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講堂.用身心感受老子精神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大講堂.用身心感受老子精神

報導:方俊心
圖:李玉珍、方俊心



要用二十小時聽完整本老子,現代人跳動不已的心思或許會耐不住,主辦單位特意安排太極拳跟瑜伽課,成為學員體會《老子》的另類課堂。

當二十小時過完以后,那些曾經讀過的字字句句,會如何影響他們?

老子十分擅于觀察,他喜歡把觀察的結果加以闡發,變成自己的哲學,比如《老子》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我們用理性來學習老子並不困難,但進入身體力行的階段,少了歷練和智慧,卻不太容易,就像明白“柔弱勝剛強”是個道理,但當自己的名貴房車被尾隨的車撞上時,當下的反應又是另一個道理。

7月12日至15日,在傅承得老師進行《老子》4天導讀課程中,主辦單位大將出版社巧心地安排了太極拳、瑜伽等活動。它們跟老子的思想有呼應之處,讓學員們在鬆鬆筋骨之餘,也能夠用身體進一步感受老子。

當20小時過完后,那些曾經讀過的字字句句,會如何影響他們?

老子精神柔中有剛

傅承得老師曾引用過一個說法:有三種人最容易理解老子,第一種是天才,第二種是很老很老的人,第三種是人生充滿挫折的人。有時我們會認定某些事只有老人才能做,比如讀經典或打太極,不知道原來是我們一般人的智慧水平不達標,不能深究其理。

太極拳跟老子思想息息相關。老子注重柔軟,太極拳動作不能僵直,必須伸中帶曲;老子說“道”混沌不可名狀,太極不過分用力,但也不是完全無力,精神不需要緊繃,但也不是睡著。

在7月13日的太極拳環節,來自神龍太極拳學會的周若濤老師,教導大家熊經、雲手和橐龠(tu yu)式三項基本式,還有鄭子太極拳第一式。

教學中,周若濤老師不時引用《老子》經典,使大家對動作有更好的理解,比如《老子》第五章“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因為大家之前已在課堂裡學過,所以就更容易揣摩動作的做法。

下課前,周若濤老師要求在沒人發號施令的情況下,大家做出韻律一致的“熊經”。

五十幾人如何能一致?這當然也是老子的教誨了,“和其光,同其塵”,不強出頭,隨風而動,跟周遭合而為一。有一刻,躲藏在林中的蟬放聲齊鳴,挾帶著風,從一頭傳到另一頭,直到山裡。

放下物欲返璞歸真

瑜伽源于印度,它不單是一種能讓人流汗的運動。真正的瑜伽修行者除了會做各種高難度動作,也實踐一定的心靈修持方法。

高明的哲學或宗教通常不鼓勵人們追求慾望,因為慾望的容量就像深不見底的大海,不會有填滿的那天,老子就是那位主張少私寡欲的人。慾望越多,我們要付的代價越大,最好能夠返璞歸真,像嬰兒一樣,這點跟瑜伽不謀而合。

7月14日,木木三瑜伽館主持人駱妤蕙老師,教導學員們大笑瑜伽和傳統瑜伽。剛開始學大笑瑜伽會覺得有點怪,因為即使沒什么可笑也得哈哈笑,但在駱老師引導下,學員們必須做出各種滑稽的動作,不知不覺就融入其中了。

這些滑稽動作很多都跟處于逆境有關,比如身體疼痛、摔倒、口袋空空等,然而當學員必須一邊做一邊笑,就像在心裡同時栽下“禍福相倚,順其自然”的種子。

傳統瑜伽動作更不必說了,比如“嬰兒式”須像嬰兒一樣柔軟;“側彎式”要像小草被風吹一樣彎曲不對抗,這些都跟老子思想相呼應,成為學員們體會老子思想的另一個課堂。

機緣巧合步入老莊哲學

街頭攤位是平民老百姓消磨時間的地方,也為一些人開啟了另一扇窗。國內著名嘻哈饒舌樂團“慢行”主唱McBee,曾因為大街小巷隨處播放的Beyond歌曲,從黑社會轉行娛樂圈;受訪者李傳榮則是在偶然的情況下,從小販中心購得《于丹解讀莊子》,而對經典產生興趣。

他認為,經典中的人生哲理滿有用,若能在日常生活裡應用,或跟孩子分享,會很好。

“上了年紀,有很多人生經驗。回頭看,如果知道了經典的道理,可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處理事情。年輕時可能很固執,會搞破壞,如果當時了解這些道理,可能可以停下來,從不同的角度再想一想。”

李傳榮說,傅承得老師講解《老子》成書的背景年代,對學習《老子》有很大幫助。掌握了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背景,才能明白孔孟老莊等人為什么會提出他們的思想。

“傅老講解的學習《老子》的四個角度,對重溫時也有很大幫助。有了講解,文言文會比較容易明白。當然,環境也是很好的學習場所。”

他服務于資訊工藝界,目前雖處于退休階段,但未來計劃考取專業訓練師證照,“我希望能夠激勵年輕人,跟他們分享人生經驗。”

內外修習平衡生活作息

經典所使用的語言,很可能是我們學習經典的第一道關卡。第一天上第一堂課時,閃過莫美儀心裡的念頭是:慘了,這幾天我怎么聽下去?我吸收不到。“可能是不習慣(老子的語言)形式吧,過后就覺得OK了。”

兩年前,莫美儀發現自己可能患上憂鬱症,因為不想吃藥,所以抗拒尋找心理醫生的幫忙。她開始上網搜尋資料,最后發現,佛教提供了很多她需要的答案。“一開始我並不知道《道德經》(《老子》的別稱)是什么,過后發現它跟佛教有相似的地方,可以聽聽。”

最先讓她靈光一閃的,是《老子》“放下自我”的概念,“就像傅老說,要勸別人之前,先看看自己。”只有當我們不局限于“自己”,才能有更全面的角度,把事情看得透徹。

老子主張“不爭”,莫美儀卻任職保險代理,這兩者難道沒有衝突嗎?

“從表面上來看,老子主張的‘不爭’,的確跟我的工作有很大衝突,”美儀坦承,“但因為目前還沒有深入理解,需要一段時間去深入認識,再印證。有時我們在職場上一直拼,其實是很辛苦的,很希望能有空間喘口氣,像現在這樣。

我們平時也有上很多訓練課程,但那些‘呼呼哈哈’的,一下就過了,心裡的內容卻是很虛的,”說到這裏,莫美儀哈哈大笑,“所以這兩種事情相輔相成,內在的充實才能跟工作達成平衡。”

泰然處之因不爭而自在

何乃健是國內稻作學權威,也是知名作家和詩人。小時候從空襲逃過一難,2012年患上癌症,目前積極抗癌中,可謂在鬼門關進出過兩次。對于生死,佛教給了他很多啟發;在待人接物上,或面對生活挑戰時,老子思想對他有很大影響。

他曾是公務員,很多人都好奇,以他華人的身分,如何能在政府部門跟友族相處得這么融洽?“這不難,就不爭嘛!”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話可說是何老師最好的寫照。在政府部門服務幾十年,曾有三個下屬超越他而升職,但他都能處之泰然。得失相依,如此反倒使他避開很多冗長的會議,獲得腳踏實地親近農民的機會。最前線的工作讓他豐富了自己的研究,即使現在退休了,還是擔任這方面的顧問。

“我曾在國際研討會中發表過超過一百篇巫英論文。其實大部分的工作都是我做的,但是我還是把下屬的名字放進去,跟他們分享榮譽。當你分享時,別人就會把你當朋友。

一直以來,‘不爭’讓我趨吉避凶,避免了很多煩惱。現在即使離職十四年了,回去看望他們時,他們還是對我很好。有些人認為不爭是弱者的表現,我不認同。”

他分享了一首詩:手把青秧栽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后原來是向前。“不是勇往直前才是積極的,在恰當的時候退讓,才是智慧的表現。”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6