擇太多,大家不知道該如何做決定。”

我國進行11年國民義務教育,在這11年當中,年輕人所做的最大決定,大概就是中三升中四時選擇就讀理科還是文商班級。“畢業后一下面臨這么多選擇,年輕人會彷徨,對著各種意見不知該如何是好,一直‘人家說’。”

她鼓勵父母,不用害怕孩子做錯選擇。要是讀了不合適,不要當作是失敗,而是當作更了解自己的過程,“如果一直帶著這種失敗感進入人生下一個階段,對往后的人生不好。”

她也鼓勵那些有主見、已確定方向的年輕人,勇敢地走下去;至于沒方向但成績不錯的,也不用太擔心,可以等成績出爐了才決定。“父母最擔心的是沒方向,成績也不太理想的孩子。我建議這些孩子的父母要了解孩子的人格特質,按孩子的人格特質去栽培他。”

向現實低頭不代表放棄夢想

誰都知道,夢想跟空想最大的差別是,夢想必須放在現實的框架裡去實踐。但不是誰都知道現實的框架能展延得多遠。創造《哈利波特》的JK羅琳在哈利未誕生以前,沒有固定收入,只能靠領政府的救濟金度日,她怎么知道伯樂一定會到來?要是伯樂一直都不出現呢?

因此,當夢想跟現實有衝突的時候,與會者們傾向于認同較萬無一失的做法——如果夢想不能立即達成,先選擇向現實低頭。低頭不代表把夢想拋棄,而是莫忘初衷,累積籌碼,伺機而動。

當然人生不可能只有一條路。可不可能,我們選擇了現實以后,發現那也是一條不錯的路,因而繼續走下去?“改變不代表失敗,”溫俊明說道。

負責進行面試工作的廖詠興建議,年輕人在新領域工作時,至少給自己一至兩年的時間嘗試,不要太快下結論,允許自己有彈性,夢想的出路會更廣。

行動才能帶來力量

翁錠如局紳指出,有些年輕人在追尋夢想、累積財富的過程中,選擇了錯誤的方式,比如愛好豪華名車,但能力不及,因此欠下巨款,致使破產。

“我們曾付了很多學費去上成功學的課程,結果老師跟我們說,成功最快速的方法是,按部就班。賺快錢是不穩定的,比如金字塔型的投資,那是違法的,但是很多人基于貪念,無知,還是上當。雖然報章一而再再而三報導,事情還是一直發生,只是每次換不同的主角罷了。有些人可能就是要跌倒過才能明白。”

因此,他強調,學歷不等于能力,文憑不等于水平,只有個人態度才是追尋夢想的關鍵。世間最遙遠的距離是從想法到行動之間,“知道”只是知識,行動才能帶來力量。


與會者簡介

左起:劉亮煜,即將前往新加坡國立大學修習應用物理/葉可霓,即將前往南洋理工大學修習生物科學系/彭宏彬,即將前往南洋理工大學修習土木工程系/鄭彥儒,就讀玻璃市大學聚合物工程系/蔡欣陶,就讀博特拉大學細胞及分子生物科學系/廖詠興,大傳和中文系雙學士,現任美國國際防腐蝕工程協會的東亞及太平洋區域管理/蔡美金老師,擁22年輔導諮商經驗,加影育華中學輔導主任/張燕萍,圓桌會談主持人,《南洋商報》高級記者/準拿督翁錠如局紳,擁有近20年的公益講師經驗,馬來西亞青團運會務顧問/溫俊明,大眾傳播碩士,現任大專助教/陳芷萱,就讀精英大學法律系/謝曉慷,即將前往香港大學修習會計與金融系/鄭豪好,吉隆坡中華獨中高三學生/洪仕銘,吉隆坡中華獨中高三學生/黃思怡,就讀國立大學法律系/張智權,就讀國立大學精算學系。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