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研究報告是基于現有的所有已知公開信息得出的,如果今后出現什么顛覆性的、我們當前還不得而知的信息,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但這可能性確實很小。
筆者首先要指出的是,判斷這件事情的道理邏輯實在是太簡單了。因為馬航MH17航班被擊中、墜毀的地點是定死的,這個不會有變動,“山毛櫸”導彈的可用射程也是定死的,這個也不會有變動。
這兩個無法說謊的數據一結合,就能得出一個無法說謊的導彈發射區,這是一個決定性的限定因素。然后我們按圖索驥、按圖搜人。
*第一、我們先確定“山毛櫸”導彈及其射程範圍。
雖然各方報導都說是“山毛櫸”導彈,究竟是不是?
俄文,英文Buk,中文“山毛櫸”,北約命名為SA-11“牛虻”(Gadfly),蘇軍俄軍正式的系統型號是9K37系列。
擊落 MH17的究竟是不是這種導彈呢?新聞報導準確么?怎么就能知道得那么快呢?
首先,筆者判斷,新聞媒體最早將飛機墜毀和“山毛櫸”產生聯繫時,應當僅僅只是一種簡單的聯繫。因為親俄武裝剛剛打下政府軍的多架戰機,而在稍早前,也就是6月30日,親俄武裝通過社交網站和俄羅斯媒體,正式對外宣稱擁有、並展示了“山毛櫸”導彈。產生這種聯繫是自然的。
隨后隨著飛機墜毀現場照片的不斷披露,筆者同樣判定,應該是“山毛櫸”這樣的中型、中程防空導彈打下來的。具體論證在首日的分析中已經講過了,機體結構總體比較完整,分佈比較密集,還有與地面摩擦劃出的較深溝痕,乘員遺體也較為集中,保存完好,飛機主體大體完好,是墜地后再解體的,只有部分結構和人員遺體被拋到其他地方。
是被S-300(北約編號SA-10)這樣的重型、遠程防空導彈,甚至個頭更龐大的老式S-200(北約編號SA-3)從遠處打過來擊中的話,因導彈威力大,飛機很有可能凌空大幅度解體,飛機殘骸、乘員遺體會灑落在相當廣大的一片區域。
當然,這也僅是一種分析和判斷。較為有力的證據出現在飛機失事后8小時,美國副總統拜登和國防部多名軍方人士均表示,根據美國軍方的監聽監測,當時當地出現了“山毛櫸”的雷達制導信號。美國軍方確信MH17是被“山毛櫸”打下來的。
10小時過后,也就是北京時間週五下午,俄羅斯軍方也通過俄羅斯媒體發聲了,給出了和美軍完全一樣的結論——當時當地出現了“山毛櫸”的雷達制導信號。
這是決定性的證據。只不過,俄軍在文字裡堅持認為這枚導彈來自于烏克蘭軍隊,這個我們后面再說。
至于空中戰機和防空導彈擊落的可能,一是迄今為止除了有單方消息稱烏克蘭空軍2架最大有效升限僅7000公尺的蘇-25曾與MH17短暫伴飛3分鐘,然后分離之外,並無任何權威且站得住腳的指證。
二來目前各種主流的空空導彈乃至機炮,相對波音777這樣的龐大機體威力都有限,即使最后失控墜毀,飛行員都能有充足的時間對外發出求救和告警信息,但是都沒有,MH17航班的對外聯絡是從正常狀態戛然而止的。
而由此引發的另外一種猜測——飛機從阿姆斯特丹起飛時就被安置了炸彈,定時引爆。這個一來是低估了現代民航安檢體系的嚴密程度,二來炸彈安置在金屬屏蔽的貨艙內只能定時引爆。
一起定時引爆的恐怖襲擊,結果又在時間、路徑充滿變數可能的近萬公里航程中,不偏不倚地精準落在了烏克蘭航段的這一不過百來公里的交戰區域。不覺得這種本來概率就很低的雙重巧合,一起發生的概率太低太低了么?
第三,用多種高精尖監控手段嚴密監視這一區域的美軍和俄軍,兩個立場和利益截然相反的大國都給出了相同的監測報告,還有什么好懷疑的呢?
*第二,我們來瞭解一下馬航MH17航班被擊中、墜毀的地點。
(1)事發地點
Flightradar24網站提供的MH17航班最后報告的方位和飛機墜毀到地面的方位差距很小,地點位于烏克蘭東部頓涅茨克州(現在自立為“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的東南部,俄烏邊界的地方。這一片區域是頓涅茨克的煤礦產地,同時也是一片地勢平坦、間有低緩土丘的肥沃平原。
墜機現場大部分位于羅茲帕尼鎮和格拉博沃村之間,其中羅茲帕尼(Rozsypne)是一個5071人的鎮,成立于1905年,隸屬于多列士市。
而飛機主要殘骸墜毀的地點格拉博沃(Grabove),始建于1787年,是一個 1000人的小村,該村隸屬于頓涅茨克的一個直屬區“礦區”。
其實更令人關注的地點是從飛機航向再往前延伸,這兩個村鎮東南部,位于交通幹道H21公路上的兩個城市,多列士和斯尼日內。斯尼日內(Snizhne)市,始建于1784年,面積87.2平方公里,海拔高度278公尺,主要經濟活動是煤礦,2011年人口49564人。
多列士(Torez)市始建于1778年,面積105.8平方公里,海拔高度262公尺,主要經濟活動也是煤礦,2014年人口80015人。
為什么要關注這裡?因為就在前兩天多張當地人拍攝到的照片報告顯示,“山毛櫸”導彈發射車在這裡出現,並被人拍到了照片還發佈到了社交網站上。
照片是真的么?拍攝的地點一定是對的么?能證明什么?
照片實際上也只是一個參考因素,因為就在20個小時之前,前一天16日傍晚19時左右,在公路再往南,相隔20公里的阿莫羅斯夫卡(Amvrosievka)地區,烏克蘭政府軍的一架蘇-25就在這裡被地空導彈擊落,飛行員跳傘獲救。
當時蘇-25的飛行高度約在4000-6500公尺左右,如果不是俄羅斯偷偷越界“助陣”的話(事實是沒有),親俄武裝唯一能辦得到的武器就是“山毛櫸”了。
這一區域原先就有“山毛櫸”,這個是能夠判定的事實。馬航MH17是被“山毛櫸”打下來的,這個也是美俄兩國都證實了的事實。 “山毛櫸”必須在這個區域打下馬航MH17,這更是由距離範圍定死了的事實。
(2)事發地點的控制者
這一片區域由誰控制呢?墜機現場現在在誰手裡?顯然是親俄武裝。
*第三、核心結論——是哪家的“山毛櫸”打下了馬航MH17
(1)再論親俄武裝能不能打下波音777
首先,嫌疑最大的親俄武裝方面的“山毛櫸”是從哪裡來的?
前文說了,一種可能是據其自稱,在6月29日的前線戰鬥中繳獲了政府軍靠前部署的一個導彈營(編號A-1402)。更令人確信的信息是,原先駐紮頓涅茨克郊區的烏克蘭政府軍空軍第156防空炮兵團,早已向親俄武裝整建制(有的說法是部分導彈連)投誠。武器帶人,全套齊備。
不管怎樣,親俄武裝方面確實有“山毛櫸”,而即使沒有成建制投誠的部隊,也能在志願民兵中找到歷年來曾經在導彈部隊服役過的老兵,這也不是什么難事。
由于早先處于炫耀和得意主動發佈的“山毛櫸”信息太多,無法否認;事發后,烏克蘭分裂勢力領導人從最初的矢口否認“我們可沒有這種武器”,到“即使我們有,也沒有能夠操作該導彈系統的人員”,再到最新的“我們的確有導彈發射車,但是僅此而已,由于缺乏配套的雷達車,沒法使用它”。
筆者的前文駁斥了“沒有遠程警戒雷達網就不能打”,那么,沒有配套的搜索雷達車就不能使用了么?
這裡要糾正一下前文檢索資料時過于匆忙犯下的一個錯誤,筆者當時查到的資料信息顯示的是配套的9S18M1搜索雷達車探測距離為85公里,實際是錯的。
進一步查證,9S18M1搜索雷達車對3000公尺高度的戰機典型目標,探測距離是160公里到200公里,對萬公尺高度、基本上直線飛行的大型波音777探測距離更遠。
85公里實際上是導彈發射車前部自我配備的9S35M1“火罩”跟蹤照射雷達的典型跟蹤距離。這部雷達天線和功率都不小,水平搜索方位角達60度、跟蹤區俯仰角為-10度到+80度,可“兼職”充任搜索雷達,保障發射車在掃描範圍內獨立自主搜索、識別目標並發射導彈。
即使沒探測距離3、400公里以上的上級遠程警戒雷達和空情探測通報網絡,也沒有發射單元(連)一級探測距離200公里的的搜索雷達車和連指揮車,只要有熟練的技術人員,“山毛櫸”單車作戰一樣能行。
在“山毛櫸”導彈連內的6輛發射車上,裝備有一套包括跟蹤照射雷達、電視跟蹤裝置、火控計算機、導彈制導通道和備用光電瞄準系統在內的較為完整作戰系統。
85公里以上的探測距離,當時時速920公里的馬航波音777需要飛行近6分鐘,雷達已測到目標,導彈更是早已加電進入戰鬥準備狀態,根據“山毛櫸”性能,從跟蹤目標、穩定跟蹤、鎖定目標、注入參數、確定路徑到發射導彈最多需要22秒,應對綽綽有余。
俄羅斯軍方週五指出,他們不但探測到了“山毛櫸”的搜索雷達車信號,並且精確定位了搜索雷達車位置!同時也探測到了雷達車與發射車之間交換信息的通訊聯絡情況!這可比美軍披露的信息還詳細太多了。
也就是說,就連以上的“單車作戰”都不必假設。而親俄武裝又仍然在接著撒謊—— 還被“母國”俄羅斯的軍隊揭穿戳破了。
(2)俄羅斯甚至公佈了具體的“肇事者”
我們把MH17航班被擊墜地點和“山毛櫸”紡錘形的最大可用發射區域,投影到網絡上綜合多方信息報告繪製的雙方控制區域及作戰地圖上。我們發現,基本上都位于親俄武裝的控制區,親俄武裝的最大嫌疑這下落定沒跑了。
俄羅斯軍方也不是不明白這一點,他們說他們也繪製了可以擊落馬航客機的範圍。——但為啥不公佈呢?一公佈不就是真相大白了么?
而且,他們甚至明白無誤的指出,此次發射“山毛櫸”的導彈連,是部署在頓涅茨克北部8公里處或者頓涅茨克東部25公里居民點的連隊。這裡要指出的是,這裡的部署,翻譯為“駐紮”、“駐地”更準確一些,因為從那兩個地方發射導彈,打不到這邊。“山毛櫸”導彈發射車本來也是野戰、機動的防空系統。
而且即使這兩個地方,也是處于親俄武裝的控制區。實際上,俄羅斯軍方的這方消息,就是變相承認了他們探測到、計算到、先前就已掌握的“肇事者”!
俄羅斯軍方說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說白了指的就是前烏克蘭政府軍空軍的第156防空炮兵團,其下屬的2個原先駐紮在頓涅茨克周邊的導彈連干的(俄軍對烏克蘭軍隊部署狀況的情報掌握那顯然沒得說)。
既然俄羅斯軍方如此坦誠,那么我們就來進一步談談這兩個“肇事者”的屬性吧。
俄軍在聲明裡用的是“烏克蘭軍隊”“烏克蘭防空導彈連隊”這一稱謂,但是,大家都知道,156團的駐紮區域早就是分裂的“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地盤,原先駐紮在這裡的烏克蘭軍隊不是被趕跑或者被消滅,就是主動投誠轉向了“起義民兵”武裝組織。
156團全部或者部分投向親俄武裝,這已是為人所知的事實,在親俄武裝的控制區從容發射這種複雜而毫無自衛能力的地空導彈系統的,顯然也只能是“自己人”。
是,無論烏克蘭政府軍還是“自衛民兵武裝”,或者說是“前烏克蘭政府軍”,他們都是“烏克蘭軍隊”,正如解放軍和“國軍”都是“中國軍隊”一樣。俄軍在這裡玩了一下文字遊戲,順便攪一攪混水,但實際上還是跟自己留夠了台階。
也就是說,投向親俄武裝的“前”(請注意這個關鍵字)烏克蘭政府軍的156團的2個連,在前一天的設伏地點欲再獲戰果的時候,“誤擊”了馬航MH17航班,但他們顯然不是故意的,他們也不想這樣。
這應當就是事實的真相(可能性超過90%)。
*第四、烏克蘭政府軍甚至俄羅斯軍隊擊落的可能性存不存在?
事件發生后,有很多人用“簡單的推理邏輯”來說——誰在這個事件中獲益最大,就肯定是誰策劃實施的,這一點沒跑。不過,這些人忘了一個事,這個世界上的犯罪、事故,除了“故意”還有“過失”啊。愚蠢的“過失”、“失誤”常常就是不利于己方的,這一點都不知道,玩什么“推理邏輯”呢?
當然,與烏東武裝分子事后不斷地拋出各種謊言掩飾,然后又不斷被戳穿相比,烏克蘭政府軍事后也發佈了許多有疑問的“證明材料”(對這些材料筆者一個也沒採納),自然反而引發很多人的懷疑。有人認為,烏克蘭政府利用國際平民死難搞政治的嘴臉太明顯了,他們製造事端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那么我們再來看看烏克蘭政府軍究竟有沒有主動、故意或者是過失擊落MH17航班的可能性吧。首先,重複確認的事實是MH17一直飛到墜落區上空都是正常飛行的,這一點可以確認,導彈必須在這一區域擊中MH17。
(1)S-300從遠距離能打得到么?
文章一開篇就詳細論證了、美俄也都證實了是“山毛櫸”所為。但是有沒有一點點的可能性,是S-300打的呢?經查證,烏克蘭的S-300都是早期型號,最大有效射程90公里,在尾追射擊時的射程還要遠小于此。
而烏克蘭親俄武裝的控制區面積不小,從政府軍控制的西部和北部要打到這裡,距離都超過90公里,S-300夠不著。
那么,有的熟悉軍事的人會提出,烏克蘭還有一種射程更遠的老式導彈S-200,這種“巨型”防空導彈最大理論射程從250公里直至400公里,是迄今為止射程射高最大的地空導彈。
2001年烏克蘭政府軍在黑海演習時誤擊俄羅斯客機就是這種導彈,導彈陣地距擊落地點高達374公里,創導彈擊中目標的最遠紀錄。
這種導彈以這樣的強悍能力,理論上是有可能辦得到的,而且波音777被這種戰鬥部重達220公斤的重型導彈擊中很可能直接空中解體,但是,烏克蘭最后一個S-200導彈團已經于去年10月30日退役撤編,早已老舊、而且基本上是固定陣地發射的S-200導彈已經不太可能還具備作戰能力。
而且最關鍵的是,現在美俄發佈的監控記錄都不支持S-300或S-200所為的觀點,除非美俄都串通好了一齊撒謊。
(2)烏克蘭“山毛櫸”混入戰區前沿伏擊?
必須要說,這種可能性理論上是存在的。有的人會注意到,頓涅茨克州南部,為何在與俄羅斯“母國”的邊境地區被切斷了?反而似乎是烏克蘭政府軍的控制區?
而且最關鍵的是,導彈的理論發射區域,那個迎頭射擊的“尖角”在地圖上有一點點確實是進入了烏克蘭政府軍的理論控制區。那么烏政府軍完全有可能在這裡部署 “山毛櫸”攔截MH17航班啊?烏克蘭政府的嫌疑也坐實了?
是的,這一塊區域理論上算是政府軍的控制區。從7月上旬,烏克蘭政府軍從西面發動三路強大的進攻,試圖全面圍剿東部武裝力量。其中在南路,24旅、72旅、 79旅等部隊試圖做出大迂迴態勢,完全切斷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武裝力量的與俄羅斯可能的后方支援通道,即所謂“關門打狗”。
但從11日也就是中旬開始,親俄武裝開始全力反攻,戰至16日,奪回政府軍這一通道上的關鍵點馬裡諾夫卡。親俄武裝切斷了南翼欲圖由此大迂迴的烏克蘭政府軍的東西聯繫。
本來想包圍親俄武裝的政府軍穿插兵力反而被“反包圍”了,目前此處仍在激戰中。
也就是說,烏政府的“山毛櫸”導彈車,也包括更誇張的S-300國土防空級遠程導彈車要出現在那片特定的激戰戰區最前沿,11日之前缺乏動機和謀劃,11日之后即使謀劃部署,又喪失了條件。
這種可能性不能說絕對沒有,但是實在太低了。既然烏克蘭即使故意想做到的條件都沒有,那么無意失誤擊落的可能性就更沒有了。
(3)會不會是俄羅斯干的?
如果是俄羅斯干的,那基本上可以判定是故意所為,那么它的動機是什么?給己方抹黑沒事找事么?
而且,美方的監控紀錄顯示是“山毛櫸”所為,俄羅斯即使使用己方1998年改進的“山毛櫸”M2型(北約編號SA-17“灰熊”),射程也只有50公里,部署在邊境地區是可以勉強打得到,但也只有如此方可行。但還是那句話——要把導彈從這裡打出去,動機是什么?
俄羅斯故意所為的可能性完全沒有,無意所為的可能性也太低太低,因為俄羅斯還完全沒有真正介入到邊界對面的烏克蘭內戰當中去。
另外,客觀公正的說,從戰況和戰局來看,俄羅斯對烏克蘭東部兩州分裂政權和武裝的支援還是很有限的,特別是並沒有直接的軍事介入,這一點必須要承認。
烏親俄武裝有自己獲取裝備和技術人員的途徑,主要是投誠的前烏克蘭政府軍部隊。例如這次擊落MH17的,應該就是前政府軍的156團,而確實不是像烏克蘭政府所指責的那樣。
這武器確實不是俄羅斯提供的,也不是俄羅斯軍人、專業技術人員包括俄羅斯籍的“志願軍”操作的。如果俄軍真的直接介入,烏克蘭內戰不可能僅僅打成現在這樣。
因此筆者認為,俄羅斯和烏克蘭政府一樣,在這個事件上沒有直接責任。
*第五、烏克蘭政府誘使親俄武裝誤擊?
目前網上有一種說法,烏克蘭派出2架戰機“伴飛”了馬航MH17三分鐘,隨后飛離,這誤使親俄武裝的防空部隊認為那是一架政府軍運輸機,將其擊落,是烏克蘭當局誘導製造了這一事端。
這一說法源自一名自稱是在基輔國際機場擔任調度的西班牙人,他在推特上聲稱的,不過后來他的賬號就註銷了。對這一說法我們也有不少疑問:
1、為什么一個西班牙專業技術人才要跑到烏克蘭這么一個歐洲非歐盟窮國當調度?雖然航空通用管制語言是英語,但他的俄語或烏克蘭語能達到與同事做正常交流的水準?
2、機場調度指揮的是跑道、滑行道、進近、起降這些機場上和機場周邊的空域事宜,姑且我們認為他是基輔空管區的調度,但這樣能掌控和瞭解的也僅是基輔空管區的情形,基輔離頓涅茨克有600公里,那一片分裂武裝所在的區域空域,是由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空管區掌控的。
一個空管區對另一個空管區的飛航情報信息,不僅是不掌握細節,甚至是大體情況也不甚瞭解的,這就是民航調度的現實。從馬航MH370的神秘失蹤我們大概還記得,吉隆坡空管區和胡志明空管區交接的空擋。
3、即使這個人的身分是真的、有功夫注意到的細節情況也是真的(真正的空管是忙碌不已的),他說的也僅僅是他在基輔空管區看到的狀況,而不是飛臨600公里外分裂武裝所在區域時的狀況。
4、既然是伴飛3分鐘,那按航速計算就是45公里,需知MH17從進入烏克蘭領空到被擊落航程長達1000公里,歷時1個小時,對伴飛5%這種現象是否有意誤導、能否誤導,要畫一個大大的問號。何況親俄武裝擁有這樣的分辨率精確的遠程雷達么?
其實親俄武裝的防空部隊並不怎么需誤導,一支技術部隊脫離政府正規軍體系,加入反政府武裝,專業技術還在,但會變得“有組織無紀律”起來,這就是所謂的“游擊習氣”,這是再正常不過的常理。
那片區域臨近雙方地面激戰的前沿,何況己方基本沒有空中力量,親俄武裝在交戰規則、上級戰況通報等方面都不會對敵我識別進行嚴格的要求。
對于這個投向親俄武裝的前政府軍的156團來說,前一天傍晚剛擊落一架政府軍蘇-25,當天下午想再開戰,結果夾雜緊張、興奮、不注意識別,誤擊飛臨此處的國際航班,是很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沒有目的,沒有陰謀,這就是一個誤擊。
總結
長長的文章分析探討了毗鄰三方各種各樣的可能的位置、動機和能力,排除了一切其他可能,排除了一切合理懷疑。至于若還有人認為是美國衛星發射激光從太空直接擊落的,那真是對不住你看到這裡花費的功夫和時間。
至于俄羅斯國防部副部長安東諾夫作為政客拋出的空洞無物、夾雜大量謠言的反擊性“十問”,筆者只想說,想用這種方式洗白是沒用的,在親俄武裝的地盤被擊中、墜毀,而且導彈發射區限定在親俄武裝控制區,那裡烏克蘭政府軍是進不去的,更何況大型武器裝備。黑的墨就是黑的,怎么洗也洗不白。
(摘錄自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