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齋-名正言順

以前念碩士班時,常聽班上的韓國同學提起“daewoe-haneo”一詞。第一次聽到時,我還真沒反應過來,想了好幾秒才知道原來她們說的是“對外漢語”!除非曾到中國留學、念過這個專業,否則一般韓國人是不太可能這么說的。在這裡,更常見的說法是“中國語教育”(Junggugeo gyoyuk)。

“對外漢語”是中國本位的名稱,放諸四海未必皆准。一名中國籍教師到韓國教中文,她從事的確實是“對外漢語”教學工作;韓籍教授在自己的國家教漢語,學生都是本國人,這時就不宜稱“對外漢語”——老師教的是“自家人”,何來“對外?所以,這時韓國人使用“中國語教育”一詞反倒是比較貼切。至于“漢語”稱“中國語”是否恰當,那則是另一個問題了。

在我離開馬大前,好像還很少聽到有人把針對非華裔或非華校生的華語教育稱為“對外漢語”,可是近年來,隨著馬中兩國的交流日益頻繁,現在連各大學提供的華語課程似乎也開始叫做“對外漢語”了。幾天前在網上看到一則消息,說是國內某國立大學要招聘“對外漢語教師”,我的第一個反應是:“對外”的“外”究竟是誰?

馬來西亞的大學開設華語課程,教的應該是本國人而不是外國人吧?那這個“外”莫非說的是“外族”?那也不見得。有些沒念過華校、或華文只有華小六年級水平的華裔大學生也會選修這類華語課,他們是“外族”嗎?中國用“對外漢語”,我們就依樣畫葫蘆,這恐怕不是一件好事。

同學請問你是哪國人?

這讓我想起以前在馬大中文系的一件趣事:有些同學在課堂上發表小組作業時,喜歡照抄書本上的內容,就連中國大學教材上的“我國”二字也照抄不誤,結果話音剛落,馬上就被人質問:“同學,請問你是哪國人?”

有人說中國纔是漢語的“主流”,這話確實沒錯。中國的漢語人口最多,大陸上的語言習慣不容忽視。但我們也一樣是漢語母語人士,有很多詞語並不一定要遵循中國的用法。

比如我國電視上的“Mandarin News”就沒有必要改稱“漢語新聞”或“普通話新聞”。“華語新聞”纔是我國民眾所熟悉的用法,而中國人也不至于聽不懂“華語”一詞。

同理,面向我國非華裔或非華校生的華語課程,也沒理由稱為“對外漢語”,除非我們能明確地指出何謂“對外”。“漢語”適合用于學術研究領域,沒有必要“走入民間”,取代我國華人社會沿用數十年的“華語”。也許有人會擔心這樣一來可能會分不清作為母語的華語教育和作為第二語言的華語教學,那這就需要有關領域的老師們集思廣益,想出一個更好的名稱來了。

名不正,則言不順,而“正名”之事無法假手他人,只能由我們自己來做。

Posted by 蕭悅寧(寄自韓國)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