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見聞.冀年輕人加入會館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心見聞.冀年輕人加入會館

報導:陳筱柔
圖:李玉珍、岑家豪、吉隆坡暨雪蘭莪河婆同鄉會提供



堅守拼搏與求知精神,兩位扎根大馬的河婆客家人,述說他們這一代共同的籍貫記憶。

資料記載,自秦朝開始,至晉唐宋明清,客家人為避戰亂多次流徙,至今分散各地,南洋是其一。所以,客家人也與其他籍貫共同組成了馬來西亞華裔族群,其中又以揭西縣城的河婆客為數最多,更組織了同鄉會。

蔡,是河婆客家人的大姓之一,隨著祖輩下南洋而在馬來西亞落地生根的兩位河婆客蔡維和蔡冠群,一直以馬來西亞“客家河婆人”這個身分為榮。因為,在這裡,客家人早已不再是客,而是土生土長的馬來西亞華人。

人窮不能窮教育



吉隆坡暨雪蘭莪河婆同鄉會文教主任蔡冠群說,從前河婆客家人來到馬來西亞,主要是務農、養豬為主,大部分住在山邊:“我們來自山區,也回到山區。所以,馬來西亞最多河婆人的地方是東馬,在砂拉越,三個華人中很可能就有一個河婆人。至于西馬,河婆人主要集中在柔佛、古來、霹靂等地區。”

吉隆坡暨雪蘭莪河婆同鄉會顧問蔡維的前半生,是貫徹河婆客家人刻苦耐勞精神的最佳寫照:“早期來馬的河婆人都是屬于比較貧困的人,我小時候也一樣,經歷過反殖民地、抗日等年代。其實,一個人什么苦都吃過后,人生就不容易被打倒。但是,我一直相信,人窮,不能窮教育,否則,窮人就沒有出路。”

經歷過河婆客家人遷徙漂泊、動盪困苦的境遇,蔡維總是努力把握每個學習和教育機會。這份對教育的堅持從未動搖過,擔任吉隆坡暨雪蘭莪河婆同鄉會顧問的今天,他一樣強調教育,每年都頒發獎勵金,希望每個河婆新生代都能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不受教育,就會成為落后的民族。現在,我尤其希望年輕人加入同鄉會,否則鄉會很難傳承,也會死氣沉沉。”

變成華人共有文化

河婆客家人遍佈海外各地,籍貫文化是否仍然得以傳承保留?在香港,要認識客家文化,最直接是走進圍村,聽聽客家人如何講述客家文化;臺灣也有客家莊、客家電臺、客家歌曲;我們馬來西亞呢?

翻開中國地圖,河婆鎮既屬于潮州府、也屬于廣東省範圍之一。因此,你會發現馬來西亞的河婆客家人可能是廣東會館會員。關于籍貫特色,吉隆坡暨雪蘭莪河婆同鄉會文教主任蔡冠群坦言,馬來西亞許多的籍貫界限其實早已不分明,彼此影響,很多本地河婆客家華人沿用的“習俗”,其實也很難界定到底是否專屬于河婆。

“早期的河婆人大部分是道教,現在當然不是如此。古晉一代還是流傳著一些傳統的河婆客家山歌。”他笑著說時移世易,本地華裔通婚嫁娶、彼此融合,許多習俗早已不是某個籍貫的特色,而是所有華人的共同文化。

入年卦,說好話

吉隆坡暨雪蘭莪河婆同鄉會顧問蔡維說,自己印象最深的傳統河婆客家人習俗,是“入年卦”:“客家人對于過年極為重視,小時候,我記得父母常會提醒我們入年卦,指的就是從農曆12月25日開始到新年那天,父母會提醒我們千萬不要講錯話、也不可以說粗口,一定要說吉利的好話。另外,在這段期間,我們也會盡量不吃藥,更不可以補衣服。”

對于客家人而言,“入年卦”表示舊的結束,新的開始,因此老人家都會適時叮嚀子孫:“入年卦,說好話”,同時也會開始忙著籌備年食,家家戶戶除舊佈新,迎接新的一年。至于“不補衫”和“不吃藥”的年俗,主要是為取其吉祥意境。因為,客家族群有這樣的說法:“過年如補衫,一年都補衫”(表示貧窮的意思)和“年尾如吃藥,年頭也吃藥”(表示一年到頭都吃藥,有著不吉祥的意思)。

山神,隨信徒南遷!

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很多習俗雖然因應時代、環境變遷而有所取捨,但對三山國王的信仰,仍然流傳至今。三山國王,不僅僅是各地客家移民的守護神,更是許多馬來西亞河婆客家人信奉的“客家神”。

蔡冠群說,雪隆一代的增江和蕉賴地區,至今仍保留了供奉三山國王的古廟。三山國王廟據說源自河婆埠潮州府,隨著河婆人移居到海外,也把對三山國王的信仰移至東南亞。除了馬來西亞,東南亞各地也都找得到三山國王廟的蹤跡。

三山國王,指的是三個山的山神,因為顯靈而有了庇民護國的功績,因此被朝廷封為護國公王。這三座山分別是“巾山”、“明山”和“獨山”,三山國王的源起祖廟是中國潮州府揭陽縣霖田都河婆墟(現為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

免費開班,想學的人也不多

河婆客家話,也與其他方言般,是逐漸在消失的語言,讓人不禁擔憂未來會不會只剩下幾種主要語言,其他的方言,都成為了歷史?

擔憂河婆話失傳的蔡冠群,近年來非常關注河婆話的傳承問題,不僅免費開班授課、編寫學習河婆話的書籍,甚至在同鄉會面子書成立“河婆話研究會”,推廣及分享河婆俗語、童謠、文化等,避免河婆文化失傳。

“河婆客家話屬于弱勢語言,雖然免費開班,但學生只有寥寥數人。其實,我們的方言仍然保存得很完整,例如:河婆話的入聲字,可惜,沒有人要學啊!”言談間不免流露出一絲失望與無奈,雖然河婆方言的傳承遇到了瓶頸,但他慶幸砂拉越當地電臺仍然有河婆話的新聞。

蔡維在旁說道:“我的孩子們也不大會說河婆話,只有大女兒會,因為我小時候跟她講河婆話,接下來的幾個都講得不好。我覺得,父母親在傳承和教導方言這方面,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如果只用華語與孩子溝通,孩子漸漸地就再也不懂得自己的方言。我去到中國河婆鎮,大家都說方言,但馬來西亞籍貫混雜,很多河婆話早已不太純正,甚至很多人根本不會說。”

非河婆人,也愛河婆菜

你我也許不是客家人,但你一定吃過擂茶、釀豆腐、河婆菜粄、客家算盤子……純樸的客家菜,早已滲透在我們生活中,不經不覺,變成本地華人的飲食文化之一。

蔡冠群笑言,河婆客家方言在全球化的時代洪流中被“摧殘”,宗教也早已世界大同,唯獨飲食的文化,在馬來西亞反而更能彰顯出客家特色:“語言本來是很寶貴的,但有很多別的語言來代替,唯獨飲食,是每個人記憶中無可取代的味道。所以,飲食是一個籍貫最容易傳承和推廣的,年輕人也比較會理睬你。畢竟,民以食為天,每個人都要吃飯,所以更容易保留下來。”

他說自己小時候很貧窮,只有過年過節才有雞肉吃,而且一年吃不到幾次,所以,那些古早味始終佔據心中,延續至今。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