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講堂‧跟隨老子一同暢游去!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大講堂‧跟隨老子一同暢游去!

報導:方俊心
圖:李玉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簡潔又充滿啟發意義的句子,出自《老子》。老子還說過很多名言,只是我們常挪用而不自知。

為什麼我們要閱讀經典?

其中一個原因是,人生不可能完美,我們需要學習,如何跟自己、跟外界和平共處……



早晨九點半,在蟲鳴的旋律中,從山間傳來了長臂猴的啼叫聲。陽光穿透門櫺,斜照木板地面。風掠過樹梢時,天地沙沙作響,一片闊葉落下,嘎然而止。

7月12至15日,傅承得老師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帶領57位學員進行了一連4天的《老子》導讀課程。提倡“以大自然為課室,向老子學習開闊”,主辦單位大將出版社和主催及贊助單位余仁生私人有限公司,特意把課室搬到遠離塵囂、深入自然的珍德拜(Janda Baik)山中。

儒道兩大思想體系一直是中華文化的兩條要衝。前者積極入世,鞭策我們努力,創造更美好的人間世;後者強調豁達開朗,讓我們看到萬事萬物的另一面。尤其當人身處逆勢,道家的思想就像母親溫柔的言語,讓我們的心靈得到休憩空間。

中國春秋時期,天子失德,社會制度崩壞;戰事頻傳,人們命在旦夕,每天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老子就在這樣的大背景中提出了他理想的生存之道。時隔千年,世間的天災人禍並沒有完結的一天,亂世之中,我們何妨汲取經典。

借古人智慧擦亮蒙塵心

前人“早晨起床七件事”來到了現今,演變成一件事:看手機。查看有無新對話,又或面子書上又發表了什么趣聞。當所有資訊不管三七二十一毫無過濾地送抵眼前,陳亞才老師曾如此形容我們的生活:支離破碎。

為什么我們需要經典?大將出版社發行人周若鵬說,很多人把讀經典視為學校裡的事,因為看不見古人智慧跟科技時代的連結。我們的生活充斥著錢、權、慾,還有一條條誘惑我們點閱的趣聞,但這些東西營養不足,無法餵養我們的心靈。

透過經典導讀,老師使用現代的語言習慣,化解經典中較晦澀的文字,同時把經典內容跟現代人的生活處境重新連結,使古人的智慧重新照明我們的生命。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金玉滿堂,莫之能守”“以德報怨”“自勝者強”這些不都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體驗嗎?早在幾千年前,它們已收錄在《老子》裡。

“經典就像一面照妖鏡,我們每個人都能從中看見自己。跟經典對話,用生命回應,在人生不同的階段時時回頭閱讀經典,都會讓我們有不同的收穫。”傅承得老師如此形容閱讀經典的過程。

老子思想以道為天

《老子》全書約五千兩百多字,八十一章,分成上下篇,上篇為第一至第三十七章,下篇則是第三十八至八十一章,章節與章節間並無明顯關聯。

佛曰空,主曰愛,儒談仁,道說“道”。古人信“天”為萬事萬物主宰者,而天子(皇帝)就是那唯一一位能夠按照“天意”施政的人,能夠褒善貶惡,使人民各得其所,安居樂業。然而春秋時期,這一切都失序了,天子沒有天子的樣子,諸侯你爭我奪,發動戰爭,百姓民不聊生。

老子于是提出了他革命性的思想:以道代天。因為要是“天”真的“有效”,怎么會天下大亂呢?因此他主張具有主宰能力的天不是萬事萬物的準繩,“道”才是。

他反對人為的造作與偏執,推崇自然(注1)、無為,對于人的生死、修為、治國方法等,都提出了自己一套符合“道”的見解。

注1:台大哲學教授傅佩榮老師認為“自然”應指“自然如此”,而非“大自然”。

道理淺顯唯知易行難

經典成書年代久遠,不管時間或空間上跟我們都有一截距離,然而,傅承得老師說,經典並不難。“聖人的道理都很淺顯,不難理解,只是知易行難。”

傅承得老師師承台大哲學教授傅佩榮老師,他在導讀課程中介紹了4種理解《老子》的角度,現轉錄于此,閱讀《老子》時,大家不妨從這4個角度來理解書中內容。

一、《老子》的第一個關鍵字:道。第二個關鍵字:德。因此,要讀懂《老子》,首先大家可以從理解“何謂道?”“何謂德?”下手。

二、《老子》八十一章中,均離不開以下這12個關鍵字:

(1)區分之知
(2)避難之知
(3)啟明之知

區分之知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是一種辨別之心,使我們能夠辨別好壞、安危、重要與否等。這些本能在我們成長后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思想模式,懂得分別高低、貧富,也因此帶給我們痛苦。

避難之知就如字面所解釋的意義,屬于避難的智慧。春秋時代的社會充滿危險,我們這年代也一樣,更甚者,充滿各種誘惑,比如暴飲暴食、熬夜看球,都會戕害我們的身體。

啟明之知指接受智慧的啟發,能夠啟明,就是學道、悟道。

三、從西方心理學角度閱讀老子。西方心理學把人切割成身、心、靈三個層面:

從西方心理學認為,一切結果都是從“知”而起,錯誤的“知”會導致錯誤的行為,錯誤的行為致使錯誤的結果,因而可學習《老子》上述所言“三知”。

另外,“靈”是很多宗教跟哲學處理的部分,人的靈會有意識思考人生的意義,探尋何謂快樂、何謂慈悲等等。

《老子》對于身、心、靈的修養,都提出了自己一套革命性的看法。

四、從“道論”和“人生論”來理解。

道論
-本體論:討論形而上的“究竟真實”,也就是“道”本身
-宇宙生成論:說明宇宙的形成

人生論
-修身論:個人如何修養身心
-治人論:如何治理國家天下

注2:以上未詳盡之處,歡迎大家去上課學習。

讀老子重新看見自己

閱讀《老子》能夠如何提升我們的生命?茲節錄《老子》十個句子與《傅佩榮解讀老子》的白話註解,以一窺其中堂奧。

第九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註解:金玉堆滿家中,沒有人能夠守住。富貴而又驕傲,自己招致禍患。

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轂:車軸。埏埴:揉合陶土。戶牖:門窗。

註解:“有”帶給我們便利,“無”發揮它的作用。車軸、器皿跟房子,都必須要“無”(中空),才能發揮他們的效用。我們一般人都注重“有”,看不見“無”。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註解:五種顏色令人眼花繚亂,五種聲音令人聽覺失靈,五種滋味讓人口不辨味,縱情于狩獵作樂,讓人內心狂亂。

第二十二章: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註解:不局限于所見,所以看得明白;不以自己為對,所以真相彰顯;不誇耀自己,所以才有功勞;不仗恃自己,所以才能領導。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

第二十七章: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註解: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鏡。不尊重老師,不珍惜借鏡,即使再聰明也免不了限于困惑,這是個微妙的道理。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

註解:瞭解別人的是聰明,瞭解自己的是啟明。勝過別人的是有力,勝過自己的是堅強。知道滿足的是富有。

第三十六章:柔弱勝剛強。

註解:柔弱勝過剛強。

第四十四章: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過分愛惜必定造成極大耗費;儲存豐富必定招致重大損失……知道停止,就不會遭到危險,這樣可以保持長久。

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註解:瞭解的,不談論;談論的,不瞭解。

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註解:災禍啊,幸福緊靠在它旁邊,幸福啊,災禍潛藏在它的裡面。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