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見聞‧禮義廉恥搬上魔法舞台

特約:江子

框框,框框,框框,這個世界到處都是框框,需要有人去打破,需要有人去做劇場的大頑童。

當“觀音世界基金會”明吉法師倡導的 “有禮真好”運動,搬上兒童舞台劇場,編導李永升即是一位“劇場大頑童”,把“禮、義、廉、恥”一般認為硬梆梆的道德教育,化為兩個禮貌特務:Aman和Vanners,使出小魔法,來感化現代沉迷網絡,成為低頭族、懶惰、依賴、浪費、自私個性的年輕人,編導于舞台上大膽玩語言、聲音和空間,打破觀眾對劇場的某種既定想像。

李永升將明吉法師推廣的“人人有禮,處處和諧”的理念,融入戲劇創藝元素,自作曲、詞以饒舌歌(Rap)的方式,唱出:“來來來一起學習有禮真好,充滿愛的社會天天開心不爭吵,有禮貌的小孩總是讓人喜愛,so easy一起來學習有禮真好!”引領小朋友進入創作與藝術的禮儀之美。

種子撒下去,努力灌溉,季節到了便會發芽生長,“有禮真好”兒童舞台劇就像撒種,種子發芽了,李永升將帶著全劇15個小演員走進校園一個又一個的舞台,面對一雙雙好奇的眼睛,每一個人都想看他創造出來的“禮貌特務”小魔法,從“有禮真好”中獲得正面的力量,打破框限。

“禮貌特務”小魔法有禮儀三招,做個棒小孩—-

1.以禮待人,愛人如己:禮貌對待人家,把身邊的人當作自己家人一樣疼惜,不說出傷害他們的話,不做出讓他們難過的行為!

2.從心出發,將心比心:你不想看到的,聽到的,別人也不喜歡,學會將心比心,瞭解別人的需要!

3.從我開始,凡事皆能:別人學不會“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沒關係,就由你自己做起,再去影響身邊人!

被稱為“劇場大頑童”的李永升,也是哇哈哈創藝劇社的創辦人、藝術總監、戲劇導師,始終秉持著“你我都是藝術家”,齊讓藝術生活化的教育理念,透過集合了戲劇、音樂、美術、舞蹈、全能開發與自我建立綜合藝術,讓小朋友擺脫表演藝術華麗舞台的框架,真正瞭解藝術,融入藝術、體驗藝術的真、善、美。

明吉法師:真善美融合于禮

茶在空有之間,禪也在空有之間,要使茶禪一味,是不是要先去學泡茶?或者先去學坐禪?才能找到其中相通的要素?

這一天,“觀音世界基金會”創辦人明吉法師與“紫籐文化企業集團”創辦人林福南,在一小片茶裡,片片留香,是蘊含不盡的茶禪一味。在一小片茶裡,片片無痕,完全融化入禮儀與茶道的水裡……

明吉法師(簡稱明,“觀音世界基金會”創辦人、馬佛總雪隆分會主席)

林福南(簡稱林,“紫籐文化企業集團”創辦人兼董事長)

問:因為有禮,人生得以美化,因為有禮,社會才會祥和,從待人有禮乃至待茶有禮,請兩位談談禮與茶道之美……

林:通過茶,人與人之間可進行大量的對話,這展現平等心,對話兩端的角色,可以是父親和兒子、老師和學生、師父與徒弟,或政界的兩個死對頭,這關係裡頭,茶就要轉成和,茶變成主權力,茶和天下。

這裡的“和”,英文稱之:and,我把你和了,我和你,不是我跟你,說到禮的當兒,茶一定是和。因為和,可以相互豐富對方,可以產生火花,美好的激盪、共鳴,最后讓文明有所發展,讓文化有所提升,讓人與人之間,那個“和”的濃度、飽滿度,是越來越好。

你會發現,喝茶的人很容易打開話匣子,他們不需要借助酒精,因為茶沒有酒精,它可以跨越所有的宗教,都因為茶而互動起來,所以有句笑話說—-茶,是全世界最好的和平飲料!

清茶一杯 高尚表揚

中國茶德,含義廣泛而深刻,內容豐富,總結了中國幾千年的飲茶歷史,各民族的飲茶習俗和文化傳統,包括各階層人們對飲茶目的的理解。概括起來,中國茶德大致可以用“理、敬、清、融”四個字來表達。

“理”者,品茶理論,理智和氣之意。兩人對飲,以茶引言,促進相互理解;和談商事,以茶待客,以禮相處,理智和氣,造成和談氣氛;解決矛盾糾紛,面對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氣,促進和解;寫文章、搞創作,以茶理思,益智醒腦,思路敏捷。

“敬”者,客來敬茶,以茶示禮之意。無論是過去的以茶祭祖,還是今日的來客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茶洗塵,品茶敘舊,增進情誼;客人來訪,初次見面,敬茶以示禮貌,以茶為媒介,邊喝茶邊交談,增進相互瞭解;朋友相聚,以茶傳情,互愛同樂,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愛之舉;長輩上級來臨,更以敬茶為尊重之意;祝壽賀喜,以精美的包裝茶作禮品,是現代生活的高尚表現。

“清”者,廉潔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的廉政之舉;也是現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現。1982年,中國北京春節團拜會上,每人面前清茶一杯,顯示既高尚又文明,“座上清茶依舊,國家景象常新”,表明了中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中國今天強調廉政建設,提倡廉潔奉公,“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值得發揚。“清”字的另一層含義是清心健身之意,提倡飲茶保健是有科學根據的,已故的中國朱德委員長曾有詩云:“廬山雲霧茶,味濃性潑辣,若得長年飲,延年益壽法。”體會之深,令人敬佩。

“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誼之意。舉行茶話會,往往是大家歡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說有笑,真是其樂融融;朋友相會,親人見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氣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團體商談,協商議事,在融洽的氣氛中,往往更能促進互諒互讓,有益于聯合與協作,使交流交往活動更有成效。由此可見,茶在聯誼中的橋樑紐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在中國,飲用最廣、消費最大、最受人們歡迎的飲料是茶,能用來養性、聯誼、示禮、傳情、祭祖、育德,甚至陶冶情操,美化生活,以一物牽動眾人之心的也是茶。茶之所以能適應各種層次,各個階層,眾多場合,是因為茶的功用、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于中華民族的平凡實在、和誠相處、重情好客、勤儉育德、尊老愛幼的民族精神。所以繼承與發揚茶文化的優良傳統,弘揚中國茶德,對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無疑是十分有益的。

八大和諧 無分你我

明:觀音世界基金會倡導“人人有禮,處處和諧”,鼓勵大家從有“禮”出發,以達致八大和諧……

林:師父拿出他的草鞋、布鞋、皮鞋……(眾笑)

明:這八大和諧指的是—家庭和諧、地球和諧、校團和諧、工商和諧、社會和諧、種族和諧、宗教和諧、身心和諧。

茶道這種真善美的文化和佛教的核心價值是一樣的,佛教的僧團強調六和敬,即是以和為本。普賢菩薩十大願,第一大願就是禮敬諸佛,這禮敬諸佛講的就是一種和諧,茶文化以茶和天下,以茶代酒,而佛家有所謂的茶禪一味,這些真善美的文化,皆以禮節融合為一體。

比如捐血運動,血沒分黑白,沒分種族,每個人都是流著一樣的血,互相關懷,給予需要幫助的人,這即是展現平等心,也是一種種族和諧。

在日本,雖然與當地人語言不通,但只要以禮待人,就能感受到對方的熱誠乃至民族的優秀文化,人人有禮,處處和諧。

林福南:茶和天下 克己復禮

問:請分享佛教裡的食存五觀,過堂吃飯的禮儀,而茶道也有泡茶、奉茶的禮儀,兩者禮儀背后的涵義……

林:從師父詮釋“有禮真好”那裡,抖出一句很有意思的話—-如果我心中有你,自然就會有禮,如果我心中無你,就自然無禮!

儒家強調“克己復禮”,這個“克己”就是功課,在泡茶的過程當中,就是最能充分的表現“克己”,從泡茶到奉茶都有基本的要求,且段落分明。

茶,在遠古時代被作為藥用,后來慢慢成為一種飲品,再后來上升為一種美學。它天然就有某種能力,維繫人際關係的能力。

四個細節要注意

在古代禮樂社會,它表現為茶禮的形式,並作為那個時代,不可缺少的一種精英文化。如今泡茶,當然無法像過去那樣繁複禮節 ,不過一些細節還是有必要注意的。

一.茶具清潔

1.當客人進屋后,先請坐,后備茶。

2.沖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干淨,尤其是久置未用的茶具,難免沾上灰塵、污垢,更要細心地清洗一遍。

3.在沖茶、倒茶之前,最好用開水燙一下茶壺、茶杯,這樣,既講究衛生,又顯得彬彬有禮。

4.要注意給杯子墊上杯托,以免水熱燙手,讓客人一時無法端杯喝茶。

二.茶水適量

1.先說茶葉,茶葉不宜過多,也不宜太少。

2.茶葉過多,茶味過濃,茶葉太少,衝出的茶味道不足。

3.假如客人主動說明自己喜歡喝濃茶或淡茶的習慣,那就按照客人的口味把茶沖好。

4.倒茶,無論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滿,太滿了容易溢出,把桌子弄濕。

5.當然,也不宜倒得太少,倘若茶水只遮過杯底就端給客人,會讓人覺得是在裝模作樣,不是誠心實意。

三.端茶得法

1.按照傳統習慣,端茶時需用雙手遞給客人。

2.雙手端茶也要很注意,對有杯耳的茶杯,通常是用一隻手抓住杯耳,另一隻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給客人。

3.沒有杯耳的茶杯倒滿茶之后,可以雙手托住杯托,遞給客人。

四.添茶有序

1.如果客人的杯子裡需要添茶了,可以按照長輩優先,女士優先為準則。

2.幾個人圍坐聊天,如果話不投機,添茶就有一大好處,這是不知道該說什么好的時候最好的掩飾辦法。

3.當然,添茶的時候先給上司和長輩添茶,最后記得給自己添茶。

行住坐臥 無不是修行

明:佛門的“食存五觀”,別具有深層的生命意義,第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這計功多少,意謂要好好計量一番,自己對人間付出了多少?又享受了多少?兩者是否相等或相差甚多。量彼來處,則是必須知道每碗飯,每滴油的來處,都是經過很多人的努力而成就。

吃一頓飯真是不容易,不但要計量自己對人生貢獻多少,還要感恩所有為這碗飯灑下心血勞力的社會大眾。

第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我們每天吃、住、用的一切物品,都是依靠人群成就我們的生活,但自己成就別人的有多少呢?所以,我們要好好思維、反省。自己德行不夠,卻天天在享受眾人的付出,因此要生懺悔心。

第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既然知道自己德行不夠,就要努力修德。如何修德呢?必須防心離過,要預防心被貪、嗔、癡所染污而偏離了軌道,心若脫離正軌,對己、對人就有虧欠。

第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人有身軀,就必須有營養來維持生命,所以飯菜如良藥,是為了養護我們的色身。我們不可挑食,應視飲食為服藥,為了療治形體,不致枯羸干瘦,這是用餐目的。

第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身為載道器,沒有這個身體,要如何修道?出家人為了修行,為了利益人群,必須先將身體調理好,身體健康,才能致力于濟世救人的志業。

行、住、坐、臥無不是修行,法法皆是禪,處處皆是禮,現今人們在推廣“光盤運動”,其實早在佛陀時代,在叢林修行的僧侶們,他們的飲食都具有禮儀的意涵,提醒大家莫浪費,當下惜福、惜緣,佛法生活化。

不做大明星 只當禮貌小孩

“來到‘哇哈哈劇社’的小孩,我們不是要教導他們成為模範大明星,我們要引導孩子們建立信心,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劇社創辦四年來,我們帶領小朋友走入社區、走上舞台,走進電視,教導他們瞭解自己,開發自己的創意與潛能。”畢業于新紀元學院戲劇與影像系,主修戲劇的李永升指出,在台灣的兒童,戲劇課程是必修課程,他曾執教台北大屯山小學與淡水小學表演藝術課,受邀參與台北淡水藝術嘉年華製作。

“玩”似乎是李永升的導戲守則,頑童之名,在他編導“有禮真好”,即傳神地展現了他對劇場的認真與教化:“有禮真好,絕對不是口號,參與演出的小朋友們(小至六年級大至初中三學生)在這排練的兩個月以來,他們開始懂得說“請你”、“謝謝你”、“對不起”、“請原諒”等,有禮真好的精神,已潛移默化在孩子們成長的歲月,“有禮真好so easy!”

所以,他想過怎樣的人生?李永升的答案是,他要經營自己天賦的舞台,他要下一代有戲劇天賦的小孩有更多可以選擇的舞台,他要從零開始,帶動馬來西亞兒童舞台劇的戲劇課程環境,走入社區,讓“有禮真好”感動全世界。

觀音世界基金會出版 「有禮真好」有聲書上架

禮之成功學。禮之應變學。禮之魅力學。禮之贏家學。禮之幸福學。禮之環保學。我希望人人福慧雙全,在生活中做個蘊含“慈悲喜捨”高貴人格修養的人,待人處事接物時,在禮儀中體現出喜捨寬宏的氣質。

──明吉法師(“觀音世界基金會”創辦人)

請記得教育好您的孩子為他們做好榜樣,文明不只是學校裡的教學,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與榜樣,馬來西亞的人文發展與社會環保意識運動,至今尚未獲得平衡的推廣,所以節能減碳,由禮開始。

──湯禮聰博士(“綠色生活協會”會長)

禮儀的表現不應該僅是一種形式,而是個人,集體乃至國家精神文明的象征。一個國家人民以其高雅的儀表風度、完善的語言藝術、良好的個人形象,展示自己的氣質修養,贏得尊重,將可作為社會或個人事業成功的基礎。

──郭義民律師(“觀音世界基金會”執行長)

(註:以上是“有禮真好”書中人物精選語錄)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