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4日訊)中國中央氣象台發布消息指出,未來3天雲南魯甸、巧家、會澤震區將是陰雨天氣,特別是週一白天到夜間的黃金24小時內多有雷陣雨,不利救災工作。
最新監測資料顯示,魯甸、巧家、會澤降雨5至20毫米,這些區域以北部分地區降雨達30至64毫米,降雨時段主要在地震發生后的夜間。
截至週一上午,魯甸、巧家、會澤等區域大部分地區已累計降雨30至70毫米,魯甸西部、巧家東部和會澤北部局部地區降雨80至122毫米。
根據預測,未來3天地震災區主要以雷陣雨和小雨為主,週二8時至6日8時,魯甸、巧家兩地將出現中雨;7日至13日地震災區將持續陰雨天氣,降雨量預估40至60毫米,局部地區可達80至100毫米。
中國氣象部門表示,災區主要降雨時段為4至5日和11至12日,救災人員需做好防雨和防雷工作。
“兩三年大震,如何活下去?”
“本來以為震幾秒就完了,結果震了半分鐘,嚇著在原地,跑都跑不動!”
魯甸縣週日下午突然天搖地動,不少網民透過微博憶述劫后余生的經歷。
有民眾當時以為突然頭暈,天旋地轉站也站不穩,后來才驚覺地震。而街上擠滿避難的民眾,部份人目睹家園被毀,哭紅了眼。
面對這場駭人地震,民眾慨嘆:“生活在地震帶上的人也是傷不起,年年小震,兩三年大震,叫人如何活下去?!”
震區馬路的閉路電視,拍到地震時路邊的樹和房子都搖晃起來,行人在街上奔跑躲避。
“地震時在睡覺的我被搖醒了,家裏的東西也都掉下來,第一時間跑去跟媽媽抱在一起。”網民憶述當時情況,稱一家住在魯甸縣新城區,受損情況比老城區輕,但被這突如其來的地震嚇破膽。
民眾揹乾糧往震中
地震第二天,晨曦之中,魯甸縣城裡的民眾已經三三兩兩開出門前往震中,有的帶著礦泉水,有的背著干糧。
從縣城前往震中的道路上,更多的是從各方會聚到此的救援車輛,有序通過縣城外通往震中龍頭山鎮的路卡后緊急趕往災區。
凌晨在魯甸縣人民醫院,醫院大樓內燈火通明一片忙碌的景象。一位剛剛把一個重傷員送上救護車的醫生告訴記者:“目前重傷員依舊全部轉院送往昭通和昆明,縣醫院收治的120多人都是輕傷。”
雨中的魯甸縣城,陰雨不斷,天氣微涼。災后第一夜,記者沒有在縣城中看到一個露宿街頭的人,早起的當地民眾也沒有顯露出慌亂的神情。
太陽照常升起的時候,魯甸縣城老街文屏西街上回族和漢族的早點鋪都已經開張營業,當地居民也已開始前來用餐。不遠處的十字路口,十幾個婦女正在售賣新鮮梨桃。
在通往震中的小寨鄉路邊,有一個上面寫著“黨員服務站”的紅色防雨棚,三個當地鄉政府工作人員在這裡為來往救援人員提供幫助。他們說:“通往震中道路已打通,但是救援車輛很多,到震中一定要注意安全。”
堰塞湖庫區被淹200餘人疏散
據魯甸縣宣傳部門通報,牛欄江火德紅李家山紅石巖電站取水壩處山體塌方形成堰塞湖,庫區被淹,40余家庭200多人已經轉移,堰塞湖威脅到的區域群眾正在緊急轉移。
但塌方還在繼續,水位還在上升,魯甸縣有關水利專家已經趕到堰塞湖區域開展技術處置。
目前,魯甸縣、巧家縣的本地救援力量全力開展自救,各種救援力量正在陸續抵達災區。
65年樓齡三層木樓屹立不倒
《成都商報》報導,在震央龍頭山老街,所有老舊建築幾乎全部變成廢墟。
不過,唯有修建于1949年的龍頭山供銷社三層木樓巍然屹立,只有輕微損毀,當時睡在底樓的兩個小孩因此而躲過一劫,成了廢墟中的“樓堅強”。
79歲“抗震模范”赴災區
曾參加過汶川、玉樹、甘肅等地抗震救災的全國抗震救災模范、79歲高齡的大愛仁醫、河北冀州職工醫院院長吳殿華,週一早上率領醫療小分隊到北京機場,趕赴雲南地震災區。
地震災情時刻牽動著吳殿華的心,參加過多次特大地震救援的他知道,此時災區最需要的是醫生,尤其是有抗震救災經驗的外科醫生。他密切關注著媒體播報的災情信息,並從地震發生后開始做人員和救災藥品、醫療器械的准備工作。
河北省第三屆優秀志願者、冀州市首屆“道德楷模”、曾5次跟隨吳殿華赴災區救災的郜振蕊,春暉義工、冀州交通運輸局職工李洪傑和吳殿華組成3人醫療小分隊,飛往雲南的機票。
此次抗震救災,吳殿華攜帶了近3萬元的救災藥品和醫療器械,主要是搶救類藥品和夾板等外傷固定用器械等,在災區能派上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